朱姓起源,非常复杂,说法不一,望有余力的宗亲进行研究,到底谁才是朱家的真正始祖?或根据实际情况,因朱姓来源不同,可能就有几位各自的始祖?
《世界朱氏文化 第一个渊源:
源于朱氏族,出自远古帝喾时期大臣朱虎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朱虎,亦称朱彪,又名伯虎,是远古舜帝时代的大臣,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朱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据文献记载,朱虎是帝喾高辛氏统治时期的一位部族首领,属于当时的“八元”之一。他是朱氏族的酋长,在帝喾时期即率本氏族加入了以高辛氏为核心的中原华夏部落联盟,并成为帝喾的大臣。但在尧帝继帝喾为天子后,朱虎便退隐山林,未受重用。到舜继承尧位之后,再次起用大批元老旧臣,朱虎又复出而重为大臣。
在史籍《尚书》中记载:当时舜帝问群臣,谁可管理山泽中的草木鸟兽呢?臣子们都说伯益(嬴姓始祖)可。舜帝于是就任命伯益。不料,伯益却希望把这个职位让给元老朱虎。舜帝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仍让伯益担任,而让朱虎和熊罴做伯益的顾问和辅佐。直到今天,朱虎后裔中的朱氏族人仍津津乐道此事而不疲。
朱虎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最为古老的一支,皆尊显祖朱虎为朱氏为得姓始祖。这一点,得到了许多历史上姓氏学家们的认同,在经典姓氏史籍《元和姓纂》中,就记载有“朱……一云舜臣朱彪(读作hǔ)之后”的记载。此后,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等,均记载朱氏族人中有一部分是出自朱虎后裔。
第二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白帝少昊(暤)氏朱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在朱氏大家庭中,有一支源于少昊(暤)嬴挚。少昊(暤)姓嬴名挚,号朱宣,史称朱宣氏。
据诸多史书记载,朱宣氏本是华胥氏的儿子(一说少昊(暤)是黄帝儿子青阳的别号),后来成为东夷凤鸟部落的大酋长。最后少昊(暤)成为中原华夏族部落联盟的君主,被尊为“五帝”之一。
少昊(暤)朱宣是原始手工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创始人,也是原始乐器的发明者,还是一位天文测量学家。清朝姓氏学家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记述:“朱氏远矣,当从白帝朱宣为氏也。”
在朱宣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一支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朱氏,成为朱氏家族中较古老的一支即嬴姓朱氏。但朱宣氏后裔的嬴姓朱氏,甚少见诸于姓氏书籍和谱牒家乘的记载,这有待进一步考证求实。
第三个渊源:
源于祁姓,出自远古尧帝之子丹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祁姓朱氏,以丹朱为开姓始祖,是中华民族大圣人之一尧帝的嫡传后裔。
一种正统的说法认为,尧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的后代。被称为正史之祖的《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峤极,峤极生帝喾。帝喾娶陈锋氏部落的女子庆都为妻,生子放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尧帝。
尧帝姓祁,名叫放勋,号称陶唐氏,因此又叫唐尧或者唐帝。尧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大圣人大贤君,他统治的时代是中国理想时代的最完美代表。尧帝属于五帝三皇中的五帝之一,在中国文明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黄帝,而居于舜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公、孔子之上。尧帝娶古代散宜氏部族的女子女皇为妻,生了十个儿子。
丹朱氏祁,名朱(或作“练”),也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迹见载于最古老的文献《尚书》和《世本》、《庄子》、《六韬》、《吕氏春秋》、《史记》、《山海经》等多种正史和子书。
关于朱氏始祖丹朱,典籍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在正统的儒家经典中,丹朱的形象是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信、大逆不道的浪荡子。《尚书》上说他是个傲慢无礼、荒淫贪逸、无所事事的人。据说尧帝时洪水泛滥,人们以舟代车,但洪水退后,丹朱却仍乘坐木船让人推着游玩。正史上说丹朱因此没有取得尧帝的信任,尧帝不但没有把帝位传给丹朱,反率兵“战于丹水之浦”,消灭了丹朱的势力。《庄子》更记载有“尧杀长子”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丹朱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世本》上就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若传说不假,则丹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围棋高手,也是围棋的改造者和推广者。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于是,东夷族的舜便在尧的面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子关系。舜并设法说动帝尧,把丹朱派到离尧较远的南边丹水流域(今河南淅川丹江流域)做诸侯。丹朱本名朱,因封于丹水,故号丹朱。后来,舜把丹朱之父帝尧囚禁起来,并阻止丹朱看望父亲。最后,舜竟逼尧让位,篡夺了尧的帝位。丹朱闻信,便联合南方的苗蛮起兵,反对虞舜继位。舜竟借尧之名,率中原之兵挥师南下,与丹朱、三苗联兵大战于丹水。这次大战的结果,以舜大胜、丹朱及三苗势力被消灭而告终。丹朱在丹水之战中阵亡,据《寰宇记》载,被葬在相州永定县东丹朱陵(今河南安阳)。而《山海经》又说丹朱葬于苍梧之阳。人们认为这是丹朱的一支南迁的后裔,把始祖坟墓也随族姓南迁的结果。
氏书与正史记载,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为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氏中的重要一支即祁姓朱氏。
丹朱的后裔朱氏族人,在当年舜败丹朱于丹浦后,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期主要分布在所谓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不但把始祖丹朱的陵墓带到了苍梧,而且也将朱氏族的图腾神木即朱木也带到了这里。因此在典籍《山海经》中才有了舜与丹朱葬于苍梧以及舜所葬岳山有朱木的记载。
丹朱这一支祁姓朱氏的生命力较强,他们在强存弱亡的社会进化演变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第四个渊源:
源于东夷,出自远古时代代邾氏族集中生活之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东夷,即东边的夷人,“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原意为“一人负弓”,与“华”是同位语。
东夷作为一个名词则来自于周王朝时期,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事实上他们只有一个部落自称为“夷”,后来这个词被史学界统一用来借指史前中国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被称为夷的众多部落、方国的一个名词范畴。
在远古时代的东夷民族中,在较早时期即在山东半岛、辽东、辽南地区发展,并创造了著名的红山文化。
因其古居地有赤心木,古籍称为“松柏之属”,就是人们所称的红松。因此,东夷民族在东北地区的一支即以“赤心木”为氏族的图腾标志,称“朱”。
据古籍记载:“朱,木之为物,含阳于内,南方之火所自藏也。”在史籍《山海经·西荒经》中也记载:“盖山之国有树,赤皮,名朱木。又朱赤,深纁也。”在典籍《诗·豳风》中亦早有记载:“我朱孔阳。谓朱色光明也,寄位于南方。”
这一东夷民族以自己的图腾标志为部落名称和原始姓氏,自古以来就称作朱氏,与后来的“邾”没有任何关联。
第五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邾氏族集中生活之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1.邾:
朱氏宗族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山东邹县)、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等地名。这些远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氏主体,而且在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今日一部分朱氏宗族,是蜘蛛图腾氏族的传人,后以“邑”代“虫”,改为“邾”。
2.邾侠:朱氏的开国原始祖:
据文献《紫阳朱氏建安谱》的记载,邾侠,是颛顼后代曹姓始祖晏安的第二十七代孙。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主廷之后传二十一代为邾侠。
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氏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
大约公元前二十七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政权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二十四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婴儿,他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十一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黄帝娶了四位夫人,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二子:昌意、玄嚣。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一带)。
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大戴礼》和《帝王世纪》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氏血缘远祖颛顼。但《山海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
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暤)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十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暤)的得力助手,二十岁时,便继承少昊(暤)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
据《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年登帝位,执政七十八年,终年九十八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而《山海经》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二十代,统治中原三百五十年。
颛顼逝世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从颛项到晏安~朱氏的远古祖先当年北帝高阳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籍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二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籍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籍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
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中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即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
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在朱氏历史上,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
祝融吴回逝世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氏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
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三年(有说是十一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六个儿子。三个从左胁下取出,三个从右胁下取出。陆终的六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篯、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篯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六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朱氏,便源于“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绝大部分朱氏,又称为曹姓朱氏;朱氏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阳朱氏建安谱》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舜帝约在丙戌年至癸酉年(公元前~前年)在位,则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3世纪晚期。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
大约到夏朝,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朝,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一千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曹国灭亡之后,晏安的后裔即曹国王族仍以故国名称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称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颜氏、倪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周武革命,居于西方周原的姬姓氏族政权消灭了中原子姓殷商帝国,建立起周王朝。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实行了一项著名的政策,即在大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封异姓诸侯。当时,晏安后裔所建的殷商曹国早已灭亡,周武王克商后,夺得曹国旧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为西周曹国(今山东定陶)。同时,周武王又寻找古曹国遗族,找到了晏安的苗裔曹侠,遂将他封到邾(今山东邹县),以继颛顼、晏安的香火。据史籍记载,当年邾侠草创的邾国,只是一个方圆仅十五公里的小部族国家,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其一切内政外交、国家大事等,实际上都必须听从北邻大邦鲁国的旨意。
邾国,本是原东夷邾氏族的故地,其地原生活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曹侠封邾建立了氏族国家后,率领他的曹姓族人同迁邾地,但仍以当地土著邾氏族仍为主体。此后,曹姓与土著邾氏族通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邾国氏族,他们继承了远古邾人的蜘蛛图腾,故以邾为国名,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此即成为后世中华民族主体成员之一的曹姓朱氏。
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期通称“邹”或“驺”。许多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期其他相邻大国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
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建国以后曾以“蛛”作为国名,后来改加“邑”为“邾”字。“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过人所纂的《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为双音节字;而鲁过人所纂的《左传》一书中则读为“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是同一个诸侯国家。
邾国在两周时期的诸侯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其疆域东到今费县城西,西到今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邹县县城附近。邾国建国之初的国力实在太弱,无法与其他诸侯大国抗衡,因此在西周初期的史籍中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只有简单的世系供后人参考。在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曹非→曹成→曹车→曹辅→曹将新→曹訾父→曹夷父颜。
自邾武公曹夷父颜始,邾国的历史开始零星地见于史籍之中,这时已经到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邾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但它仍是鲁国的附庸。继位的邾侯曹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曹夷父颜被周宣王姬静所杀,把王位赐给了其弟曹叔术。
曹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儿子曹夏父。曹夏父作了国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长曹友到郧地(今山东滕县),建立了一个小邾国。小邾国共传十四世,在战国中期被楚宣王熊良夫所灭。曹夏父还将曹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县),建立一个滥国。鲁昭公姬即二十一年(公元前年),滥国国君曹黑肱降于鲁国,滥国灭亡。曹夏父分封曹友和曹叔术建国,使邾国有了两个自己的附庸国。
夏父逝世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仪父,鲁庄公姬同十六年(公元前年),曹仪父死,其子曹琐继位,是为邾宪公,在位十二年,于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年)逝世,邾文公曹籧篨继位。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多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得势之后找麻烦。如鲁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尊敬,仍然遭到鲁国的攻伐。周哀公姬不辰七年(公元前年)鲁国大举入侵邾国,邾国的军队只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而归,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这个地方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有了。
邾文公在位五十二年。鲁文公姬兴十二年(公元前年),邾定公曹貜且继位,在位三十七年。鲁成公姬黑肱十八年(公元前年),邾宣公继位,在位十八年。鲁哀公姬将十七(公元前年),邾悼公曹华继位,在位十五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年),邾庄公曹穿继位,在位三十四年。邾庄公逝世后还要以活人殉葬,这种做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是公认的落后和野蛮的行为,因此遭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反对。当时的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
鲁定公姬宋三年(公元前年),邾隐公曹益继位。鲁哀公六年(公元前年)鲁国又一次攻打邾国,这一次鲁国人不但对财物进行了抢劫,还把邾隐公也俘虏到了鲁国,并把他囚禁起来,这大概是因为邾隐公得罪了鲁国。两年之后邾隐公被释放,继续做他的国君。然而,重新执政的邾隐公却整天忙于游乐,被国人骂作无道。邾隐公不得人心的做法成为吴国攻打邾国的借口,他们凭借锐利的武器和勇猛的军队攻入了邾国,俘获了邾隐公,把他带到吴国进行教育,同时立邾隐公的儿子曹革为国君,即邾恒公。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年),邾隐公逃出了吴国,他先到鲁国,又到齐国,最后投奔了越国。越国人又把他送回邾国,重新立他为国君。但是备受流浪之苦的邾隐公却不思悔改,仍然荒淫无度,被国人骂作无道,这一次就连支持他的越国人也发怒了。他们出兵将邾隐公抓到越国再次囚禁起来,改立曹革的弟弟曹何为国君。
此后,邾国的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人们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为在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前年)被楚国所灭。
邾国灭亡后,楚宣王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们迁到当时荆楚荒凉之地邾城(今湖北黄冈),而其他非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齐、鲁等国。失国后的邾国国人去“邑”,以“朱”为姓氏,以念故国之情。
3.邾友与小邾国: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曹友)所建的喙
当年,邾武公曹夷父颜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叫曹夏父,次子叫曹友。曹友,本名曹肥,字友,又字友父,分封至小邾子国即喙螅欺ビ选4烙小佰ビ迅肛钡惹嗤鳌>菸南准窃兀蹦贳パ沼泄τ谥芡跏遥谑侵苄醴獠芤母秆(邾颜)的小儿子到(今山东滕县东三公里处,一说在今滕县东南二十五公里处),建立了另一个附庸小邦。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还是鲁国的附庸。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却奉邾颜为始祖。据史书记载,邾友生二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出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的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颜氏的正宗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姜小白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国的实际国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着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文献记载不详。人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六世,小邾国灭亡。小邾国自邾友起共传十四代,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国人一部分以国名邑部为兒氏;还有一部分加入到朱氏族人中。在史籍《续文献通考》中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因此今日的曹姓朱氏中,有一部分为小邾国邾友的后裔子孙。
4.邾子国:
曹夷父颜(邾颜)为周宣王姬静所杀之后,其弟弟曹叔术(邾叔术)被周宣王任命为新的邾国君主。
邾叔术是邾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义的贤君,他继位后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主动让位给侄儿即邾颜的儿子曹夏父(邾夏父)。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将邾国五分之一的国土划割出来,送给了叔叔邾叔术,让他做了一个独立的国君。叔术的小封国叫做滥国。
自西周末年邾叔术让国、邾夏父继任邾君后,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史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邾国的最早一位国君是邾夏父的孙子即邾仪父。
在史籍《世本》、《春秋》以及《朱氏谱乘》中,都记载了春秋二百余年间邾子国的君位传承世系从周釐王姬胡齐四年(公元前年)至春秋末年为:邾克→邾琐→邾径→邾华→邾穿→邾益→邾革。
邾仪父,名克,史籍中又称邾子克,是邾国历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邾仪父在做邾国君主时,周天子的中央王朝大权旁落,而四方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当此之时,朱氏祖先所建的邾子国,因国小势微,根本无力在群雄逐鹿中一争高下、叱咤风云。相反,她只能时而依附此一大国,时而又投奔彼一强邦,在大国的庇护和相互牵制中以图生存。为此,历代邾国君主都积极参与了当时各大国的政治盟会、军事战争等重大活动。
邾国的东、北、西三面邻鲁国,地缘形势决定了邾国的对外关系不得不以鲁国为重心。早期的邾国历代君主,都认识到邾鲁两国关系对邾国的重要,因而自立国之日,邾国便成为鲁国的附庸。春秋时期,邾国君也都设法想与鲁修好,并多次参加鲁国召集的盟会。鲁隐公元年,邾仪父便与鲁订立蔑地之盟,以修两国之好。然而,自当年邾颜参与鲁国政变,鲁人便对邾失去信任。进入春秋后,鲁国更时时虎视邾国,企图蚕食甚至吞并邾国领土。在文化意识上,鲁人又以“周礼之邦”自居,鄙视、瞧不起邾国,甚至把邾贬为夷人。这样,春秋以来,鲁、邾关系大部分时间都很紧张。如周桓王姬林四年(公元前年),鲁国即发兵入侵邾国,在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年)又再次侵邾。此后,邾、鲁两国常年交战不止。
为了对付鲁国的威胁,自邾仪父开始,邾国便不得不投靠其他大国以牵制鲁国,保护自身安全。最初邾仪父投靠齐国,于周釐王姬胡齐元年(公元前年)参加齐国主持的北杏之盟。齐桓公称霸,邾国是积极拥护者。邾仪父的依齐制鲁的政策,为邾国赢得极大好处:有齐桓公在周天子前美言。邾国在建国三百多年后,到邾仪父手里终于正式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国,在列国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邾仪父在邾国历史上,实有极大功德。
邾仪父之后,继任各位邾君,对大国霸主都采取见风使舵的灵活政策。周惠王姬阆十八年(公元前年),邾国与鲁国一起参加了农历8月由齐国主持的“柽地之盟”,可转眼间,鲁国却又于当年农历9月出兵袭击邾国,败邾师于偃师,邾国从此开始意识到齐国已根本无力再保护自己。
到周襄王姬郑十年(公元前年)齐桓公逝世后,宋襄公子兹甫继齐称霸,邾国又立即投向宋国怀抱,并与曹、卫等国一起出兵跟随宋襄公攻打原来的保护者齐国,邾、齐关系破裂。次年,邾国又积极参加了宋主持的曹南之盟,成为宋国称霸最积极的支持者。更有甚者,曹南之盟时,鄫国因故未赶到,只好跑到与宋关系密切的邾国那里,想请邾文公帮忙向宋襄公求个人情。哪知邾文公却秉宋襄公旨意,把鄫国之君抓了起来,并残酷地将人家一国之君杀了来当作人牲以祭祀社神,引起了中原各国的非议。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年),当宋襄公被俘,称霸失败后,鲁国立即出兵讨伐失去大国保护的邾国。但此时邾国的势力已达到顶峰,在鲁国讨伐邾国不久,邾国即把鲁国的姻亲之国须句国灭了。次年鲁国再次出兵攻邾,夺取须句故地,恢复须句政权。几个月后邾国即北攻鲁国以报须句之仇。鲁僖公姬申轻视邾国而不加防备,结果邾军大败鲁国于升陉,并夺了鲁僖公的甲胄悬挂在邾国都城的鱼门上以示庆贺。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年),鲁僖公为了复仇,亲自率兵攻打邾国,夺取了邾国的訾娄(今山东曲阜尼山乡东南部)。接着又派公子遂伐邾国。周襄王三十二年(公元前年),鲁国再一次攻占了须句(今山东东平西北部)。
作为报复,周顷王姬壬臣六年(公元前年),邾国又出兵攻打鲁国南方边陲,鲁国即派大夫叔彭生征伐邾国。到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年),鲁国再次派公孙归父伐邾国,并夺得邾国都附近的绎邑(今山东邹县)。邾、鲁两国的仇恨日益加深。
宋国衰落后,晋文公姬重耳继宋称霸,邾国立即又改投晋国以寻求保护。周定王十五年(公元前年),邾国首次参加了晋国主持的“断道之盟”。在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年),邾国又参加了晋国主持的著名的“虫牢之盟”。此后近两个世纪,邾国都一直追随着晋国,参加了由晋国主持的盟会和由晋国为盟主的对他国战争。
邾国借晋国的保护,牵制了鲁国和日益强大的楚国。如在周景王姬贵十六年(公元前年),邾庄公曹穿(邾穿)即到晋国告状,说鲁国朝夕伐邾国,邾国有亡国的危险,请求晋国出面干涉。于是晋昭公姬夷拒绝会见鲁昭公,以示对鲁国的警告。
邾国借着晋国的势力,在保护自己免受鲁国侵略的同时,进一步向周围小国扩张。在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年),邾国便仗恃晋国势力,派刺客用殳锤袭杀了鄙国君主鄙子。但是,邾国在受晋国保护的同时,往往也要受晋国的欺侮。按两周文化传统,晋、鲁两国毕竟是同姓亲族,而邾国则被视为异姓,所以在邾、鲁两国的争战中,晋国有时便偏袒同姓鲁国。在周简王姬夷十八年(公元前年),晋国便以邾国常侵犯鲁国之故,将邾悼公曹华(邾华)抓了起来,并强制为邾、鲁两国划定国界,将大片美地良田划归鲁国。邾国吃了大亏还无处申诉,因为仍得借助晋国的势力。
周景王姬贵二十一年(公元前年),邾庄公曹穿(邾穿)乘鄅国种稻农忙之季,出兵袭击鄅国,一举攻占鄅城,尽俘鄅国君民而归。鄅君只好赔款赎回夫人与己同归,但女儿却被邾庄公所霸占。第二年,宋国讨伐邾国,攻取邾国虫邑,迫使邾国尽释鄅国俘虏并与宋国在虫邑会盟。这是邾国最后一次大规模对别国实行军事扩张。此后,邾国便开始走下坡路。
周敬王姬丐十三年(公元前年),邾侠的第十七世孙曹益(邾益),继其父邾庄公任邾国的第十八任君主,这就是邾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邾隐公。据史籍记载,邾隐公邾益是个傲慢无礼、昏庸无道之人。邾益继位之日,本是春秋末年天下大乱、邾国危急之秋,可是他不思怎样富国图存,却刚愎自用,比他的父亲更加专横腐败。邾益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为他那位与宦官争食时不小心被炉火烧伤而死的父亲邾庄公大办丧事,举行国葬。更为腐朽的是,邾益在葬父时竟“先葬以车五乘,殉五人”。时至春秋末期,还用人为牲和以活人陪葬,已被视为野蛮行为而为中原各礼仪之邦所不齿。孔子知道后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用木俑殉葬尚且要遭孔圣人“绝子绝孙”的诅咒,邾益用五个大活人殉葬,便更加要为中原各国所鄙视和谴责了。
在对外关系上,邾益又自不量力,妄自尊大,结果自取灭亡。周敬王十三年当邾益继位不久,与邾国长期不和的鲁国便派使前来相贺,并派仲孙何忌与邾隐公益在拔地会盟,签订盟约,以结和平友好睦邻。可是,邾益却根本就不珍惜这种和平机会。在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年)农历1月,当邾益前往鲁国朝见鲁定公姬宋时,忘记了自己是附庸于鲁国之君、弱国之主、来访之客的身份,在会见仪式中一副妄自尊大、傲慢无礼的姿态,使得在旁观礼的孔丘的弟子子贡非常气愤,认为邾益傲慢无礼,必将不得好死,甚至亡国灭族。
邾益的无礼,果然破坏了邾鲁之间已经勉强建立的和平友好关系。在这次会见的第二年冬,鲁国便派大夫仲孙何忌率兵讨伐邾国。鲁国的军事侵略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季,鲁国又增派季孙斯、叔孙州仇两路大军,准备夺取邾国的粮仓绞邑。面对鲁国大军的侵略,邾益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屈辱求和,与鲁国订立了“句绎之盟”:邾国以大量赔款并割让大片土地给鲁国,才使鲁国撤军。
丧地辱国之后,邾益不但没有警醒振作,反而更加荒淫腐败。他整日在宫中酒池肉林,莺歌燕舞,纵欲贪淫,把军政大事都抛诸脑后。句绎之盟后仅隔一年,鲁国大军又再一次入侵邾国,并一度把邾国都城包围起采。自此之后,鲁军便无一日不侵邾了。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年)冬季,鲁军向邾国发起全面攻击。可是当入侵的鲁军打进邾国城门时,仍能听到钟鼓之声,原来此时的邾隐公仍在那里欣赏歌舞、音乐。当贤大夫茅成子报告敌情并请求到吴国去求援时,邾隐公竟不相信鲁国敢来侵犯,并说即使鲁国敢来,凭邾国国内力量足以抗战,根本不需吴国援助,因此拒绝了茅成子建议。就这样,鲁国军队一路几乎未遭到邾国人的抵抗,长驱直入邾国都城、宫室,轻而易举地俘虏了邾隐公君臣及王族成员。可怜邾国平民百姓,所有财产被强邻再次洗劫一空。
后来,由于茅成子恳求,吴国出兵讨鲁以救邾。两年后,齐国、吴国准备联合攻鲁国,鲁国人害怕,才于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年)将邾隐公释放归国,继续为君。可是邾隐公回国复位后恶习不改,仍旧昏庸无道。这样作为邾保护者的吴国便自己派兵讨伐,再次将邾益抓起来,囚禁在楼台里,并让他睡在荆棘将其押归吴国,而改立邾太子曹革(邾革)为君,此即邾桓公。
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年),邾隐公从吴国逃脱出来,先是逃亡到鲁国,后又从鲁国逃到娘舅家齐国。为此,新登位的邾桓公便与吴、鲁、郯诸国联合,一起攻打到齐国南境。
邾隐公流亡齐国十二年之后,东方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拥立太子邾革的吴国正被越国围攻,越国强大起来。于是邾隐公便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年)又从齐国投奔到吴的敌国越那里,请求越国出面干涉。越国人派兵把邾隐公护送回邾国,邾隐公再次复位,而邾桓公邾革却又逃亡到越国去了。可是,邾隐公复位后,仍旧昏庸无道,民怨载道,因而两年后,又被当年助他复位的越国人抓回越国。至此,周元王五年(公元前年),邾隐公便第三次成为外国的阶下囚。
5.朱洪基:吴郡朱氏的肇姓开基始祖:
在庞大的朱氏家族中,与沛国朱氏相媲美的是吴郡朱氏。据清朝学者朱祖镐所撰《朱氏原姓论》中记载,吴郡朱氏与沛国朱氏同属于曹姓朱氏,都是邾侠的后裔,但吴郡朱氏的开基始祖,则是由邾国分出来的小邾国之王孙即小邾国世孙邾洪基。
在战国中期,小邾国与邾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小邾国的王族世子邾洪基逃亡至吴国,居于阊门(今江苏苏州),随小邾国君一同去“邑”改为“朱”氏,号称洪基朱氏。朱洪基的后裔后来非常兴旺发达,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历史人物,成为朱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一支。
据文献《新安朱氏宗谱》记载,新安朱氏原为邾国遗民,其先祖最早得姓聚居山东邹、滕两地。至第三十八世邾仪父,尊周,事齐桓公,有功进爵而为子平王,称邾国之君。至第四十七世邾成子时,楚并天下,避乱于沛(今江苏沛县),遂去邑而易姓朱。自邾国得姓至沛国郡立约历一千五百余年。汉元始三年,沛国朱氏逐渐南渡长江,后来成了吴郡大族。
至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年),“爵位近于三台”的殿中丞朱师古因避黄巢起义战乱,带领四个儿子由姑苏(今江苏苏州)迁歙篁墩。朱师古所以避乱于歙篁墩,目的是保持实力,图谋发展。当时的黄河流域、中原腹地、江淮之间战火连绵,唐王朝的衰落与农民义军的反复激战此起彼伏,各种政治实力的割据与抗争,使生灵涂炭。比较而言,地处江南的新安人烟稀少,山峦阻隔,且地势险恶,可攻可守,正是士大夫官僚们的遁避地。史料证实:唐朝末期的这次人口自北向南的大迁徙,到古徽州的不仅有大批军政要职,达官显贵,还有许多名门巨富。
朱氏一族本不是新安土著,所以朱师古就成了新安朱氏的第一世祖,他死后葬于篁墩。朱师古生四子:朱玉、朱瑰、朱璋、朱革,大多担任军政要职。
长子朱玉来歙后复又反回金陵,后居句容县朱家巷,殁于王事,子孙迁居泗州。明太祖登基金陵,编制天潢御谱,以朱玉为始祖,为了保护“皇祖”的至高无上,则不与新安朱氏通谱。但天机仍有泄漏处,在明太祖朱元璋暮年自撰的皇陵碑中确很诚实的讲述了自己先祖居江苏泗洪县,元朝末年始迁安徽亳州之凤阳。实际上朱元璋承认了朱玉为始祖,也就承认了新安一世祖朱师古。
次子朱瑰、三子朱璋,唐天佑中期(公元年)受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为新县制置(改旧县为清化镇),巡辖婺源、德兴、浮梁、祁门四县,子孙繁衍,为婺源朱氏之始祖。朱熹于宋淳熙十年(公元年)所作《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中对于他的先祖讲得很清楚:“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篁墩……”
四子朱革,唐僖宗乾符年间充宣县观察使副将,后拒黄巢于南陵。唐封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亭英侯。此人征战一生,终年九十余岁,居休宁首村,为歙州朱氏始祖。所生五子有朱春、朱满、朱园、朱林、朱秀之称。
新安朱氏后裔在一千多年来,流徙海内外者众多,其中朱瑰后裔从沿海向东瀛、高丽发展。据报道,目前仅韩国就有朱熹后裔十五万之众,在朝鲜有六万余人,在中国大陆的朝鲜族朱氏有十一万余人,朱熹成为今朝鲜族朱氏的共祖。
6.公子何:朱氏的又一肇姓始祖:
在湖南长沙《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和湖北应城《朱氏宗谱》中,记载了朱氏的另一位肇姓始祖,他就是战国时期的邾公子何。
公子何的事迹不见于正史,在其族谱中也未作史实交待,约为战国时期人,是某位邾君的儿子。在楚国灭邾国时,公子何从邾国逃至沛国的相县一带隐居起来,并以国名“邾”字去掉“邑”旁,改姓为朱氏。
据传,西汉时期,著名的汉武帝文学待从、丞相长史朱买臣,就是公子何的后裔。公子何生子朱隆,官拜韩魏上将军。朱隆之后传五代至朱洪,西汉初期被汉高祖刘邦任命为御史大夫,再四代至朱买臣。这种世系中的汉朝以前若干代传说人物,均不见于任何典籍,是否确有其人,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7.朱梫:曹姓朱氏的另一位肇姓始祖:
邾国在灭亡之时,大批邾国王族改姓朱氏。但这些最早的朱氏开基始祖们,很少见于正史的记载,有一些族谱却依据族人代代口传的传说,记载了当年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如在文献《清溪朱氏谱序》中,就记载有除茅夷鸿(邾洪基)和公子何之外的另一位朱氏肇姓始祖,名叫朱梫。
朱梫原名邾苣成,是邾国开国之君邾侠的第十七世孙。他的祖先为邾乾健,是邾侠的第十二世孙。周考王姬嵬二年(公元前年),邾乾健出任周王朝太傅,因辅佐有功,被周考王赏赐了一个在齐地的采邑“箕”,他因此举家迁居到箕(今山东莒州箕屋山)。邾乾健的儿子邾斗,后出任楚国荆州的官吏。邾斗生子叫蒙养甫,出任周安王姬骄的属臣。蒙养甫的孙子就是邾苣成。
邾苣成一支族人,自当年邾乾健开始,就世代都居住在莒州箕屋山,以原国名“邾”为姓氏。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亡之后,邾国君主去邑为氏,改姓朱氏。邾苣成为了纪念故邾国,也跟随邾君改姓为朱,并改名为枝。
朱梫的后裔子孙,世代居住在莒州箕屋山,后代子孙发达,形成朱氏中的一支即清溪朱氏,为山东朱氏之先,朱梫也就成为这一大宗朱氏族人的肇姓开族之始。
以上来自网络,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