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城的历史记录

榆中生活信息发布点这里!

10亿年前,榆中这块土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距今10亿年前到6亿年之间,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马衔山和兴隆山。6亿年前到4亿年之间,又形成了北峦山。到2、3万年左右,云杉、松树构成了茂密的森林。黄河古象出没于桑园峡;盘羊出没于官滩沟;梅花鹿、麋鹿出没于中连川和青城西南部。青山绿树之间,苑川河四季长流,南北两山各沟壑清水潺流,陇中之地一片秀色。到了距今5至7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时,进入母系社会的发达时期,马家屲一带先民集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氏族村落,制陶业也发达起来。先民除了制作陶瓷器皿,还制作陶制手镯等饰物。从当地出土的陶制纺车和玉器看,先民已开始纺线,琢玉。从马家屲开始,沿兴隆山山脉北坡台地东移,秦启营、红沟岭、陶家窑、分豁岔、张家窑,直到高崖镇湖滩和清水驿乡祁家崖湾,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创建了龙山文化。这时,男子在社会上已取得主导地位,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畜牧业也已发达起来。牧业的发展,使森林面积逐年减少。龙山文化与夏、商文化有着传承关系。到了商朝,榆中县从兴隆山到苑川河下游,开始冶炼和制作铜质器皿和生产工具。年,在张家庄出土铜锛一把。并且随着奴隶制度的形成,贵族强豪将俘虏和犯罪之人当作奴隶下地务农,种植黍、稷,贵族去世后,舍下奴隶跟着陪葬。白虎山就有一处奴隶墓葬区,墓区长30米,9具尸骨间隔2米,面朝东南,背朝西北曲身侧卧,头足置有规则不等的齐家类型红陶罐。西周时,对陪葬制度进行了改革,多数奴隶主贵族去世后,用陶器、玉器陪葬,人类社会又朝着文明发展了一步,而整个奴隶社会陪葬之风到战国晚期才得到遏止,逐渐以焚烧纸品童男童女及马、牛、羊借代实物陪葬。战国时,榆中地处华夏边陲,既无行政机构管辖,也无军事驻防,但是牧草茂盛。当地戎、羌民族以主从关系从事牧业生产。所以,北方匈奴经常涉水渡过黄河抢地盘,争牧场,掠人口。榆中县在一万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距今五千年左右,马家屲、祁家崖湾、湖滩一带已形成氏族部落。夏、商、周三代为戎、羌游牧地带。秦昭王三十五年属陇西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置县,以“树榆为塞”得名榆中。秦代末年,其地被匈奴占据。汉武帝时,恢复榆中县,后为安置降汉匈奴,在其北部山区设置勇士县,与榆中县并存。三国时废勇士县,其地并入榆中。东晋十六国时,榆中地先后被前凉、前秦攻占。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西秦在苑川建立国都,置苑川郡,县置依旧。北魏时,废榆中县,置榆中镇,尔后置子城县,领今榆中地。隋炀帝大业三年,子城县改为金城县。唐高宗武德年间并入五泉县,代宗宝应元年陷于吐蕃。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置定远、龛谷二县。金哀宗正大三年置金州,辖定、龛二县,翌年为蒙古人所取。明太祖洪武二年降州为县,称金县。民国八年恢复榆中县。秦始皇置县为了开发边陲,抵御匈奴,秦昭王三十五年(前年),秦国在临洮设立了陇西郡,榆中地属陇西郡。郡的治所是以军事为主体的政治经济中心。郡驻扎军队,但是郡治离黄河较远,并没有抵挡住强悍的匈奴。这时候,秦始皇已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吞并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巩固江山、抵御匈奴,秦始皇派蒙恬率兵30万,并派太子扶苏为监军,扫荡北方,击退匈奴,收复了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一带,将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防御工事“齐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燕长城”、“秦长城”连接起来,成为西起临洮,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长城随地势起伏蜿蜒,宛如龙蛇游动,十分壮观。《金县志》详细记载了当时长城在榆中的分布情况:“长城在黄河南岸,秦时蒙恬所筑??在金县境内者,自西北皋兰之桑园城,长十里。沿河西至什川堡址,有二里余,约计百余里。又东至一条城,或断或续,有四里余。东至平滩堡至靖远交接处,有二里余。”桑园子一处峡谷里至今还有蒙恬所筑的秦长城残迹。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年),始皇赢政再次派蒙恬到黄河流域“斥逐匈奴”,在黄河沿岸“因河为塞”,建立44县。榆中县是其中之一。匈奴单于的名字叫头曼,数次渡河都遭到蒙恬守兵的沉重打击,自知抵不过强秦,就率众北迁。边塞从此安定了十多年,榆中县逐渐富裕了起来。汉代牧师苑蒙恬死后,匈奴得知消息,好比鼠闻猫亡一样,立即举兵南下,占领蒙恬当年所建的44县。榆中县苑川河一带又成为戎、羌、狄、匈奴杂居的游牧地区,戎、羌、狄放牧的牛羊多,匈奴放牧的骡马多。而匈奴生性好战,动不动用刀杀,用箭射,所以其他民族都很惧怕,匈奴自然占了优势,农业区变为牧区,牧区也就以牧马为主。汉代时,俗称苑川为牧马苑,又称“牧师苑”。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年),汉武帝恢复榆中县。元狩二年(前年),汉军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与匈奴大战获胜,榆中县境内大部分匈奴撤离。元鼎三年(年)汉王朝将未能撤离的匈奴集中在今榆中苑川河东北地区和定西地区北部,设立勇士县。榆中境内榆中、勇士两县并存,同属天水郡。张骞通西域,创建了举世注目的丝绸之路。榆中苑川河成为丝绸之路的左道。丝绸之路再度带来了榆中的繁荣。年连搭寇家沟出土的一套钱范上“大泉五十”的字样表明,这是王莽时期的文物。东汉末年,苑川流域成为群雄争夺西北霸主的场所。乞伏氏的兴起东汉时期,漠北一带住着许多被汉王朝降服的少数民族。一有战争,就征发他们当兵打仗。后来,又因为内战激烈,户口大减,土地荒废,统治阶级需要补充人口,因此鼓励塞外民族内迁,开荒种地。北方少数民族羯、氐、羌、匈奴、鲜卑“五胡”便因此散居中原各地。鲜卑族是“五胡”之一。因在西汉时遭受匈奴的压迫,逃到大鲜卑山而得名。东汉初年,随着匈奴的衰落,鲜卑族便兴旺起来。散居区域东到辽河流域,西接新疆,东西1.2万里,南北余里。后来鲜卑族的一部分逐渐南下到陇西(今临洮)等地与汉人杂居,因此又把鲜卑族称为陇西鲜卑。西秦的建立公元年,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国家由三足鼎立复归统一。曾维持短时安定局面的西晋王朝,又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同时,晋初统治者对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使国内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所以,就在西晋王朝发生“八王之乱”,走向崩溃时,匈奴、羌、氐、羯、鲜卑等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先后建立政权,自立为王。其中,鲜卑族就建有五个国家。西秦的国都西秦兴盛时期,所辖面积从甘肃武威到天水、陇南以及青海东部,共11州、30郡、48县、1护军、1城。西秦从初兴到灭亡,苑川河流域既是国都,又是根据地。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是水源充足,苑川河源于临洮县泉头村,止于榆中桑园峡,全长75公里。《晋书》、《魏书》和《甘宁青史略》中将苑川河自新营至来紫堡分为四川。新营至高崖为瓦川(当地人又称今高崖水库一段为沿川),高崖至甘草店为大营川,甘草店至东古城为勇士川,东古城至来紫堡为苑川。《甘宁青史略》记载的“苑川属今榆中县在皋兰迤60余里,俗名买子堡川”,就指这里。当时,苑川一带因兴隆峡、苑川河、巴什沟三川汇集,称为“龙马之沃土”(《水经注》)。二是交通便利。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左道。三是可守可退。苑川南山有个石质山堡,面积约18亩,高约米,上有“天生井”,只有一条道路可通,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唐代榆中当时的榆中属五泉县(今兰州市城关区)。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宝应元年(年)时,榆中全境沦陷于吐蕃。吐蕃将原空头山(曾以“世有崆峒五”称作崆峒山,又因与平凉崆峒山重名,改为空头山)更名为“热薄寒山”,朱家湾出土的唐代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铭中的薄寒山和榆中八景中的“寒山积雪”就出自这里。吐蕃虽然民俗不同,经济结构不同,但却医治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战争的创伤。吐蕃信奉黄教,加强了对西秦乞伏炽盘所建寺院的修补和对尖山千佛洞的维修。唐太宗贞观元年(年),文成公主与吐蕃首领赞普松赞干布联姻进藏时,就经过苑川。为了迎接文成公主进藏时住宿,当地群众修建了很多寺院。寺背后修建了妙乐院,黄家庄修建了弥勒院,李家庄修建了长寿寺,曳木岔修建了麻家寺,马家屲修建了新寺。文成公主进藏后,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陶瓷、纸、酒茶制作工艺及历算、医药等知识传入吐蕃。榆中县用石碾碾米,小石磨磨面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由于石制工具的发展,桑园子和青白石成为采石的地方。长庆二年(年)唐大理卿刘元鼎被派遣为吐蕃会盟使,去拉萨与吐蕃首领沦纳罗会盟。他经过苑川河时,看到"地皆沆稻"。沆稻就是梗稻,质量仅次于天津的小站米。当时榆中人们已用陶瓷碗吃饭,用陶瓷盆皿淹制食物。新营乡出土的陶瓷李白醉酒笔洗,表明当时的书画工具已相当精致。宋代的榆中县是块“唐僧肉”,宋、金、西夏都从吐蕃手中争夺这块地盘。当时,驻守在榆中的是吐蕃首领斯罗之子瞎毡,瞎毡在东晋时乞伏司繁驻过兵的石堡子废墟上修筑了康谷城以居之。

来源:网络如有内容侵权问题请联系本平台,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赞赏

长按







































白颠疯是如何引起的
银川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zy/2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