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开月球长寿秘诀

地质地球所工程师在分析嫦娥五号月壤成分。受访者供图

为何月球在距今20亿年前依然有火山活动?

这是科学家一直想了解的月球演化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

通过对“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进行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下称“地质地球所”)的科研人员发现,月幔在20亿年前比30多亿年前含有更多的钙和钛,导致月幔熔点降低,从而克服了缓慢冷却的月球内部环境,引发长期持续的月球火山作用。

10月22日,该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月球形成于约45亿年前,质量只有地球的约1%,对于如此小的天体来讲,理论上它应该快速冷却,很早就停止火山活动,成为地质意义上的“死亡”星球。那导致月球如此“长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要想找到月球长寿的秘诀,首先需要搞清楚20亿年前月球内部的状态。”地质地球所研究员陈意说。然而,目前人类返回的月球样品基本都是月表物质,如何通过月表物质推测月球内部的状态,是比较困难的。

以原有地球岩石学和热力学研究为基础,陈意团队发现,通过对地球火山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和热力学模拟计算,可以反向推演出岩浆最开始形成的深度和温度条件。

这一想法为月球研究打开了新思路。陈意介绍,在确立“嫦娥五号”玄武岩起源的深度和形成的温度,即月幔发生部分熔融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基础上,与更古老的阿波罗玄武岩进行对比,即可建立全新的月球岩浆—热演化模型。

思路有了,但相较于地球研究,月球研究仍有一定难度。“嫦娥五号”土壤样品平均粒度仅有50微米。粒度越小,这意味着其中所含矿物量等信息就越少。研究团队建立了若干标准,试图在其中找到颗粒更大、矿物种类更全、矿物分布更均匀的岩屑作为初始成分,反向推演彼时月球内部发生的情况。

最终,他们从多颗岩屑中选取了27颗具有代表性的岩屑,采用最新研发的扫描电镜能谱定量扫描技术,分析了岩屑的主要成分,结合一系列岩石学和热力学模拟计算,成功恢复了“嫦娥五号”玄武岩的初始岩浆成分,并与阿波罗玄武岩的初始岩浆进行对比。

研究发现,与阿波罗玄武岩的初始岩浆相比,年轻的“嫦娥五号”玄武岩的初始岩浆含有更多的钙和钛,这表明“嫦娥五号”玄武岩的月幔源区有更多的富钙富钛物质的加入。

进一步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月球内部经历十几亿年的持续冷却,温度仅仅降低了约80摄氏度。

他们据此提出新的月球热演化模型:月球岩浆洋晚期结晶的易熔物质,逐渐加入到了月幔,不仅为月幔“补钙补钛”,还导致月幔熔点降低,从而克服了缓慢冷却的月球内部环境,引发了长期持续的月球火山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徐勉王诗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xw/12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