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薄脆”原名烧薄,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名不副实,后来便按其产品薄而脆的特点及区域性,更名为“长寿薄脆”。
“长寿薄脆”有它的悠久历史。据继承和发展王薄脆技术的陈厚之老人讲:王海(外号王薄脆)在清朝咸丰年间就从事薄脆生产,算起来,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陈厚之是王薄脆的外孙女婿,是我区原合营糖果厂的退休工人。民国二十八年(年),陈厚之和王薄脆的外孙女汤淑清结婚。婚后,他随具有祖传薄脆技术的岳母王素兰及妻在城内凤岭街陆家祠堂处,设店生产薄脆。每当桂花飘香的深秋,到翌年桃红柳绿的春天,则是生产薄脆的良好季节,便大量生产。这段时期气候适宜,生产的薄脆特别香脆,别有风致。其余季节生产的薄脆易于受潮,会降低产品质量,便改做糖人、糖马、龙凤糕等产品。陈厚之和妻汤淑清续承了王薄脆的生产技术之后,用料讲究,加入桂花糖和香料,以提高香味。为了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便在薄脆上盖有红色或绿色的“罗汉”图记作为商标。包装时注意式样新颖,美观大方,以致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民国三十一年(年),陈厚之携带一家老幼迁至重庆嘉陵江码头处。开设“长寿隆”小店专门生产薄脆,产品批发给提篮小贩,沿江串街叫卖“长寿薄脆”。抗战时期,在重庆的外省人多,嘉陵江码头有上海、武汉等地区的来往旅客,当他们尝到长寿薄脆纯甜芳香、酥而化渣,脆而不碎,色泽鲜美,以致互相推荐,争相购买。因此,长寿薄脆誉满长江一带的各大、中城市。
建国后,原长寿糖果厂为了适应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恢复并发扬了长寿地方有名特产风味的“长寿薄脆”。在年至年间,重庆市商业局为了续承和发扬各区县名特产品,繁荣市场,满足需要起见,曾主动在重庆市中区民国路解决铺房一幢,开设“长寿薄脆店”。顾客盈门,争相购买,经常脱销。在长寿召开的全国省、市会议,代表们常购“长寿薄脆”作为佳品带回。年,朱德委员长来长寿视察,也曾品尝过。年“六一”儿童节,长寿薄脆荣获重庆市展销优质奖。后因工艺、设备落后等诸多因素,“长寿薄脆”已不在生产而退出市场。
——以上资料摘自《长寿文史资料》。现在“长寿古镇”也有卖“薄脆”,¥10元一盒(60克)。其配料与《长寿文史资料》记载的“长寿薄脆”的配料不一样,其口感是鸡蛋薄饼。
两者配料如下:长寿古镇卖的“薄脆”配料:精制面粉、麦芽糖、黑芝麻、鲜鸡蛋、香葱
《长寿文史资料》记载的“长寿薄脆”配料:特等面粉、上等白糖、扑粉、香料、桐壳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