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里的长寿家族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郭闰生发布时间:-04-:31:57责任编辑:刘永萍
聚焦山西综合编辑 岚县顺会乡明家庄村村风文明,民风淳朴,崇文尚儒,大学生绝对数在岚县第一,是远近闻名的“文圪洞”。建国以来从未发生刑事案件,是岚县首屈一指的文明村,在这个文明之村,还出了个长寿家族,一门六位古稀、耄耋老人。受师友之托,清明时节,带着好奇和崇敬之心,走进明家庄村,走访了长寿家族。明家庄村位于顺会乡东两公里处,沿忻黑线由西向东翻过王西沟坡村,村容村貌近在眼前。村子不大,70余户口人,近百座房屋坐落在脑底梁(地名)脚下,背风向阳。虽然村子不大,但因忻黑线从村南由东向西穿过,算是岚县乃至吕梁市出境门户,交通较为便利,不显得蔽塞。村里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余亩坡梁地散落在南北两道梁上,祖祖辈辈一脉梁姓人家日出而作,驴驮人背,靠天吃饭;日落而息,熬稀饭、煮土豆、拧炒面、就咸菜。也许因为无法人定胜天、改天换地,村里人寄希望于自己,努力教育下一代,让后代走出家门,改门换庭。尊师重教相沿成俗,耕读家风代代承传。建国以来,村里无毒、无赌、无黄、无偷,无“两牢”人员,从未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和刑事案件。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全村培养出56名本科生(不含后取学历),16名研究生,8名博士生,8名留学生,无论绝对人数还是相对比例,在岚县绝无仅有。出类拔萃,地市级、县团级干部不乏其人,“岚县文明第一村”实至名归。在这个文明之村,还有一户长寿家族,全家有6位古稀、耄耋老人,四世同堂,儿孙绕膝,颐养天年,这就是梁白则兄弟四人及两配偶。梁家四兄弟叫白则、黑则、奴则、四则,分别为95岁、92岁、87岁、83岁,老三的老伴85岁,老四的老伴74岁。四兄弟连男带女共有90余口人,是一个兴旺的大家族。梁家人说,他们家长寿承传着母亲的遗传基因。据老三老四讲,父母也是高寿,父亲活了76岁,母亲与“毛主席同年同庚”,84岁谢世。临死之前,耳不聋眼不花,生活尚能自理,还带着黑袖章纪念毛主席,一觉之后归天。在文革时期,在学大寨年月,高强度的劳动和忍饥挨饿,尚能如此高寿已算是奇迹。梁家兄弟四人出身在解放前,均未上过学。俗话说小子十年不吃闲饭,会拿筷子就得力所能及,撵牛放羊,搂柴拾粪。老大白则早年参军,解放后在公路部门参加工作,直到退休。老二老三老四全是庄稼人。大集体时正值壮年,犁耧耱耙、提耧下籽庄稼活样样会,是村里的好受苦人(劳动力)。老三奴则讲,农业社(大集体)时,虽然半饥不饱,但身强力壮,春天,一个粪栲栳挎到底,秋后,一条绳子背到完。责任制以后,给自己干更是不遗余力,七十多岁还耕地、锄田、收秋,足足受了一辈子。老来坐不住,力所能及帮孩子们。老四四则严重驼背,是终年劳碌的结果。家人说,兄弟四人的长寿,与闲不住爱劳动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兄弟四人随结婚就分家。因生育的孩子不同,老来家境也有区别,生活水平也不一样。老大退休后儿子接班,住在县城,因儿子久病生活较为拮据,95岁高龄还自己交电费,到集市上籴米买面。老二老伴去世后,在一儿五女的关照下住在县城,女儿外甥多在周围,过着城里人的生活,日子相对要好一些。老三老四住在本村,一日三餐家常便饭,小米、土豆、莜面、白面、大米什么都吃,尽管生活好了,但毕竟在农村,收入有限,不可能顿顿见肉,况且都是过来人,生活十分简朴,就连过年一连几天大鱼大肉,老人们也香稀饭。孩子们买的营养品几乎不动,一年三百六十日粗茶淡饭,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四兄弟除了抽烟别无嗜好,六老人精神矍铄,一生无大疾大病,平时很少求医问药打针吃药,老二、老三稍有点耳背。倒是老三老伴生了四子五女,也许生育多的缘故,小病不断,早年受胆结石折磨,四处求医,甚至请巫婆除妖驱魔无济于事,后做了切除手术,如今经常吃一点止疼镇痛西药片,但很有精神,85岁还洗衣做饭、洒扫清除,操持家务,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每逢子女回家或家里来客,老人家仍是主厨,农家饭做得十分可口。六位老人无糖尿病、高血压、气管炎、心脑血管病以及其它功能性疾病,与人交谈口齿伶俐,记忆还清清楚楚,看面相老人们顶多七十多不到八十岁。问起长寿的秘诀,老三老四异口同声“善,好心态,与世无争”。的确,兄弟四人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种地,奉行以人为善、以邻为伴,无非分之想,从不争权夺利,从不眼红别人,从不给人说赖话,从不与人争高低,老来更是教育子孙要积德行善。一种好心态,一副好心肠,村子里有口皆碑。老三住的依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土木结构矮小房子,老二的房子无人居住频临坍塌,四兄弟房舍陈旧,居住条件在村里处于中下游水平。虽经历过无数次政治运动以及文革岁月,但四兄弟未参加任何组织,未参与任何出风头、损人利己的活动。即便在挖草根、吃树皮青黄不接的日子,坚守做人本分,不曾偷糜子掐谷子,用兄弟们的话说“一辈子不取不义之财,没仇人”。善有善报,长寿也许是心地善良、心宽寡欲、善与人交的因果报应。六位老人面目慈祥,耳大齐垂,尤其老三老伴一双招风耳大的出奇,一脸福相,一母九子多子多福(其孪生姐姐嫁在本县河口村,依然健在,与妹妹一样耳明眼快)。六老人无浮肿、流泪、流鼻涕等老年人特有的现象,身上干干净净。笔者采访当天,巧遇老三女儿的婆婆出殡下葬,老三以为儿子忙不会回来,一大早穿戴整齐,准备到五里以外的李顺会村行礼去,好在四儿子兴亮从太原赶回。儿子临出门,老人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礼钱让儿子拿上记礼,儿子不要老人硬给,相互推让了好一阵子。人老惜子,舐犊之情溢于言表,让人热泪盈眶。家有二老,胜过国宝。或许是失去才懂得珍惜的缘故,对父子间一往深情格外迷恋,此时此刻我才真正大彻大悟——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活着给口吃,死了不用哭。愿天下儿女常回家看看,享受父亲的一桌好饭,聆听母亲的一顿唠叨,虔诚祝愿二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珍爱上帝赐给的这一份弥足珍贵而又一去不复返的幸福!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备和痛苦”。人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哲学,长寿是每个人的愿望。为了延长自己的生命,帝王将相不惜代价学太上老君炼丹,求天下秘方,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事与愿违,该走时还得走。彭祖活了八百,张三丰能死而复活,仅仅是美丽的传说。其实,人生讲究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对于健康长寿是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学家认为,能使老年人达到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而豁达开朗是重要的一条。
(郭闰生)
转自中国网山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