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故事之三--剑门蜀道篇:蜀道文化的无穷魅力(1)
——记“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采风活动
我们来自世界诸多国家的媒体同仁们在具有三千多年文化历史的古蜀道穿行,具体感受到蜀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馨香、璀璨……
“然心故未尝一日忘蜀也”,“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惟有天设险,剑门天下壮”……
蜀道文化世界申遗一定能够圆满成功!
——作者题记
从本年度4月15日(星期六)早晨8:00,我们采访团一行离开成都郫都区乘车沿京昆高速前往四川北大门、剑门蜀道四川广元市参加“访蜀道助申遗——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广元行”采风活动。
从4月15日直至4月17日,我们紧锣密鼓地进行诸多景区的系列采风活动:雪溪洞、朝天城区、明月峡、千佛崖、皇泽寺、利州龙潭乡、剑阁翠云廊、剑门关镇、剑门关景区、昭华大朝驿站、、高庙铺、牛头村新农村建设现场、昭化古城,4月17日下午13:00—16:00时在昭化古城集体参加“蜀道文化海外传播国际研讨会”……
本次“美丽四川行”参访活动意义非凡。我们海外媒体代表们感受颇深,蜀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蜀道文化魅力无穷。勤劳智慧的巴蜀人民创造了与创造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巴蜀人民值得骄傲与称颂,值得大书特书!
以下我谨把相关参访地区、景区的文字记述材料与精彩图片推荐给海内外的朋友们。
翠云廊古道(4月16日上午采访点)
翠云廊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境内,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亦称"张飞柏",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以剑阁县部分为主体部分。
广义的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在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据统计,剑门蜀道有古柏株,有规律地分布在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境内株,梓潼株,昭化株,阆中17株,南江株,可见,主体还是在剑阁境内。
三百里翠云廊,精华在北距剑门关7公里的大柏树湾。狭义的翠云廊指的就是这里的翠云廊景区。翠云廊景区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国家森林公园。三百里翠云廊最大、最有名气的几棵树都在这里。
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是清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作创。历经余年,翠云廊才形成现在数百里的林荫大道。它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行道树群,在世界行道景观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张飞植柏传千年
沿着柏树的年轮走进翠云廊的历史: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率军征战途径剑阁。时逢盛夏,酷暑难当,人马饥渴,纷纷倒地不起。张飞见状气得吹胡子瞪眼,禁不住挥拳捶石,不料天惊石破,青石裂缝处涌出甘冽清泉,将士得救。张飞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在路旁栽树遮荫,于是与将士一起折枝插树,谁知上午插枝,下午就绿树成荫。于是“张飞柏”的传说便流传至今。但是,据考证,浩浩三百里莽莽十万树的翠云廊中树龄最长的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岂是张飞那一个时代的人栽得了的?原来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从那时开始,蜀道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植树了。
无与伦比的生态景观
上至先秦,下至明朝,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都为呵护这一条贯通南北的蜀道孜孜不倦地栽种柏树。这延续了数千年的壮举早就了堪与长城、运河媲美的奇观!翠云廊的惊艳在于,它的缔造者把福祉托付于自然,使人的希望与自然法则完美结合起来。当古罗马大道一度繁荣昌盛又永远销声匿迹以后,蜀道在无数古柏的护卫下,仍然历经沧桑而千年不老。它的根基被苍龙盘爪般的树根紧紧固着,它的路面被如云的枝叶呵护着,它的石板被浩荡的松柏之气滋养着。在这里,柏树似乎完全超越了它的基因,恣意变换着性状,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生态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国中精品,世界瑰宝
翠云廊是中国的精品,更是世界的瑰宝。那翡翠般的光芒闪烁着,穿过千年万年,向四周蔓延、辐射。远看翠云廊,这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图画。在险峻的古蜀道上,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古柏环抱着古蜀道,盘山峦,跨沟壑,越山涧,如苍龙腾越巴蜀大地。较之长城,它丝毫不见破败与沧桑;较之运河,它全然没有重负与污染。近看翠云廊,这是一部柏树的神话。无论是它的躯干还是枝叶,都被时间赋予了灵性。站在古柏的脚下,人仿佛从躯干到灵魂都备受它的恩泽。那是自然与人最和谐、最美丽的存在,谁能不为之倾倒?
每一棵树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棵树都有一番美丽的故事。翠云廊有了这些古柏,蜀道虽难,却美不胜收。
皇泽寺(4月15日下午采访点)
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境内,是中国唯一的纪念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的寺庙,座落在四川广元市城西一公里的嘉陵江西岸。皇泽寺景区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5千余平方米,由寺院区、石刻区、陈列馆区、游人中心区、停车场区等几部分构成。
皇泽寺寺庙创建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的不断发展,渐成规模,至盛唐时达到鼎盛。公元年,武则天称帝后,为纪念自己的龙兴之地,赐名“皇泽”,并刻真容像于寺内,寓其“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皇泽寺自此得名。寺庙从创建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皇泽寺背靠乌龙山,面临嘉陵江,风景绝佳。乌龙山因武则天乌龙感孕而得名,山顶松柏常青,四季长绿。嘉陵江水在皇泽寺前形成一个回水湾,深深水碧,司马光曾赋诗称赞说:“髻鬟乌龙翠,衣带嘉陵碧”。清代广元县令张庚谟写有“亭自江心见,泉从佛顶来”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皇泽寺依崖而开,泉水淙淙,亭台楼阁倒映江中。因此,从古到今,皇泽寺都是广元地区绝佳的风景之一。
寺内现有二圣殿、武氏家庙、则天殿、大佛楼等建筑,供奉有武后真容像及唐高宗、武则天二圣像和武则天父母武士彟、杨氏之像。其真容为一石刻金妆像,表现的是武则天晚年时期的形象,至今还保持在寺内,全国唯一。现存的北魏晚期至唐代的57个龛窟,余尊摩崖石刻造像,郭沫若赞誉为:“广元皇泽寺,石窟溯隋唐,媲美同伊厥,鬼斧似云冈。”是国务院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景区是文化部年命名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剑门关(4月16日采访点)
剑门关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境内,是国务院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地质公园,也是国家确定的全国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之一,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让其名扬海内,集三国文化、蜀道文化、关隘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融雄、险、奇、幽于一身。
历史上有说:“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剑门关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
剑门关,是数百里大剑山中段的一个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剑,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因此,“剑门天下险”与“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并列为四川四大景观。
剑门风光集险、奇、秀、幽于一体
剑门风光的“险”在于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亘如城,无二径上山;
剑门风光的“奇”在于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如城郭剑戟,至于石笋、石虎、姜维天然头像……惟妙惟肖,在于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
剑门风光的“秀”,在于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与去山;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金光洞世外仙境,溪水桃源。
剑门风光的“幽”在于后关门绿色缀道,苦竹葱郁,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入虚幻之境;金牛峡曲径蔓延,纵横相错,雀鸟阵阵,鸣声喈喈,胜似洞天优雅。
山峰如剑关楼似门
剑门关关楼,其高只有19.6米,宽不过18米,在林林总总的中华关隘中似乎算不上奇特,但“天下雄关”四个大字却明白无误的告诉世人它非比寻常。从设关至今,从来没有人从其正面攻破过。
经剑门关扼控的古道金牛道,它自古就是连接巴蜀和中原的主要古驿道。道的两侧是连绵不绝的大小剑山所形成的悬崖绝壁,任何人都无法攀越,唯一的关口就是“峰如剑,关似门”的剑门关,真让人不得不佩服诸葛亮选择在此设关楼的高瞻远瞩。
五丁开道三国风云。相传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
剑门风雨成追忆
尽管如今的剑门关早已失去了其在冷兵器时代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军事意义,刀光剑影早已成为了远去的记忆,鼓角铮鸣也早已化作山间的清风流水潺潺而去。但其险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人文让如今的剑门关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意义,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个熠熠生辉的历史地理坐标与影响深远的文化符号,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剑门关早已成为了人们心灵之中一本鲜活的《三国》,成为了高高耸峙在人们心中的一道永远的英雄的丰碑,震古烁今,名扬中外。
剑门关是蕴涵丰富的宝地,而这些山石流水就是这宝地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有了他们,剑门关的美丽将千年不减。
千佛崖(4月15日上午采访点)
千佛崖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区北5里的嘉陵江东岸,与皇泽寺隔江相望。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其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西魏、北周、隋代的发展,至唐臻于极盛,五代衰落,清代续有雕凿。开凿历史之久,绵延时间之长历经了近年。在高45米,南北长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如蜂房。据清咸丰四年(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可惜在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现仅存龛窟多个及大小造像余躯,题材丰富,雕刻技艺精湛,造像精美,可与同时期中原北方石窟相媲美。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临江而建,颇为壮观,川陕路从其下方通过,形成了江、路、山、佛的有机统一。是全国五大石窟之一,被誉为“历代石刻艺术博物馆”。
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窟、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仔细辨读着一些石刻旁边的文字,有明朝从异乡迁来的家族为求佛祖保佑而开凿的,有立功的官员为感谢佛祖和显示自己的功德而开凿的,也有书生文人开凿藏书的,还有些石窟里不明显的位置刻着石匠的名字。看着石匠门一戳一锤的开凿着石窟,不仅看的是他们高超的技艺,更看到了他们的诚心和佛的微笑。他们开凿的不仅仅是一尊尊石佛,更是一个个心佛。不管是为了信仰还是为了生计,对于他们来说:“佛即是心,心即是佛。”
蜀道上的“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明月峡古栈道(4月15日下午采访点)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境内,开凿于先秦,拥有多年的历史,在汉唐时期是全国政治中心长安与西南地区联系的重要驿道,乃秦蜀两地政治、经济、文化纽带,堪称我国最古老的“国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打通蜀道,在这里先后留下六条道路,它们分别是:
先秦栈道。静寂于川陕甘结合部、嘉陵江上游的明月峡先秦栈道起于四川广元,止于陕西汉中。相传在战国时期,秦蜀道路阻塞,两地的人们互不往来,但蜀国的富庶却让秦王垂涎三尺,便命人凿五头“粪金”石牛送给蜀王,贪财的蜀王遂发兵一千,于悬崖绝壁处凿石开道,打通秦蜀要塞。先秦栈道于高峡深谷间,于索崖附壁下,凿石穿木为梁,在河底插立竖木或横梁支撑立木,石凿孔洞分上中下三层排列,上排为搭设雨棚,中排架木作栈道供人马通行,下排为加固支撑,远看像悬空楼阁,近看则是绝壁长桥。
古驿道。沿明月峡峭壁之上的鸟道向上,在峻岭危峰之顶,有一条平行于古栈的驿道。这是自南北朝以后,人们艰难地在明月峡崖壁顶端,沿朝天岭北上,过中子铺、校场坝、七盘关造成的一条羊肠小道。该驿道在唐朝期间得到空前的发展,不仅被改造拓宽至六尺,还堪称蜀汉枢纽要道的咽喉部位。自唐朝以后,修筑驿道的材质渐渐由土石取代木材,“栈道”逐渐被一种新的道路“碥道”所取代。元朝初年,朝廷又对原碥道进行了改道修筑,打通了从七盘关至朝天关一带的碥道。在那些残存的青石上,清晰地烙下深深马蹄的印记,明月峡古驿道是一条承载着无尽沧桑的驿道,是一条目睹过无数人间悲欢战争离乱的驿道啊!
纤夫道。抬眼四望,见栈阁廊庑的一角留有一个豁口,那豁口之下的乱石丛中,隐约出一条嶙峋小道,弯曲着伸向嘉陵江边。这条船工拉纤的“纤夫道”,由嘉陵江上游的平江驿(今筹笔驿)蜿蜒而来,在渐进明月峡的河湾处,便愈加崎岖难行了。“脚蹬卵石手爬沙,弯腰驼背把船拉......”千百年来回荡在明月峡纤夫道上的号子虽然已声声远去,但纤夫们当年的惆怅之感,却深深地切入这条已然荒芜的小道深处。
嘉陵水道。在明月峡两岸绝壁中间的河道中,一江挟带黄色泥沙的浑浊之水,湍急地汹涌着。嘉陵江,那条自古以来奔腾咆哮着远跨于秦巴山地,穿越在秦岭、米仓山、龙门山、大剑山等崇山峻岭之中的大江,从明月峡口奔涌而出,经飞仙关、横梁子到广元还有二十多公里的水路。滚滚而来,它承载着的是历史的长河。
川陕公路。川陕公路,是修筑于年,始于四川省梓潼县文昌镇,止于陕西省宁强县汉源镇的一条山区公路。其中起于昭化两河口止于七盘关的广昭段全长.5公里,沿途有中型桥梁7座、小桥涵洞28座。由广元向北,公路大多是在悬岩上凿壁而开的。整个路段中,尤以明月峡最为险恶。当年修筑此路时,民工们在沿明月峡古栈道上方的半壁绝崖上,开凿出长米、宽4.5米的一条长长的凹槽,形成了一道令人扼腕的“老虎嘴”长廊,现已成为明月峡中颇为壮观的一景。在历经一年的艰难筑路之后,年6月15日,昭化至七盘关段才基本竣工通车,成为在抗战期间连接前方和后方的一条重要通道。
宝成铁路。宝成铁路北起陕西宝鸡,南抵四川成都,全长公里,是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第一条山岳铁路,也是北方入川的重要通道。宝成铁路在四川境内有公里,而阳平关至明月峡段几乎全是在绝壁山崖上开凿的隧道,高危而陡峻,令人望而生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物资流通的频繁,让川陕公路广元至宁强段的承运量不堪重负。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铁道部调集铁道兵部队于年7月和年1月分别在成都和宝鸡两端开工修建宝成铁路,让那两条永不相交的铁轨从宝鸡进入秦岭山区,而宝成铁路仅宝鸡至广元段共跨越嘉陵江16次,穿过隧道座,桥梁1座。于年元旦,宝成铁路全线交付运营,从此结束了几千年来“蜀道难”的尴尬局面。
如今,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公路、铁路古今六道仍集于一峡,齐头并进,像六道年轮深深地刻成了鲜活的历史。行走在这座中国道路建筑的活博物馆里,看两岸山岩相对出,与青峰、江水交相辉映,不禁叹服当年将“朝天峡”改成“明月峡”的文人墨客们,此情此景,真真是太白笔下“清风清,明月明”之真实写照!
蜀道上的地下仙宫——雪溪洞(4月15日中午采访点)
雪溪洞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境内。这里地质奇特,有不少风景秀丽的石穴。如今,这里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陆游诗中“雪溪巴山来”一句,景区内最值得一看的石穴也被叫做“雪溪洞”。
雪溪洞在地质结构上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含碳酸钙的地下水,不断冲击溶解石灰岩层,形成了裂缝,岁月沧桑,裂缝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洞穴。雪溪洞现已开发游览的长度达米,洞内终年气温12—16度,舒适宜人。洞中石灰岩地貌发育良好,石柱、石笋、石花、石幔、石人、石猴等奇观随处可见,“盘古玉树”、“二龙戏珠”、“滴水观音”、“擎天玉柱”…走进雪溪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尽显眼前,这里也成为剑门蜀道中的一处奇景。
我国不少石穴景观都是入口狭小,行至深处豁然开朗,雪溪洞却反其道而行,入洞前的第一道景观,就是一处可容百人的开阔平台。进入洞门,首先看到的是数以万计的钟乳石像盛放的雪莲从空中倒吊,其下一汪清澈的“莲花潭”,在霓虹灯的照射下,花瓣晶莹明亮,碧潭水波粼粼,胜似仙境。莲花潭北边,是一处小山峡,一缕斜阳自峡顶透出,恰好照在莲花潭岸边的几根石笋上,像朵朵祥云,形成“祥云飞渡”的奇妙景观。再向里走,一块10多米长的巨石,像一头大象卧在水潭中,当地传说,在很久以前,水潭边有一口长寿金钟,每逢月圆之夜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钟音,其音能穿越云霄,大象是这口金钟的守护者。一次,一位仙女循着声音到了雪溪洞,发现清泉,环顾四下无人,便脱下衣服挂在这根石笋上,转身准备踏入浴潭洗澡,却被浴潭中冒出的一头大象吓得花容失色,于是用功力将神象化为石头,永远守候在此,成为眼前的“浴潭神象”。
一景接着一景,越往深处行,越见奇景无数,据统计,雪溪洞中已有命名的景点就有36处,其他凭着想象力能找到的景观,更是数不胜数。不过,这些洞中奇石,不仅仅是震撼的美景,更是时光的积淀。
渡仙桥:洞口前是一间开阔的大厅,石桌石墩整齐排列,幽静森严。每一根钟乳,每一片岩壁,都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天然雕塑,地设天造了这座神奇的“地下仙宫”。
仙宫雪莲:这里有清泉一潭,名曰“莲花潭”。洞顶,有许多的石钟乳,似怒放的雪莲花倒垂下来?这一朵开的最大最艳最逼真,这就是我们“地下仙宫”的镇宫之宝了,人们赋予它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仙宫雪莲”,它可是永不凋谢的哟。
擎天玉柱:这是雪溪洞中的五绝之一。其他石笋可以长很大,但很少与洞顶连接。石钟乳一年长一毫米,在生长过程中会慢慢的自由转深。传说远古时期,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抛出五彩石,化作一柱能擎天。那根撑天立地,拯救苍生的柱子就在我们眼前,这是一根粗大的石笋形石柱,它在生长过程中与洞顶连了起来,它便成了理所当然的溶洞之最——“擎天玉柱”了。
长寿金钟:仙宫里的钟声不是用耳朵去听的,而是要用心去聆听,用情去感悟的。如果你感觉钟声悠远,说明你会长寿;如果你感觉钟声纯净,说明你这人很正直;如果你感觉钟声悦耳,说明你一切顺利。
千秋田:水中半环形的石坝是喀斯特溶洞中常见的地质成像,但像这样水流不息,结构完整,面积颇大的千秋田在其他溶洞中极为罕见,所以这也是我们雪溪洞的一绝。千秋万载流动的时光,早起晚归追赶太阳的日子,在雪溪洞这样一个神秘梦幻的溶洞里,开垦出一丘丘、一叠叠形状各异的石田。播种的季节就在眼前,农耕始祖后稷携着犁铧守候在田园尽头。
昭化古城(4月17日上午采访点)
昭化古城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境内,至今已有0余年的历史和年连续建县史,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曾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古城风貌依旧,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县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古城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是广大游客观光旅游度假,学者考古研究的理想之地。
昭化古城,一座沉淀着千年三国故事的古城,无处不是历史,无处不是故事。
天下第一山水太极
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绕城而过的嘉陵江被前方的笔架山和后方的翼山分割,形成了一道呈反“∽型”、酷似道教的阴阳太极图。面积20平方公里,直径5公里的昭化古城正好位于太极图阳极的鱼眼之上,故而称之为“太极天成”。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如此气势宏大的山水太极图在国内尚属罕见,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太极”。
一座会讲故事的城
昭化以三国文化著称于世。从刘备入主葭萌(公元年)到蜀汉灭亡(公元年)短短的52年,昭化被推向了历史的最前沿,使昭化三国文化成为众多历史文化中最耀眼的一环。
古城郊有刘备当年带兵演武的“剑刀坝”,西门外有费祎墓和敬侯祠,曲回坝有巾帼英雄鲍三娘墓,牛头山有姜维兵困时的“拜水池”和拦马槽,葭萌关下有《三国演义》六十五回中所描绘的张飞夜战马超的“战胜坝”。还残存有“武侯祠”、“桓侯庙”、“关索城”等古建筑遗迹,它们无一不见证了昭化辉煌灿烂的三国历史。
古城的惬意生活
三国文化已经深深浸润在古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老宅里贮水的石器,雕花的窗棂,街道上拙朴的牌坊,依然威严的县衙、考棚、文庙,传承千年的女皇蒸凉面,都是昭化人习以为常的生活要素。雄姿仍在的东、西、北三座城门,像故事里的时光隧道,游人和城民在城门下进进出出,任意穿梭于古今之中。
除了游览古城,还可出城感受一下三面临水的惬意。在碧水青天中泛舟,饱揽白龙江、嘉陵江两岸美景;在江上垂钓、捕鱼,品尝自己的胜利果实;在夜色垂暮,渔舟唱晚中饱揽“灯火万家城回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古城夜景。古城周边既无大城市之喧闹,又无工业废水、废气之污染,是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最佳场所,故有“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民谣。
三言两语难以概括昭化的美,唯有用脚步去丈量,用双眼去观赏,用思想去穿越,方能感受到一座不一样的城池——昭化古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安回望绣成堆”,“岁岁春光好游赏”,“秋来霜露满冬园”,“然心故未尝一日忘蜀也”,“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惟有天设险,剑门天下壮”,“征战何年定,家家有画旗”,“道者不可不知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土堠累累只复双,悠然残梦对寒缸”……
仅仅三天的参访活动,怎能览尽蜀道的无限风光?
——我们心旷神怡,我们惊叹万分,我们流连忘返,我们难舍难分……
任传功(JamesRen),年9月1日(星期五),中国历丁酉年七月十一11时18分于常柏雅居(下期精彩文图待续,敬希垂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