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全州湘山寺的无量寿佛信仰文化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多元融合的产物,是在佛教完成中国化的进程中绽放在广西全州特殊的地缘环境之中的一朵灿烂的文化奇葩,它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中原文化向岭南文化过渡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现,促进全州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等也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一直以来,由于湘山寺及无量寿佛信仰缺少文献资料,致使学术界对这一历史文化的现实价值无法展开研究确定。近几年,随着湘山寺宋代《湘山事状全集》和清代《湘山志》等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出版,全州湘山寺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研究才引起学术界的兴趣。本文依据湘山寺的文献资料,试图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全州湘山寺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进行探讨。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的传统社会价值:作为融合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一:无量寿佛信仰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二:无量寿佛信仰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三:无量寿佛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四:无量寿佛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五:一带一路之上的无量寿佛信仰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六:为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现代价值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发展探讨作者简介:廖汉星:广西省桂林市全州县人,现任全州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全州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全州县湘山寺无量寿佛研究会主要负责人、政协全州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州县第二届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传统社会价值:作为融合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全州居中原通往岭南之要冲,为“越头楚尾”之地,实际处在中原与南越两种文化板块冲突的前沿地带。唐宋以降,无量寿佛信仰文化孕育于兹、发扬于兹,盖有其“大事因缘”。
如果我们翻检一下史籍,就会发现,从唐宋到明清,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冲突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全州正处在这一冲突的中心区域,是中原文化前出南越文化的前沿地带。
全州瑶族人的居住地,在宋元明时期,主要是在现在大西江镇的青瑶峒,此地大概有三百多平方公里,耕地三万多亩,曾住有千家瑶人,所谓“青瑶峒”,可能是“千瑶峒”的讹传,“峒”是古代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一种泛称,以一个同姓族群为一峒。宋元时期的青瑶峒,以庙头镇的宜湘河(夷襄水)、良田江(东溪)、古林冲河、大河源、石源江、南溪(大水源)、歌渡源、西溪(古木峒河)、梓溪源这九条江河为界,划分为“九峒”。
全州就处在源出湖湘的中原文化与南越瑶人文化冲突的这一前沿地带。《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云:
唐季之乱,蛮酋分据其地,自署为刺史。晋天福中,马希范承袭父业,据有湖南,时蛮猺保聚,依山阻江,殆十余万。至周行逢时,数出寇边,逼辰、永二州,杀掠民畜无宁岁。
当时的全州还叫湘源县,属永州管辖。这还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事情。到了南宋时期,同书又云:
乾道十年()四月,全州上言:“本州密迩溪峒,边民本非奸恶。其始,朝廷禁法非不严密,监司、州郡非不奉行,特以平居失于防闲,故驯致其乱。又兼溪谷山径非止一途,如静江、兴安之大通虚,武冈军之新宁、盆溪及八十里山,永州之东安,皆可以径达溪峒。其地绵亘郡邑,非一州得专约束,故游民恶少之弃本者,商旅之避征税者,盗贼之亡命者,往往由之以入,萃为渊薮,交相鼓扇,深为边患。如武冈杨再兴、桂阳陈峒相继为乱,实原于此。”
这大概是全州汉瑶混居的的一种常态。《湘山事状全集》中对此亦有记载,如云:
国初,郡境有寇暴……后有孔彦舟等围城、杨再兴之猖獗,神兵阴护,不战而贼奔溃。
这个杨再兴就是瑶人,“绍兴四年(),武冈军猺贼杨再兴连年作乱”,离着武冈军不远的全州多次遭其侵扰;直至绍兴二十四,杨再兴之乱才能彻底消除。
《湘山事状全集》又云:
近年间,峒寇李元励窃发,本州调发大军,往山前策应,仰叩神兵护助,全军而回。
这是嘉定二年()间的事,离着全州不远的湖南郴州黑风峒有瑶人李元砺作乱,众数万,当时征调全州军民前往平乱。
无量寿佛信仰文化孕育于全州,发扬于全州,如果我们把这一信仰现象与全州所处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冲突前沿地带这一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无量寿佛信仰更像是融合当地汉瑶文化的一个象征性文化符号。
这一点,我们或可从以下记载窥见端倪:
其一:北宋元祐七年()智允所撰《湘山祖佛行状》中云:
(师)顶之以青崆冠,名曰“真空法冠”。
这是会昌法难时期,全真禅师避难还俗而易装之事。有鉴于全州所处的汉瑶混杂的环境,全真在全州民间又隐居十几年,必然与瑶族人有所交往。此种“青崆冠”,笔者颇怀疑或许是当地峒人(瑶人)所戴的一种青色帽子。所以从服饰上看,全真禅师与全州当地的瑶人可能有着很深交集的。
其二:智允《湘山祖佛行状》中又云:
洎唐室衰微,群雄角立,马氏都有长沙,衡、永等郡,悉属其部。钦师遗迹,遂改湘源为州,以师号“全真”故,谓之“全州”也。
马楚在潭州(长沙)立国(—),辖有全州、桂林、郴州、永州等二十四州,其时也正是瑶人势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如上所述,“马希范承袭父业,据有湖南,时蛮猺保聚,依山阻江,殆十余万。”马希范之改湘源为全州,可能不仅仅出于对一位一百多年前老和尚道行的钦仰,而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即通过改名,表达与当时势力颇盛的瑶族人的一种文化认同,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
其三:《湘山事状全集》卷四“香花会”条云:
佛自咸通八年二月十日现世。古云生亦此日,故谓之示寂之辰。示者生,寂者灭也。每岁二月十日,合郡士民兴建水陆。至淳熙戊申,陈珪始创“香花会”,预期请佛真身出塔,遍郡禳灾。远近州府善男信女朝礼辐凑。至初八日,合众迎引回山。虽阴雨晦冥,亦为之开霁。
此种信仰习俗形态,可能是汉瑶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表征。大家祭拜的是原出中原文化的佛教禅宗的高僧,但形式则有取于瑶族的“傩巫之祭”。例如全州当地至今有“傩鬼头还愿”习俗,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二,族人用八抬大轿抬着灵宝天尊到村里走街入巷,迎接到村里的八房宗祠举行“还愿”的祭礼活动,此种活动以攘鬼和酬神为基本内容,通过师公同鬼神打交道的必备程序,请天界八方神灵下凡为人间解脱苦难,驱赶邪魔。这一信仰习俗模式与抬着寿佛真身到处游走、“遍郡禳灾”的“香花会”本质上是一致的。瑶族人不信佛而信巫,可想而知,“寿佛”作为祈祷非常灵验的一位神祗,是很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可的。
综上所述,无量寿佛信仰在全州孕育、发扬,与全州所处的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冲突前沿地带这一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无量寿佛信仰更像是融合中原佛教文化与南越巫文化而形成的一个象征性文化符号,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事实上,宋元明清时期,全州的汉瑶族群关系相对于周边地区,还算是和平、和睦的,其所被害,多来自外州郡如武冈军、郴州等地的瑶人叛乱。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五云:
真宗咸平六年,知全州钱绛请招诱溪洞酋豪,上曰:“西南蛮唯全州一境久已安静,不宜以虚名生事也。”
到了元世祖十五年,更有“全州西延溪洞徭蛮二十所内附。”
全州汉瑶民族相处还算和睦。造成这一局面固然有多种因素,而融合中原佛教禅宗文化与南越巫文化的无量寿佛信仰在促进全州当地汉瑶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当亦有所贡献。此即无量寿佛信仰文化孕育于全州、发扬于全州的“大事因缘”。
谢允复:
五百年金轮王见,音唱太平,三千界钵昙花开,香生极乐。昔犹有待,今固其时。如湘山为无量寿道场,真身尚在;自有宋建光孝禅寺,遗教斯彰;几历升沉,数经鼎革,非遇法王,荡定洗甲,南荒大觉,重来布金,净地何由?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一:无量寿佛信仰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信仰是人类对于形上神圣渊源的一种精神追求,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意识,体现的是人类与宇宙本源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如笔者在《中国无量寿佛信仰文化在全州》一文中所论述的,全州的无量寿佛信仰通过化用佛教自身理论、借用儒家“天人感应”理论及活用“三教合一”心性理论,融通三教,混同圣俗,在其“普世”过程中,与民族重视现实生活的精神相融合,完成了扎根民俗文化土壤的转变历程,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影响深远的无量寿佛民俗信仰系统与特征。
全州无量寿佛民俗化的过程是在两宋元明之际,时当中国佛教从“学理型”转变为“民俗型”,逐渐和中国民间社会血肉相连。宋代以后,中国民俗佛教的特征之一是佛教的大量神祗进入中国百姓日常信奉的诸神谱系之中,并占据显著位置。“它对中国人民生活影响之深之巨,达到了使人忘记佛教本来面目的地步。”于是乎我们看到,民俗形态的全州无量寿佛信仰的救世功能日趋多元化,如治病、祈晴、求雨、送子、消除灾荒、科举等等。
此一民俗形态的无量寿佛信仰,是以神话诠释性语言,建构了人们对于终极实在的一种敬仰,以此来解除民众现实生存中因苦难造成的恐惧、悲伤等等,进而获得一种可靠的精神依托。时至今日,无量寿佛信仰仍为中国民间内涵最为丰富、积淀最为深厚的民俗信仰之一,其中蕴含的一些精神、智慧、哲理,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有诸多启发意义的。
其一,无量寿佛民俗信仰作为一种社会伦理资源,有助于全州地方民众化解生活中的烦恼、焦虑,安顿人心,进而有助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建设。
无量寿佛民俗信仰是一种由民间将佛教佛菩萨信仰与民众现实需求以及其他文化因素混合而构成的一个“信仰综合体”,经过千年传承,这一“信仰综合体”,为民众提供了较为成熟而深厚,且有助于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无量寿佛应现全州,并留下真身在此,无论对象是谁,只要有信心,即可获得寿佛的“关怀”或“救助”。人们借助这一神圣性资源帮助“安顿心灵”。民俗信仰中,人们或在家里迎请供奉无量寿佛,或者到寺庙中礼拜寿佛,这样就能够在内心获得一种神圣、终极性纬度,从而能淡化外在种种苦难及不如意之处,能以一种较为从容、安定的心态来面对现实中的种种矛盾纷争,不至于因为无法承受而导致心理失衡现象的发生,应当说这是一种维系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无可替代的伦理、道德资源教育。
其二,无量寿佛民俗信仰中所表现的寿佛的“慈悲情怀”,有助于培养全州地方民众一种包容的心态,从而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慈悲”是寿佛信仰的一个“标志”。民间信仰中,人们心存寿佛形象,亦即心存慈悲理念,则较易以一种清醒而理智的态度、豁达开朗的心境来旁观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纷争,消解个人怨怒之气、憎恨之情,跳出一时是非的束缚,以一种包容、慈悲的心量,化解现实生活中人际冲突造成的矛盾。继而效法寿佛的精神,自觉不自觉地培养个人宽阔的胸襟、勇于献身、牺牲的情怀,成就类似寿佛那样具有利他精神的高尚生命风范者。
其三,无量寿佛信仰有助于培养全州地方民众“开放”、“勇敢”的心态,这样就能突破自我以及环境的束缚、限制,提升生命智慧,促进社会全方面的和谐发展。
人类的生命是一种有限性的存在,内心中,种种观念以及烦恼之“结”限制了人们心灵的开展,外在的生存环境又充满了种种矛盾,这样就使得生命存在时时刻刻都充满了不安、焦虑、混乱、恐怖等。这是一种生命的污染与煎熬。突破自我与环境的限制,完成自我生命格调的充分提高,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引发自我内在的生命脉动,创造出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也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与财富,促进社会全方面的和谐发展。
《湘山事状全集》中记载的一些内容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如尚书省下发的《普惠赐号牒》中云:
一本州商贾南北,必以佛像随行,舟楫或遇风涛,行途或遇劫掠,必声呼师号,皆得免难。用是民间稍有积蓄。
《湘山灵异》中记载有两个故事云:
(广州救)宾世贤香货。绍定五年,本州平塘大田宾世贤在广州卖香货,已安主家土库内,而店去库将二十里。夜梦土库烧,独有僧立库门,火不入。次早,与同店乡人李子善方学其梦,忽报云:“土库烧!”急往视之,果两傍皆烬,独上库存焉。盖世贤出入常携带佛像故也。
琼州救蒋氏舡疫。端平间,本州灌阳县昭义乡是溪蒋氏同数舟商海南,馀舟皆疫死,独蒋舟无恙。琼人怪之,诘其由,乃知得佛像力故也。琼守木公遂迎像创阁严奉焉。
可以想见,因为有本州寿佛像在身边,无形中为走南闯北做买卖的全州人平添了多少无惧无畏的勇气,而敢于突破地理环境的束缚与拘碍,开拓出新的生存环境。无论何时,这种敢于突破既有障碍的勇气始终是难能可贵的。
其四,寿佛信仰可以培育一种“爱我故乡”的自豪感。
“无量寿佛”作为全州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为全州人争光不少。试想一下,当年全真禅师没有选择其他地方,而是在我们全州驻锡,常住长达百年时间,这说明我们全州是地灵人杰之所在;其后百年全州再出一位慈明楚圆禅师,更加证实全州的确是一方风水宝地。这当然会增加作为全州人的自豪感,也是全体全州人的共同福祉。
康熙年间禹守中撰写的《湘山寺图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按禹守中的说法,全州出寿佛和慈明这两位佛门大人物绝非偶然之事。湘山为中国山脉南干之左辅、衡岳之上游,“湘北漓南,包山带海,融结六大都会”,从山脉走势上说,是要出帝王的,可惜被秦始皇以修灵渠凿断帝脉,其后较多“闰位小朝廷”而已;“即在予全,寿佛孕灵于天寿,圆祖阐化于石霜,又皆寿无量福无量功德、相好、光明无量,则皇帝王无以加焉。所以者何?帝脉可凿而佛性不可凿也。”正因为“帝脉可凿而佛性不可凿”,所以全州才出了寿佛与慈明两位震铄古今的佛教大师。如此说来,全州以及湘山寺作为一张文化名片,还不够作为全州人自豪的吗?
综上所述,无量寿佛民俗信仰有助于民众心灵的抚慰与安定,有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并能感召、启发人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勇猛向上的毅力,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实现慈悲救世的精神,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在这层意义上说,民俗信仰中的无量寿佛信仰是民众安顿身心、积极主动面对困难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文化精神支撑之源,也是身居一方风水宝地的所有全州人值得自豪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其中所蕴含的诸多积极因素,在提倡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深入挖掘的。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二:无量寿佛信仰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年1月26日《人民日报》第6版刊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开篇即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这一“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历年来各种场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话、演讲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同年11月总书记考察曲阜孔庙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年3月27日,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系统阐释了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我们全州的无量寿佛信仰,当然算得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意见》中列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项主要内容,一一比对,无量寿佛信仰都是符合的。
其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为: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如果我们考察全州的无量寿佛信仰文化,其中含有“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或者说,通过寿佛信仰这一载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全州人民追求安定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另外,如本文第一节所论述的,无量寿佛信仰孕育于全州,发扬于全州,盖有其大事因缘,此即其作为融合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这无疑体现的是“尚和同”、“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
其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传统美德”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湘山事状全集》中有一篇全州通判何士先淳熙十六年()撰写的《大三门记》,说湘山寺三门规模狭小,且岁久失修,梁柱朽坏,随时有坍塌的危险。淳熙十二年(),守诜受命住持湘山光孝禅寺,他开始募资修复三门,到淳熙十六年完工。守诜估计已经六十几岁了,何士先很感慨:
余观人立事少之时,必精锐勇猛,老则漫弗振也。今诜戒腊已高,志力弗衰,当役而不告劳,为众而弗殖私,新作三门,超乎前规。其诸异乎寻常禆贩如来以希求财利为身谋者之所为者乎?善哉!使为政者亦能如诜用心,老而益坚,劳而克胜,弗徇己私,弗靳己能,则政事日新,功业日增矣。何弊之弗除,亦何利之弗兴?夫如是,庶几无愧于衲也。
这里面像“当役不告劳”、“为众而弗殖私”,“老而益坚,劳而克胜,弗徇己私,弗靳己能”等等,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华传统美德。
其三,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人文精神”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一千多年来,供奉寿佛真身的湘山寺是全州人文荟萃之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说是承载了全州大部分的历史记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无量寿佛信仰,南宋端平年间全州渡桥里村的布衣蒋擢怎么会产生要编撰一部《湘山事状全集》的想法,并耗尽十年时间才刻板出版?如果没有这部《湘山事状全集》,我们又何从知晓全州历史上那些曾经的历史逸闻、文才风流?蒋擢虽为布衣,却有强烈的“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并以“俭约自守”的精神追求某种崇高甚至永恒的东西,因此他才能留名后世。
年11月习总书记在曲阜考察的时候指出: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我们全州人首先要自信,本县的无量寿佛信仰是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列的,然后下一步再来谈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以及如何让这笔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还有对其内涵补充、拓展、完善,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三:无量寿佛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用24个字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相得益彰。从整体上说,“核心价值观”是“道”,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各四个词共二十四字就是循“道”而行,就是“德”。遵“道”行“德”的宗旨就是国家富强,社会文明,个人生活有尊严且幸福。
佛教的宗旨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教将认真修行而促成外在环境的充实、美化和提升称为“庄严国土”,为大众带来福祉称之为“利乐有情”。无论是全真禅师的修行、悟道以及其后的教化世人,还是其后湘山寺的僧众为国祈福,都是践行这一宗旨。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无疑是对中华国土最好的庄严,是对民众的最佳“利乐”。可见在根本目标、宗旨上,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无二致。这是国家层面的相通之处。
至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佛教教义中不乏“自由”、“平等”思想,其因果思想亦不难推出“公正”理念,“法治”似为近现代观念,佛教思想中虽然不能说没有,但其义并不彰显。佛教追求的当然偏重于内在精神解脱的自由,也包括有免于物质匮乏,生命免于死亡、疾病威胁等自由。
我们不妨来看《湘山事状全集》中尚书省下达的“普惠敕号”牒,为申请“普惠”敕号,全州地方上报的材料证据为:
唐秘等窃见本州湘山祖师无量寿佛道场为一郡灵应去处,惠利及民,前后非一见:
一于嘉定四年辛未五月初二夜,昭州峡水发洪,自灌江冲突会合,湘流渰浸,湘城飘荡,民居知州遥望祈祷,随即水退。
一嘉定戊寅六月二十日,霪雨不止,山源骤长,水亦入城。内外士民诣湘山拜祷,水亦随退。
一本州每遇水旱蝗虫之灾,州郡才诣本寺为民修禳,随即殄灭。
一本州民居湫隘,易招风烛,民户每祷湘山,遂免此患。
一本州管下民田,自五月初旬以来阙少雨泽,有伤禾稼,集郡官节次诣湘山祖佛塔殿,为民祈求,虽获感应,未及遍足。复于六月初一日恭迎慈佑寂照妙应大师无量寿佛真身出塔就州厅奉安,启建道场。请祷,初一日当晚雨降至连日不止,江水泛涨,两县民田,并各沾足,委是灵应。
一每岁二月初十日,古传祖师示寂之辰,邻路如二广等处,邻州如郴、道、衡、永等州,皆不惮远涉,诣塔礼佛,以祈福利但嘉猷等。
再如《湘山事状全集》之“湘山灵异”中有一条“龙家放光”云:
嘉定间,水南疫,龙汝宗迎佛禳祷。夜乃放大光明,当坊遂全活。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在当时的社会生产调价及历史环境下,全州的无量寿佛信仰中蕴含有以某种超越的力量护佑民众免于财产匮乏、生命威胁而获得自由的积极因素。
至于“平等”,佛教无疑是最为平等的。如《湘山事状全集》之“湘山灵异”中有一条“应祈水、祈晴、祈雪”云:
嘉定间,米纲船久不能发,祈水;一豪家娶,祈晴;太守又祈雪。佛遂于远方降雨起水;忽一夜大雪;翌旦日出雪融。三者同时俱应,莫不嗟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要说,全州无量寿佛信仰中亦不乏类似观念。例如康熙年间谢允复编撰《湘山志》中有一篇蒋楫作于洪武五年()夏的《祈雨感应碑记》。这一年全州干旱,六月十三日,全州知府章复带领民众到覆釜山向寿佛祈雨,结果有验,大雨连下三天。七月又闹虫灾、干旱,章复再带领大家去祈祷寿佛,再次下大雨:
全居湖南之上,视诸郡为最高,以故漓江南流,湘水北注,厥土硗瘠而多旱,旬浃不雨,则以为忧。洪武五年夏,五至六月,田折焦土,苗稼以枯。军民府衙靖共一心,遍礼祠坛,屡祷靡应。六月十三日,同知府章侯免冠徒跣,焚香礼街,恭造覆釜,而叩佛曰,“民天国赋,斯在秋成。佛居湘山五百年,安享信奉。今旱若此,宁不恤乎?”于是恳伏演经台所,语毕泣下。乃得圣水,迎出小鼎,逾三庵;不数里,而神光烛天,二龙影现。侯暨僧耆,俯拜未已,雷雨随至;比下七十二峰,路潦溋溢,众人身若溺。及至湘山禅寺,共注三日不息。十有八日,奉水还山。复感滂沛,旱疫以苏。甫及七月,继值虫旱,侯祷益虔。又于小顶,夜见圣灯三五连至,久视不灭。次日雨应如前,千里告足。由是军民士庶,欢贺盈庭。有进而言者曰:“侯以精诚感格上帝,始也龙见、雨降,次也雨应、灯现,何其神也,实古今所罕闻也。是宜勒石,以永后征。”侯作而言曰:“方今圣明御极,天神地祗,罔不祗肃。霖雨滋降,时乃圣泽,非小臣所能也。”然而众请益固。余因諗于众曰:“天人无二理,感应同一机。侯以秉心正,祷无愧辞,应亦如响,理势然耳。且以撮尔遐邦,供亿繁重,荐加饥馑,民何以堪?此侯之心所以哀矜而不能已者。天监不远,霖雨斯降,岂亦遂其爱民之仁闻欤?”
这里面亦不难解读出诸如爱民、敬业、精诚等传统文化理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敬业”、“诚信”等都是相通的。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四:无量寿佛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以上论述了全州无量寿佛信仰在理念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之处。此处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讨论一下:一个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全真禅师的修行,第二个是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向寿佛祈祷灵验之类的事情。
先说第一个问题。按《湘山事状全集》的记载,寿佛是郴州人,十几岁到杭州,拜禅宗之牛头宗道钦禅师学禅修行,并在其门下开悟,其后游历到罗浮山,再到清湘县。全真禅师是大修行人。佛教最爱说的一个词是“修行”,尽管目标宗旨、方法等方面不尽一致,但我个人认为,佛教的修行和共产党人讲的修养本质上还是不乏相同之处的。
人之所以要修行、修养,是因为不如此就会堕落。如习总书记讲话云: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
总书记的这一番话很好地说明了作为共产党员为什么必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我们说共产党人的修养和佛教的修行尽管在宗旨、方法上不尽一致,但本质上不乏相同之处,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做论证,那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所说的“发己自尽”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对修养或修行本质的一个最好的概括。按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的说法,所谓“发己自尽”之“己”,“言乎己之所存也”,“发己者,发其所存也”,其所发之己,非私欲私志,而是自己道德修养所存天理、性理之力,“自尽”者,即“凡己学之所得,知之所及,思之所通,心之所信,遇其所当发,沛然出之而无所吝”,“不缘于己未利,知而有所不为”,即是“发己自尽”。“发己自尽”实际是从体认、存养“天理”而来,“于理而见其分,则性原天而教自人。于事而著其合,则合天者亦同乎人,而尽人者亦同乎天”,然后由一己道德实践所存养之“天理”、“天道”的力量“诚实”地发散于待人接物上、“人事”治理上。如果不能“发己自尽”,则必然“私欲据乎己”,种种作为,多以满足一己欲望为出发点。当然,我们共产党人有自己的“天理”要去体认,佛教、儒家也都各有自己的“天理”去体认,这是不一样的,但大家都要“发己自尽”,体认天理而后克服私欲、私意,这样做事才能多出于公心,这一点实际上并无多少差别。一千多年来民众尊崇全真禅师,包括我们今天仍要尊崇全真禅师,最主要是因为他是在修养、修行方面“发己自尽”的一个典范。这一点,无论何时都是不会过时的。
第二点,如何看待祈祷灵验这些事情?我认为有一层的消极意义,另有两层的积极意义。
一层消极意义是,这样容易造成人过度依赖神力而忽视人自身的努力,这样可能就会使得人越来越懒惰,不思进取,而且为求神力不惜花费巨资,大量社会财富不用之于改良民生,而是铺排浪费在求神、拜神仪式上。
两层积极意义,一个是,古代向寿佛祈祷灵验,这是告诫人类,大自然中有一种未知的神秘力量,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这样能使得人常常保持一种对大自然、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另一个是,这是古代社会生产力整体不发达情况下,先人们为建构有意义与秩序世界的必要表达手段,其中有着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某种智慧。第一层意思容易理解,此处详细谈一谈第二层积极意义。
按美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贝格尔《神圣的帷幕》的理论,人类对于意义与秩序世界有一种本能渴求,对于混乱而无秩序、无意义世界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别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人总是在建构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人向世界倾注或者说投射了意义,将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等同于世界自身,然后他才能安心在其中生存。人类建构世界,即是对世界进行一种“有意义的秩序化”。在这层意义上说,人对世界的“外在化”活动,就是“秩序化”的活动,经过此种建构之后,世界对人才是“有意义”的。这一“秩序化”活动造成的世界成为一种“客观化”的存在,然后再通过“内在化”的过程,个体可以利用这种秩序来整理自己的人生经验,而使自身生活在一种秩序、意义之中。
人所建构的意义、秩序的世界实际上并不是一直都很牢固,甚至可以说是单薄、脆弱的,因为人类自身常常会遭遇到种种“边缘化处境”的挑战。“边缘化情景”打击甚至摧毁人类意义世界的信念,它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异己的混乱力量,人类包括每一个体所建构的既有的秩序、意义的世界,在边缘化处境的冲击下,随时都面临着崩溃而陷入极度混乱的可能性。所以,在人的生存经验之中,世俗意义的秩序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生存处境,尤其是面对边缘化处境特别是种种现实威胁、要去实现梦寐以求的理想还有“死亡”等边缘化情景时,世俗世界的意义秩序就会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这是神圣意义的宗教秩序出现的原因。可以说,人所面对的“边缘化情景”是神介入的契机,是宗教所以发生的场所。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在科学技术没有解决人类所有生存乃至精神问题之前,宗教是不会消亡的。
从这一视角来看《湘山事状全集》中所记载的寿佛的种种神异叙事,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合理性。现在的我们,因为处在一种日常生活情态下,可能很难体验古代全州先民所处的危险及当时人们的无助心理,特别是遇到大旱、大雨等灾难性天气时、盗贼临城时、大火弥漫时等等“边缘化处景”。面对着这样一种极度混乱的现实情景,人类寻求秩序与意义的本能迫使人们进行一种“文化创造”,此即谓“人必须为自己制造一个世界”,制造一个相对感到安全的世界,所谓安全,也就是有秩序、有意义,亦即能为人类智性所把握、理解或者部分把握、理解。但是在这种处景前,人类日常生活经验所创造的所有法则几乎完全失效,只有神灵的介入才能完成这一文化创造。也就是说,人借助神灵的帮助完成了他在“边缘化情景”下为自己制造一个意义世界的愿望,于是生死莫测的处境被纳入一种秩序之中,这一秩序是由寿佛之神力掌控的。对此,我们与其说是一种“经验事实”,倒不如说是一种“信念事实”。
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无论是人类整体还是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都会面对或曰承受或祸或福、或荣或辱、或进或退、或安或危、或生或死的选择处境,而其结果很多时候殊非人力、己力所能掌控,这多多少少就是一种无秩序甚至无意义的“边缘化处境”。为了克服这样的一种边缘化处境,通过寿佛信仰的介入,他们就有可能成功地将此种“边缘化情景”重新置换成为一个有秩序的意义世界,而后才有可能心安。所以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在科学技术没有解决所有生存乃至精神问题之前,包括向寿佛祈祷以求现实福祉的增胜、改善等宗教信仰是不会消亡的。对此,我认为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应报之以一种同情的理解。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五:一带一路上的无量寿佛信仰国立华侨大学张云江教授曾在《楚南第一禅林----湘山寺》(《中国民族报》年8月20日)一文中罗列如下史实:
对安南国佛教文化影响的史实
康熙五年(年),安南国(今越南)缴送南明永历帝印绶,朝廷派翰林学士程芳朝(—)、礼部郎中张易贲出使安南,册封黎维禧为“安南国王”,赐镀金驼钮银印。程芳朝一行人途经全州,游览湘山寺,拜谒寿佛,张易贲留《颂佛诗》五首云:
西方无量寿之尊,东土湘山作主人。
世俗未参生灭里,祖师重劫去来因。
六根已尽缘无相,四大俱空尚有身。
或谓无中或谓有,有无能悟见全真。
佛祖心无彼我邪,道冠儒履释袈裟。
静思黑气成龟后,三教宜乎是一家。
乙巳年生乙巳人,再逢乙巳十三春。
当来六乙重逢已,五百年中得遇因。
欲作湘山一会人,犹须七十二番春。
而今已到真如地,聊尔心香结后因。
另外,湘山寺后山石壁上另有一首题诗云:
咸通以后紫云雷,日月乾坤自阖开。
已解空门还太始,尚留卓后傍飞来。
昙花春朗湘山岭,贝叶秋澄楚水隈。
劫火久灰真性在,传灯照处是天台。
这首诗写于乾隆四十八年(年),落款为“安南国朝贺使湛轩黄仲政题”。查《文献通考》,黄仲政此次朝贺,乾隆四十八年11月18日到长沙。皇帝因即将南巡,下旨让黄仲政、黎有容、阮堂三位使臣次年三月在南京接驾。推算途程,黄仲政大概是在11月初游览全州湘山寺时题写的这首诗。“已解空门还太始”一句,用的是全真禅师真身自焚典故,可见黄仲政对于寿佛事迹比较熟悉,毕竟当时安南国属大清藩篱,与广西同属一个文化圈。此次朝贺,乾隆皇帝赐安南国王“南交屏翰”扁额。
中韩佛教交流与友谊的历史见证
今天,韩国也有一个全州市;全州县城的河段叫三江口,韩国全州也有一个河段叫三江口;全州三江口江旁有一座山叫钵孟山,韩国三江口旁边一座山也叫钵孟山。年9月,韩国全州市代表团一行来中国广西全州县湘山寺参观考察,其后每年都有韩国游客到此拜访。
历史上,全州湘山寺与高丽国曾有甚深渊源。据寺志记载,元武宗至大四年(年),铁山长老奉高丽国王之命,奉送金轮相顶、八宝毗卢、凤翅帽、金字《华严经》、绣金千佛袈裟、金钵孟等到全州湘山寺。当年七月初六到初七,全州官员绅士将礼物迎接到寺,拈香顶礼,将衣帽给全真禅师真身穿戴上。自此全州与高丽国开始文化交流。此后高丽国也设地名全州,今韩国全州市与广西全州县有许多地名相同。广西离韩国这么远,高丽国王为何要送贵重礼物到此,颇让人费解。不过,铁山长老奉高丽国王命前来湘山寺之事应属史实,因此事碑记尚存:清咸丰年间湘山寺观音堂后仍有“禅堂钟”一口,为“高丽国师铁山明眼和尚证盟”。
铁山长老或为铁山琼禅师、雪岩钦禅师弟子,与元代著名禅师高铁峰原妙同门,且禅道造相类。铁山禅师曾受请在高丽国传禅,影响极大,后来又回归并终老中国。明代文诱编撰的《增集续传灯录》中云,“高丽国王钦师道德,具礼币遣使专请师至彼国,玄风大行,得度者甚伙。”明代德清编撰的《八十八祖道影》则云:“高丽国王请为国师,声振海外,后复还石霜,嗣雪岩焉。”铁山禅师曾向高丽国王盛赞全真禅师道德,为无量寿佛化身,国王祈祷有验,于是委托即将归国的铁山禅师奉施宝物来全州供养禅师真身。
由以上史实可见全州无量寿佛信仰在元、明、清时代与越南、韩国有一定的文化渊源,而越南、韩国又是东南沿海国家中特别信仰汉传佛教的国家。现在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其中“一路”指的是与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码头相连并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即东盟国家,称之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指出,要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佛教文化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层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注意到,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曾发表一篇论文,题目是《积极发挥南传佛教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中国民族报》年5月19日),其中有云:
历史经验和宗教发展史表明,宗教文化在国际传播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就是输出思想和核心价值观。事实上,就亚洲佛教信仰文化圈而言,佛教文化的内在黄金纽带使之具有非常丰富的共享价值观资源。
她这篇文章主要从地缘宗教角度论述南传佛教沟通中国云南与上座部文化圈如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山水相连,唐代中叶直至清末民国,中国东南沿海人口移居东南亚,形成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称之为“下南洋”,这不仅开启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接触的滥觞,丰富了中国与世界的往来,而且使东南亚地区土居民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就像印度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一样,经过中国化的汉传佛教又通过移民浪潮、经贸往来以及政治交流等传入到了东南亚各国家各地区之中。事实上,东南亚国家虽然以南传上座部佛教占主流,但也另有大乘佛教或曰汉传佛教文化圈,即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华人移民后代大多数都是信奉汉传佛教的。而大家都知道,汉传佛教的两位最主要的神祗就是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先生说:全真禅师圆寂后被世人尊称为“无量寿佛”,即中国的阿弥陀佛,以“寿”与“佛”为特点,反映了中华民众添福添寿,福寿双全的美好诉求及民族信仰。早在唐宋年间,“寿佛”崇拜就在中国湖南、广东、福建、广西等地流行,随后传至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种影响极其深远的文化现象。目前,中国的信众有七成信仰阿弥陀佛,在东盟十国中绝大多数国家也都信仰佛教,受当地华人华侨的影响,“寿佛信仰”在东盟国家广为盛行,并且延续至今。当代中国佛教界提出走“人间佛教”的道路,强调的是“佛”在人间,成佛不是在未来,而是在今世。全州全真禅师成为无量寿佛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湘山志》中,描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大中五年(公元年),时年一百二十三岁。永州刺史韦宙办斋供养寿佛,派轿夫来抬。师曰,“吾当自往”。轿夫回程走了不到一半路,师已至永州,且四门各见其人。韦宙出迎,唯见其一。韦宙问曰,“延年何术?”对曰,“忠国勤民,以循良继,先踢以福,泽贻子孙,即其术也。”,全真禅师这段话把信众心目中抽象的“佛”的概念通俗化了,在全真禅师那里,人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在行为处事中恪守忠君、爱国、勤政、诚信、孝悌等原则,这样,既可以得到大福报,又可以恩泽于子孙,仁者寿,亦当是佛。全真禅师的这段话就是“人间佛教”的最简明扼要的表达。“人间佛教”在东盟国家南传佛教的思想中也是共同认可的,这是东盟国家与我国相通的文化思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首先要加强与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找到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归宿,在这一点上,佛教可以在其中担当重任。
如果我们全州下大力气将湘山寺打造成一处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道场,是无量寿佛的应化之地,那么其影响力将不仅局限在国内的佛教信众,也不单是全州一地的文化建设,而必然影响到与广西有着地理来往便利的东南亚一带的汉传佛教信徒,从而为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交往和贸易往来,实现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出一份力。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之六:为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助力全州湘山寺无量寿佛信仰文化是全州众多的历史文化中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一个文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把目光聚焦到了湘山寺,并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但由于受到文献资料、土地以及对宗教政策的认识等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致使全州未能像我国其它地方,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以及离全州不远的衡山一样利用宗教文化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在这些制约因素当中,我想最主要的因素是湘山寺文献资料问题,由于没有文献资料,湘山寺的历史地位就没有证明材料,致使开发理由不充分,开发定位缺乏底气,仅凭一些民间故事传说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年8月5日,本人发起成立了“全州湘山寺无量寿佛文化研究会”,开始对全州湘山寺和无量寿佛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和整理。成立之日,邀请了国内学术界的知名学者就湘山寺及无量寿佛文化召开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学者们对全州无量寿佛的地位、性质进行了很好的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研究员指出:湘山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为中国佛教名寺,全州“无量寿佛”可称为“中国第一无量寿佛”;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认为,从湘山无量寿佛文化具有深厚的宗教与历史文化底蕴来看,其“兴唐显宋”及“化佛”垂迹之地,堪与国内其他佛菩萨应化道场相媲美,湘山寺可定位为佛教“应化胜地”,另有学者指出,全州地处湘南最南端,广西最北端,是湖南进入广西的门户,历史上的湘山寺可视为湖湘文化南下的一座桥头堡,对连接中原文化、南越文化、东南亚国家文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等。从湘山寺及无量寿佛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证明全州湘山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果我们把湘山寺的无量寿佛信仰文化开发利用起来,将对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丰富的文献资料
“湘山寺无量寿佛文化研究会”成立其宗旨就是要通过对湘山寺文献资料的挖掘和整理,然后进行研究,以此证明湘山寺无量寿佛信仰文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对桂北湘南地区文化形成所做出的贡献。经过七年的努力,我们相继在国家图书馆、浙江临海博物馆找到了南宋蒋擢编撰的《湘山事状全集》和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找到了清代谢允复编撰的《湘山志》,这两部极其珍贵的文献,都是关于湘山寺历史资料的汇编,经过专家学者们的点校,现已由中国最具权威的出版书局——中华书局出版发行。除了这两部文献资料外,我们还找到了其它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上对湘山寺及无量寿佛的描述,例如:《四库全书》、《佛祖统志》、《大清一统志》等,湘山寺有这么多完整的历史文献传世,这在中国所有的佛教寺庙中也是不多见的,这些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及出版,是全州湘山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的证明材料,是我们对这一文化自信的源泉。
二、“全州无量寿佛”中国第一
从全国的层面来看,全州湘山寺无量寿佛的知名度堪称中国第一。因为其它地方更多的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例如全国各地称为香山的地方(观音菩萨道场)不下六十多处,四大名山也仅仅是菩萨的道场,而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能称得上佛的化现道场的,全州湘山寺是其中之一,能称得上弥陀(无量寿佛)化现者的仅有唐代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但他只是限于故事传说,没有文献资料证明,更谈不上有历史影响力,完全无法与全州湘山寺全真禅师应化无量寿佛的佛教历史事实相比。在这层意义上说,全州湘山寺无量寿佛堪称为“中国的无量寿佛”当然没有任何问题。
从地方层面来看,如果我们对全州的历史文化认真梳理,就会发现全州只有无量寿佛文化能纳入到全国的学术平台上讲话,能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兴趣。要说起来,全州无论在政治、文化、历史、旅游等各个方面敢称全国第一、唯一,而且没有异议的,除了无量寿佛文化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了,全州无量寿佛文化是全州、桂林乃至整个广西能够向外宣传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是桂北湘南地区任何的历史文化现象所无法取而代之的。
三、广泛的信众基础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处无量寿佛化现且后世屡有灵验的道场,这是湘山寺独一无二的优势,尤其是“寿佛”二字,符合人们渴望长寿,得到庇护的心理愿望。净土信仰是当下中国佛教信仰的主流,拒不完全统计,约占70%以上的佛教教徒修念净土法门,而全州湘山寺又是典型的净土道场,由于湘山寺无量寿佛信仰文化巨大的影响力,每逢初一、十五或重大节日本地的信众和从湖南、广东、江西等外地自发前来湘山寺祭拜寿佛的信众人数,据统计,每年不下30万人次。
四、优越的地理位置
全州到桂林只有公里,约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车程,距离阳朔公里,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据统计,年1-11月,桂林市接待游客总量为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78亿元。
围绕湘山寺及无量寿佛信仰文化优势,全州要考虑如何做好桂林的“补充旅游”或者“辅助旅游”这篇大文章,即游客不妨主要目标是到桂林去看绝佳的山水,但很方便的,不过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车程,随便就到全州来看湘山寺,拜寿佛,那么这一趟旅游就是以桂林山水旅游为主,湘山寺拜寿佛为辅;或者主要是慕名到全州来参观湘山寺,拜寿佛,然后随便到桂林旅游一圈,那么这一趟就是以来全州参观湘山寺,拜寿佛为主,桂林山水旅游为辅,那就更值了。全州湘山寺拜寿佛之行程与桂林山水旅游二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大大丰富了桂林旅游的内涵。
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开发利用,其目标是分流桂林游客,如果能分流桂林游客的百分之三到五,以年桂林游客接待量万的40%计算(万),即有可能吸引万到万的游客到全州湘山寺来,再进一步做出一些特色来,打造一些名气来,争取到百分之十,就是万人次,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这些游客吃住行的消费,以每人元计算,就可以达到10个亿的消费规模,同时还能带动全州其他乡村旅游景点的共同繁荣和全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全州县利用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独一无二的优势有望将来实现的一个美好的前景。
作为一个全州人,我为家乡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骄傲,对我们老祖宗在历史上能创造出全州这么丰富灿烂的文明而敬畏。时至今日,在当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起来,让它发挥时代的光芒,光大古人的智慧,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将前愧对古人,后愧对来者,就是我们的无能。一直以来,一些人,包括一些对全州历史文化有研究的本地人,对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的内涵却不能深入认识,甚至产生误会,导致持否定态度,低估了它的历史地位和在当今时代下的正能量,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自卑的表现,为此深感遗憾。针对以上现象,本人自年发起对这一文化进行研究,旨在唤起大家对这一文化的重新认识,以此提升全州的文化地位与形象,助力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上关于全州无量寿佛文化当代社会价值的论述观点,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未能有完全的代表性,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不当之处,请方家指点校正。望各级领导、广大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 编|周田秀
审 核|邓立剑
发 布|全州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