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晚景田园梦作为青年人,“长寿”并不是真正吸引我们的主题,而是隐藏在这两个字背后的,可以预见的绿水青山。习惯了城市,其实已很难长时间适应荒野人稀的田园,但心中又难免向往,总需要偶尔的进入与拥抱。
城镇被抛在身后,丘陵的曲线在天边起伏,长寿村近了。植物的叶子,一洗身上的灰尘,有了绿油油的光泽,山野田园都变得滋润起来。路边一直有河流相伴,碧绿的水无声地流,少女少妇,在水边浣衣择菜,谈笑可闻。忽然出现两座山,刀削斧凿一般峭立在路的两旁,像是一扇天然的大门,穿过去,长寿村已在眼前。
长寿村建立在奇峰耸立的山脚,房屋一字儿排开,背靠群峰巍巍,前面则是旖旎流淌着的盘阳河。一座水泥桥和一条吊桥连通河的对岸,人们日出过桥,在对岸那难得的一片平野上耕作,日暮过桥,回到他们温馨的家。
耕作于田园的,除了本地人,还有不少外地的长者。他们冲着这“长寿”二字而来,在这里长期租住。大约元就可以租一套小房子,可能还配送几分田地以供耕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人。于是,这个桂北的小山村,俨然已是一个五湖四海杂处的“移民村”,远的有东北人,近的来自广西的城市,在这里各说各的话,平和地相处。
长寿也许确乎是外来者的期盼,但他们心里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倒是那种桑榆晚景、归寄田园的共同愿望,一定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半是农村半是城年轻人如果怀着某种山野古村、风情民俗的想象而来,那就难免要失望。现在的长寿村,早已不再是朴素的小山村,在对岸望过去,随着河流的形状蜿蜒,全是小洋楼,和城市的城中村差别不大。与四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放在一起打量,你甚至会嗅出一点儿古怪的味道。
村里偶尔也能见到老式的民居,低矮、狭窄而简陋,在钢筋水泥的洋楼群里,就像是鸭子混进了天鹅群。旅游业的发展,让当地人渐渐“洗脚上田”,至少已经不再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在田间碰到一位年约六旬的婆婆,正扛着刚收割的番薯藤往家里走,只见她面色白净红润,衣着时尚,蓝色的花绒外套配着光洁的西裤,头上戴着城里流行的帆布遮阳帽,如果放下箩筐,任谁也看不出她是个农民。
“半是农村半是城”,大概最适合描述长寿村。走在村中那条长长的中心街道上,餐馆、旅舍、店铺林立,打出的大多是长寿的招牌。路边还能看到“孩子太多、车辆慢行”的提示语,让游人能够想象到旅游旺季这里是怎样的车水马龙。长者平静如春水当然,长寿的长者,必须是这里最重要的内涵。在街边的楼房里,还不时能见到百岁以上的老人,一般都是女性。她们坐在纺车旁,熟练地重演着相伴一生的纺织步骤,白头如雪,但没有一点儿龙钟的老态。游人们见了这些老寿星,都会上前握个手,请她们摸摸自己的头顶,希望借此获得健康长寿的祝福。自然环境诚然是长寿的必备条件,以粗粮为主的饮食是辅助性因素,而见到这些老人所能感觉到的那种内心的平静,也许对生命的长度起着更关键的作用。盘阳河畔夕阳斜天近黄昏的时候,田野上活跃的不是老人,而是孩子们。他们蹦跳于田野,把一粒粒的笑声洒在陇亩之间,又从陇亩之间的荒草里收获一把把的野菜。那是自然对这里生活着的祖祖辈辈的馈赠,俯拾皆是的野菜,因为游人如潮而更加抢手。盘阳河边的野渡,横着几条简单的竹筏,竹木垂下的枝条,与宝蓝色的河水一同建构起乡野的清爽和妩媚。郁郁苍苍的群山和被群山的线条所勾勒的红霞,倒影在水中,让暮色昏然中的河面呈现出冷暖共济的颜色。一位老者,轻摇着竹筏,悠悠地划破水面的静谧,水面粼粼,像是自然的呼吸在律动。 在一片遍布着鹅卵石的浅滩,芳草萋萋中,一群归鸭身形摇摆着离开河水,留下一串呱呱的叫声。你还可以阅读:
人人都往巴马走,难道真有不老药?
千万不要来巴马,我是认真的!
真实的神话——广西巴马长寿村
见证生命的奇迹,访谈在巴马不治而愈的候鸟人!
巴馬長壽村
世界長壽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