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收藏长寿路拾遗第一集

第一集

长寿路拾遗

作者:黄振炳

长寿路,上海名街。其位于普陀区东南部,从前叫劳勃生路(RobisonRoad),东起长寿路桥,西止曹家渡,全长米。19世纪末,公共租界向吴淞江(即苏州河)小沙渡路(今西康路)一带拓展,年工部局开始在该地界辟筑马路,以曾做过上海领事的英藉官员——劳勃生来命名这条路。年改以四川省长寿县命名。筑路以后,中外厂商纷纷沿路设厂开业,如商英白礼氏洋烛厂、公益纱厂、美商安迪生电器公司、日商内外棉各纱厂、华商溥益纱厂等。年,日人在劳勃生路小沙渡路口建筑川村纪念塔,周边百姓习称之“大自鸣钟”。是年,周边有商铺46家,形成沪西一条著名商业街。到年增至家。上海解放前夕,大小商店多到家。年10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部批准,长寿路上有19家商业企业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誉。我以长寿路为专题,分集发一些与长寿路搭界的收藏品,以飨朋友圈同好,请多指导!

第一集目录

长寿路号/聚兴园酒菜馆小负盛名的沪西聚兴图

长寿路19号/英商白礼氏洋烛厂《白礼氏洋烛》宣传册(年编印)

长寿路号/上海立丰染织厂“南美人”布匹商标

长寿路8号/上海新裕纺织厂“国营新裕纺织厂试验科欢送下乡干部留影,.1.18摄”

长寿路号/日华纺织株式会社第三、四厂“蓝凤”棉纱商标

长寿路号/普陀区妇婴保健院“普陀区产院助产学校业余助产班毕业生留念,.12摄”

长寿路90~94号/茂大绸缎布庄布庄包装纸(2K)

长寿路号/永和实业公司“常娥”牌牙膏广告纸

长寿路号/上海发昌机器厂“公私合营发昌机器厂.60.第二季度/郭明红小组获得四比红旗竞赛全体同志合影留念”“年上海市普陀区体育运动大会获得冠军/发昌机器厂拔河队留影”

长寿路8号/溥益、新裕纺织第二厂“地球牌”、“双地球”布广告四张

1

长寿路号/聚兴园酒莱馆小负盛名的沪西聚兴园

年,在长寿路西康路转弯角上有一家本帮特色的小饭店,它就是今日聚兴园的前身,店主是宝山罗店人王志重。因经营不善,不久即转让给鸿顺昌百货店老板许鸿年,经过翻建改造,聘请名厨掌勺,逐渐将该店成为上海西区较负盛名的本帮饭店。年公私合营后,聚兴国酒莱馆成为沪西地区经营喜庆宴席,供应中高档特色的风味小吃的酒莱馆。聚兴园尤以魚鲜见长,其烹饪的扇形甩水、清蒸鳊鱼、红烧鮰鱼等具有纯正的上海本帮风味,不少慕名食客经常远道而至,生意盛隆,声誉远播。年,聚兴园从长寿路迁至本区延长西路号新址营业。上传的为聚兴园早年店堂用餐桌上摆放的酱油碟子,梅花形碟子镂刻花卉及“沪西聚兴园”五字。

2

长寿路19号/英商白礼氏洋烛厂年6月,英国伦敦白礼氏洋烛总公司在长寿路19号(今苏州河长寿路桥堍)购置土地,投资英镑,创办上海白礼氏公司制烛厂,由英人霍华德任经理。年7月开工建造厂房,年正式竣工,开始制造洋烛和肥皂。年停止肥皂生产。次年起委托亚细亚火油公司为在中国境内制造经销白礼氏洋烛代理商。年改名白礼氏烊烛厂。该厂在抗战期间歇业,战后亦未正式复业,仅利用战前存蜡生产小批量洋烛销售,藉保商标使用权。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该厂改为上海国营第一碾米厂,年更名为粮食部上海粮食机械厂,年又改为上海传动机械厂,现为上海减速机械厂。该广告宣传小册了,风格似连环画,用于该公司年在上海正式开业时,免费赠阅,为企业诞生做广告。上图为《白礼氏洋烛》广告宣传册,年印制。

3

长寿路号/上海立丰染织厂上海立丰染织厂最早开在南市大林路,由盛杏卿(浙江绍兴人)年创办,以代客染整各色布疋为主。年抗战爆发,厂被炮火焚毁,好在预断准确,事先抢运出部分机器没备,于年春租赁北苏州路德安路4号继续经营。次年即起死回生,营业逐渐好转,因租地厂房面积过小,不敷周转。同年夏,业主租用长寿路号盛氏私产地基,筹建新厂,年竣工迁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原料不着,曾一度歇业。战后因币值贬跌、通货膨胀,代客加工业务萎缩,不得不在年追加资本万元,扩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以自染自销为主,降代客印染为辅。该厂解放后于年10月,内迁三明,易名为福建省三明印染厂。

4

长寿路8号/上海新裕纺织厂该厂前身为溥益纺织厂,由徐静仁创办于年。年中南、金城两银行吸收其股权(中南6成半、金城3成半)改组为新裕纺织公司。.2新裕委托诚孚公司经营管理。该公司为中南、金城银行投资纺织业机构,董事长为周作民(江苏淮安人)。新裕有二厂:一厂在西苏州路潭子湾西渡口;二厂在劳勃生路8号(今长寿路桥堍,年开设)。该厂年还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瑞安坊创办诚孚公司高级纺织技术职员养成所。解放后新裕一厂改名公营新华纱厂,.12更名为国营上海第三棉纺厂,改为上棉三厂。新裕二厂于.7.1改称国营新裕棉纺织厂,.12定名为国营上海第十四棉纺织厂,年改称上棉十四厂。照片为该厂年纪念干部下乡所摄。

5

长寿路号/日华纺织株式会社第三、四厂日华纺织株式会社第三、第四厂,创于年,由日商富事纺绩、日本棉花、伊膝忠商事三方投资,厂址长寿路号。年易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六纺织厂。解放后改为上海第六棉纺织厂。(该厂也是我现职的工作单位。我进厂以后“蓝凤”商标还是我厂的著名品牌哦!)

6

长寿路号/普陀区妇幼保健院这张普陀区助产学校业余助产班毕业集体照摄于.12。学生们身后的这幢建筑,就是长寿路号普陀区妇婴保健院。这幢红顶粉墙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竣工于年,原是江苏籍米商兼建筑商潘源泰的私邸。后教会在此医院,年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管.9.8宋庆龄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9利用这笔奖金选址此楼,创立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9.12该院迂至徐汇区衡山路。原来院址则改成普陀区妇婴保健院,是年10月正式开诊。今该幢楼己被列入普陀区不可移动文物得到保护。

7

长寿路90~94号/茂大绸缎布庄该庄坐北朝南于昌化路与江宁路之间,后迁长寿路~号。该庄招贴的广告上,中间印上“茂”字店徽,两侧对称上书“薄利主义”“诚实牺牲”的标语,以此标榜本店的经营理念和主张,欲借这种广告作用感化消费者对“茂大”的信任和认可,而达到促销上目的。

8

长寿路号/永和实业公司年,江阴三兄弟叶钟廷、叶翔廷、叶吉廷在南市新北门积善街创办,初名茂昌号,以经营百货及“月里嫦娥”牌牙粉为主。年他们集资两银子,将商铺迁至老北门民珠街后,改称永和实业公司,开始专业生产香粉、牙膏、花露水、香油、发蜡、蚊香等日用化学品。十年中,永和积累资金16万两。为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年永和又迁至闸北民生路兼营橡胶业,生产“永”字牌小皮球、跑鞋及赛璐璐乒乓球、雪花膏等。进而又创制有色橡胶套鞋和质地柔软的彩色热水袋。其中,“永”字牌热水袋在当时立即成为时髦货,一时间成了仕女们冬季取暖必备的装饰物,名燥全国。“永和”的实力仅次于大中华、正泰两家,其职工近千人,盛极一时。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厂房遭毁。是年5月迁入长寿路号租房开设工场。年更名为永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年又在昌化路租地扩建厂房。年公私合营后,先后并入建华、中心工业社、中央及自立橡胶厂,遂更名为永和橡胶厂。

9

长寿路号/上海发昌机器厂发昌金记机器厂由冯金宝于年创建,年与奚顺兴武记机器厂、华祥兴机器厂等17家小厂合并,称公私合营发昌机器厂。年由西康路迁长寿路号,业务由修配提升为以制造为主。年改名为红卫造纸机械厂。年与北京轻工设计院联合设计生产了中国第一台亳米新型文纸机,该机首先采用了悬臂式机械换网和尼龙平质带传动新技术。年改为沪光造纸机械厂。年试制成中国第一台zsz型离心式筛浆机。年成为上海造纸机械总厂的分厂,更名为沪光分厂。万年获奖产品有:zslzi—4离心筛浆机获年轻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年获国家银一等奖;石棉纸机获年轻工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10

长寿路8号/溥益、新裕纺织第二厂上海溥益纺织公司成立于年,由徐静仁(安徽当涂人)、周抚九集资万银元在南通大生纱厂张謇的支持下创建的,厂址在西苏州路潭子湾西渡口,是一个单纺厂,有纱锭25.6万枚,员工人,出品地球、双地球牌棉纱,销往全国及南洋印度等地。年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桥堍)设溥益第二厂,资本为万两。一战结束后,外资大量涌入,加上溥益经营不善,亏本严重,在沪日商欲乘机吞并该公司,当时溥益的主要债主中南、金城两大银行,挺身挽救不让溥益落入日商囊中,于年接收了溥益,并改组成新裕纺织公司,资本万元,股东为周作民、胡笔江、唐寿民、蒉延芳、王孟钟等13人。一年过后,银行集团方面决定委托下属诚孚信托公司(由周作民、林裴成等创立,事务所在天津法租界中街新华大楼号)来管理该企业。年诚孚公司将事务所迁来上海江西路号办公),年正式接手管理,有资本万元。抗战期间,两家厂因处租界,加上纱价上涨,所出纱布与国民政府军政部定约,全作军需,经香港、海防大批运往后方,保证了企业润利上的丰厚,年增资到1万元,时周作民任董事长。年该厂还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瑞安坊创办诚孚公司高级纺织技术职员养成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沦陷,新裕公司的营业衰退,举步维艰。抗战一结束,企业重又腾飞,进入其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年诚孚公司改名为诚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原职员养成所改名为诚孚纺织专科学校,在潭子湾号开设纺织实验所,使公司业务全面深层发展,年时资本达到亿元。年后,因国民党政府对纱布实行管制,加之货币贬值,企业开始式微。解放后新裕一厂、二厂分别改为上海第三棉纺厂(西苏州路号)、上海第十四棉纺织厂(长寿路8号)。

来源:“黄振炳”的美篇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xw/6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