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TRAVEL
蒙山正是山楂挂满枝头、柿子黄透山间、满目层林尽染的深秋时节。在这个泉水欢涌、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鬼谷文化所在地的领导、专家学者,欢聚一堂,专题研讨蒙山与鬼谷子养生文化,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关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明,挖掘古代哲学智慧,开发先哲养生理论,促进人类健康的实际行动,是深化蒙山文化研究,发展旅游产业的现实需要,是对养生知识、健康生活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很有意义,很有必要。
博大精深的鬼谷子文化,内容涵盖哲学、军事、心理、养生等学科领域,在其丰富的著述学说中,养生出世一学独树一帜,鬼谷子之所以被著称为“中国智圣”,不仅仅是因为他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也因为他身入深山悬崖采药,隐居峡谷清溪修炼的持身养性之道。鬼谷子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捭阖策》、《持枢》和《本经阴符七术》的著述中,其养生学说的系统性、实用性,并不在老子、庄子之下。历史评价鬼谷子养生之学可以修真养性,吸食导引,祛病延年,冲举可俟。《史记》对其亦有多处记载。本文仅从鬼谷子内涵丰富、哲理深奥的养生理论中,结合自己对养生健康的现实思考,归纳提炼出几点粗读之后的浅显体悟,请大家指正。
一、“延年益寿”是鬼谷子养生的追求,
现代人必须树立“福寿双全”的心态理念
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是鬼谷子养生说的重点,也是中国最早的养生理论之一。据《仙传拾遗》记载:鬼谷先生“凝神守一,朴而不露,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尽管年岁说得含糊,“不知所之”,就是说,卒年无可考,当然,年岁也就无法推算。但其年事很高,是位隐士且是修道养寿者,则是确实的。由此可见,不懂得养生修炼是不可能如此高寿的。《鬼谷子》一书,用之于政,能应机权变,佐定天下;修之于身,能炼气养神,延年益寿。《鬼谷子》中的《本经阴符》更是鬼谷子养生观的具体描述,这些附会于鬼谷子学说的养性修真之说,也被世称为鬼谷子的“出世学”。达到超越矛盾,超越凡世,豁达神怡的境界,从而使内心宁静、情志适意、身体健康,生命安久、无拘无束、适意而行,无辱志痛心之委屈,无困心贼性之戕损。论躯体,则与人无事,与物无忤,无忧无虑;论生命,则不受打击,不招怨恨,所以安全,可以长久。以至“出世”。
尽管鬼谷子包括古往今来的很多人竭尽所能,不惜一切去追求长生不老,然而,却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向往长生,延长寿命,又是许多人的梦想。今天我们学习鬼谷子的养生理论,就要提高对延年益寿的正确认识,对一个国家、一级党委政府来说,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党和国家的最大政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都能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否则经济再发展,生活水平再高,人均寿命却短了,那也是徒劳无益,得不偿失。对个人来说,就是要尽力做到“福寿双全”。有福没寿,英年早逝,那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事业的成功不如身体的健康,挣钱再多不如身体强壮,对功名利禄、职位、财富要有一副平常心,达到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
二、“心术合一”是鬼谷子养生的核心,
现代人必须成为内外兼修的“中坚人”
鬼谷子特别强调“与天为一”。人,生存在无为自然的天地万物之间。“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人与自然界的接触,主要靠“九窍”(目、耳、鼻、口、大小便处)、“十二舍”(目、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事)来沟通,这都是气的出入口,与生俱来的,由心总控制、总统率、收容。这里讲的“心”,是心中之心,古人认为,人的心神活动包括思考、欲望、情感、审美、意志等,由多种要素所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经过思虑判断,最终会形成一个支配精神和行为的意志。这一对精神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就是心神自我调控的过程。主持这一调控过程的,就是心中之心。只要从内部去修炼,就会明白道数,对那些有疑虑的事物,或者说,同外界还不相适应,就需要通过心术去掌握。心志自然可生术。术(主要是指养生的方法)是心气所借助的手段,是神的使者。心术沟通之后,五气就得以滋养,可以“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老子》第十二章)意识(主要是指养生的方法)是心气所借助的手段,是神的使者。心术沟通之后,五气就得以滋养,可以使精气神固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说的就是心神的调摄是养生的核心。心怀自然、滋养五气就是这个道理,也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武侠小说中有“君子剑”岳不群,也有“小无赖”韦小宝,心与术的差别一目了然。做到内心合一,必须内外兼修。内,是指心,为态度、观念、意识、认知;外,是指术,为原则、方法、技巧、工具。有心无术,会成为“中艰人”;有术无心,会成为“中奸人”;心术合一,才会是“中坚人”。
三、“宁静养神”是鬼谷子养生的方法,
现代人必须在自我净化中内化于心
养生首在养神,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是生命存亡的根本,“是神者昌,失神者亡”。鬼谷子认为:“盛神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这里讲的“神”,是指“元神”。“盛神”就是神态清爽,威灵盛大,情绪饱满,精力充沛的意思,他是说人身上有五气,即心、肝、脾、肺、肾五藏之气。“神”是五气的统帅,心灵是五气的居处,按中医的观点,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藏神。“心者,神之舍也”。“德能制邪,故为之人,德是五气的根本。”“养神之所”在于道。并进一步说:“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鬼谷子把“道”、“德”、“神”、“气”讲得十分清楚。养生必须养神,养神必须合道,顺道而行,以德养生,道法自然。养神的关键在于“静和”。“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者寿,躁者夭”(《内经·素问》)。鬼谷子说,“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只有宁静、平和,才能使神“存而舍之”,“神化归于身”,也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宁静平和。这就是心神修炼的基本原则。养气者养心,调气者调神,通过意识的自我调摄而进入虚静状态,大脑的有序化程度明显增强,脑细胞不是受到抑制,而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的思维能力、感受能力和协调全身的功能都有提高,从而使人的智慧和抗病能力得到强化,而基础代谢率却显著降低,有利于寿命的延长。
四、“崇德重道”是鬼谷子养生的根本,
现代人必须用道德的“正能量“强根固本
中国养生学有五大家派,即儒家养生学、道家养生学、医家养生学、道教养生学、佛教养生学。鬼谷子的养生观属道家养生学范畴,,其理论基础是老子的《道德经》。“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又是“宇宙之原动力”,也是“大自然的规律”。老子所说的“道”,究其根本,实际上就是指宇宙。他说:“有物混战,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始,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25章)老子进一步强调:道之所以被命名为“大”,是因为其无边无涯。道不止于大,又能不分昼夜运行不息,故又可谓“逝”。其逾逝逾远,无法穷其源,故又可谓之“远”。但虽远至六合之外,无穷无尽,却未尝离道,仍然依道循环运行,故又可谓“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这就是老子对“道”的全面描述。
老子同时还提出了作人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效法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违道妄作。鬼谷子继承了老子“道”的学说,同时,又有所发展。《鬼谷子·本经阴符》把“道”摆在至高无上的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是生命的起源,是生命的支柱,养生必须合“道”。
养生必须注意品德的修养。“德”是“道”的本性和功能的体现,修道也就是修德。修道,是道家养生的最高层次,也是养生者精神的升华,是生命形式的飞跃。也就是鬼谷子讲的:“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德,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这就是说,真正做到了神归于身、从神而化,跟自然相同、跟道相合的“真人”,要坚守无为法则(“执一”就是坚守无为)来育化万物。他怀自然之心,运用品德来培养五气,事实上,高尚的道德情操,会使人心胸坦荡平和,有益健康延年。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心境高远,不谋私利,则精神内守,五脏安和,自然身体健康长寿;反之,如果欲求过多,思虑过甚,造成神不守舍,日不得食,夜不得寐,导致精神和躯体功能失调,因而发生疾病。
(作者简介:田兆广,沂水县人民武装部原政委、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
蒙山旅游度假区融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