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凤洲,石家庄藁城人。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年入伍,年入党,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宗凤洲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积累实践经验,经受精神洗礼,为共和国的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宗凤洲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经受了怎样的历练?
年8月,宗凤洲出生于藁城增村镇城元村一户农民家庭。小时候,宗家的生活实在困难,一家子忙着弄口吃的,连这孩子的生日都没记清,只知道是大热天里出生的。后来,宗凤洲就把生日定在了八月一日,把部队的生日当做自己的生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国难当头的年,25岁的宗凤洲在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自任大队长。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抗日游击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这支队伍打出了怎样的声望?
年12月,宗凤洲领导游击队参加攻克无极县城的战斗,砸毁南孟镇团兵局。他率领游击队拿下新乐长寿火车站,杀伤日军十几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壮大了抗日的力量。
宗凤洲组建的抗日游击队第二年就发展到二、三百人,当时,他的家乡藁城周边的几个县都知道游击队的威名,要打鬼子的年轻人都说——“咱们找宗凤洲去!”此时,活动在平汉铁路西部的范子侠将军的抗日义勇军与这只自发组建的游击队合编为“冀察游击队第二路第二支队”,后来更名为冀察游击第二师。
说起这位范子侠,他原来在国民党军队任团长,先后参加了抗击日寇进犯热河赤峰的战斗和攻打宁夏的战斗。因为坚决抗日,曾被国民党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投入监狱,“七·七事变”爆发以后,才被释放。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中,他毅然留在冀中的无极、藁城、新乐、行唐地区,年11月正式成立抗日义勇军,队伍达三千多人。
年11月,二路军第二师接受共产党领导,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抗日游击纵队,范子侠任司令,宗凤洲任一团团长。年,所部编入一二九师,改为一二九师新十旅。范子侠牺牲后,宗凤洲接任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冀西反“十一路围攻”、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战斗。
胜仗越打越多,队伍的名号越来越响,前来投奔的进步青年也越来越多。据一位从北平投奔解放区的进步学生回忆,到达抗日根据地的 顿饭就是在平汉纵队司令部吃的,宗凤洲为招待他们特地准备了红烧肉粉条和烙饼。当时,宗凤洲还说起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国难当头才投笔从戎。
实际上,行伍之中的宗凤洲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在晚年所写的《回忆范子侠同志》一文中,记录了二人并肩作战的点点滴滴,其中又有怎样令人难忘的故事呢?
曾经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十旅参谋长兼太行第六军分区参谋长的宗凤洲,在晚年所写的《回忆范子侠同志》一文中,写到范子侠部在冀西临城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这一仗天时地利,组织严密,杀了不少鬼子,在当地百姓心中留下了抗日的美名。
年夏秋之交,范子侠的冀察游击第二师,得知冯村火车站的日本鬼子总是定期通过冯村到临城的公路给驻在临城的鬼子运送给养,谋划在半路埋伏,只等鬼子一到,就杀他个措手不及。为了打好这场伏击战,第二师大部队留在原地活动,只调动了约一个团的兵力,从临城以北赶过来。经过细密的实地考察,总指挥部安在解村以南五里地的西贾村,接应的部队集结在西贾村、薛家庄,前沿指挥部安在解村北头街,伏击地点选择在解村村北泜水河河道北面鬼子车队必经的杨家湾公路,具体位置就是鸭子沟口西边。
这一年雨水大,庄稼好,当时,庄稼汉正在收高粱,黑豆还没有收割。虽说洪水期已过,河里的水还是深没膝盖、浪多湍急。部队选择的埋伏隐蔽地点挨着公路南边的一片黑豆地,豆棵高到成年人胸口位置,黑豆地的南面是一大片还没收割的高粱地。
得知鬼子送给养的准确日子之后,这天凌晨,一个连队作为主战队伍,匍匐在伏击地点的黑豆地里;一个连队作为机动接应,悄悄进驻解村,露宿在北头街。同时,战士们从西贾村拉来电话线,一位营长在村北的土丘上作为战斗的前沿指挥部,守着电话机。
天刚放亮,朦胧里看见从冯村方向来了一溜大车。大车越走越近,战士们看清楚了,就是鬼子运送给养的车辆!十辆马车上清一色的都是鬼子,没有伪军,每辆车上一人赶车,其余人坐在车上抱着枪押车。埋伏的战士们憋足了劲,当马车走到黑豆地边的时候,百十号人从豆丛中冒出来,翻身跃上公路,一弹不发,抡起大刀就砍。只听咔嚓咔嚓响成一片,不容鬼子醒过神来,来不及持枪接招,大部分已经人头落地。鬼子开始反抗之时,已经晚了,敌人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尚存一条性命的鬼子慌张还手,胡乱打枪,保护着胶轮大车往临城方向且战且逃,但只有少数鬼子逃了出去。
参加伏击的战士只有个别人受点儿轻伤,一个也没有牺牲。这场战斗,我们杀死鬼子20多人,缴获了重机枪1挺、步枪20多支,还有一批弹药、粮食和服装,外加铁脚轱辘大车1辆,洋马4匹。这场战斗,前后总共就是十来分钟的时间。战士们高兴地清点战利品,有的戴上鬼子的钢盔,有的骑上鬼子的洋马,连马车带物资全都拉上了,高唱凯歌,一路返回。
临城杨家湾伏击日寇的战斗已经过去80多年,这里的百姓说起抗日前辈杀鬼子的事,个个引以为豪,从来不曾忘怀。
宗凤洲所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是以善打硬仗、敢打恶仗而著称的二野劲旅,刘邓首长称为“拳头中的拳头,主力中的主力”。从解放战争开始,直到抗美援朝结束,宗凤洲一直在二野6纵、第12军任高级指挥员。从抗战时期算起,他和后来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李德生上将并肩战斗了18年。
烽火年代,这支拳头部队挑重担,打硬战,作为晋冀鲁豫大地上的主力劲旅,杀敌无数,取得了一个接一个重大的胜利。回顾当年,那是怎样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岁月?
年6月30日,6纵队作为刘伯承和邓小平统帅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之一,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参加鲁西南战役,揭开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这场战役之中,部队围攻定陶,全歼守敌第旅及地方团队共四千余人,取得纵队战史上 次单独全歼敌人正规军一个旅的重大胜利。之后,6纵又相继参加了六营集、羊山集战斗,歼敌五千余人。
鲁西南战役结束之后,宗凤洲率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16旅随刘邓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徒步走过黄泛区,渡过沙河、洪河,抵达汝河北岸。在遭敌军前堵后追的危急关头,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勇气概,强渡汝河,护卫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安全渡过汝河、淮河,战胜敌人堵截围追,直插大别山,胜利完成千里跃进任务。进入大别山后,纵队先后攻占十余座县城,给地方反动政权以毁灭性打击。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将士们坚持大别山斗争,并和友邻部队一起吸引和牵制敌人33个旅,粉碎了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支援了全国各个战场的作战。
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同为藁城人的我军名将李震任政治部主任,宗凤洲任中野战军6纵17旅副旅长。7月,17旅作为中原野战军发起襄樊战役的主力,与桐柏、陕南军区部队一道攻克襄阳、樊城,全歼敌两万余人,生俘敌第15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中共中央致电祝贺襄樊大捷。同年11月6日,宗凤洲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同友邻部队一道将国民党军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地区,歼敌近万人,为大决战的胜利做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宗凤洲于年随12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5师副师长,第3兵团留守处主任,参加了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秋季战术性反击、上甘岭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
12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队伍里的杨春增、伍先华、胡修道在抗美援朝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一支部队,三个英雄,居所有参战部队之首!上甘岭的硝烟飘散之时,12军有四千五百多名将士长眠在这片朝鲜山地之上。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在《祝贺“上甘岭”大捷》社论中指出:“这次胜利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次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15军和12军团结协作、同生共死、并肩杀敌的光辉典范。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和 总部、3兵团各级领导正确指挥下,所有参战各兵种各部队共同奋战的结果,也属于祖国,属于那些在战斗中流血牺牲的烈士和英雄们,属于每一个参加战役的干部和战士!”
宗凤洲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兵团留守处主任,第12军炮兵副军长,上海警备区参谋长,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上海警备区正军职顾问。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宗凤洲晚年医院,隔壁的病房里住的就是巴金老人。年,97岁高龄的燕赵名将宗凤洲与世长辞。上海警备区举行了高规格的追悼会,后辈感叹:“又一位开国元勋走了……”在家人的回忆里,宗凤洲是个怎样的人呢?
宗凤洲的妻子名叫孙静,二人的媒人是八路军战士丁冷。丁冷是孙静的娘家人,她比宗凤洲大两岁,二人既是战友又是同乡。丁冷促成宗凤洲夫妇的结合,看中的就是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特别能打仗。丁冷不止一次地跟家人提起,宗凤洲在百团大战、淮海战役、解放南京、进军大西南、抗美援朝中的事迹。孙静的妹妹孙燕华也一直记得姐夫的嘱托:“革命战士是不能打败仗的!”
家人的回忆,后人的纪念,不仅是对宗凤洲的致敬,同样致敬更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