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石寨村,位于“世界长寿乡”——蕉岭县的南磜镇中东部,四面高山环抱,中部为河谷盆地。有年建村史,以省级文物树德楼、方楼等方土楼而闻名。石寨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蕉岭县长寿村。
石寨土楼长寿乡
早慕石寨土楼之盛名,是日玩友四人,至中国传统村落石寨村,参观土楼群,行走圣王山,登临青云塔,品尝红菇汤,感受长寿村落。
石寨村,位于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南磜镇中东部,离蕉岭县城34公里,S省道村西贯通而过。石寨村地处闽粤边界,北邻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乡,东靠福建省上杭县中都、下都乡,南接广东省梅县松源镇。村落大致呈南北走向,为河谷盆地,石寨河村中流淌,村西有百亩良田,四周群山围护,东为马山,南为圣王山。石寨为石寨村核心区域,呈椭圆形状,南北狭长,东依马山,西及南面有石寨河环绕而过,西边有石寨大桥,南边有三拱古石桥。
石寨村有年建村史,现存有石寨郭氏宗祠、树德楼、方楼、崇德楼、田子屋、华祝堂、儒林第等明清民居十余座,尤以土楼闻名。年7月,以方楼、树德楼、郭氏宗祠为代表之石寨土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年1月,石寨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年5月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年10月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年12月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年被评为蕉岭县长寿村。
我等得镇干部及村党支部书记郭松安引领,参观石寨村。
从S省道入石寨村门楼,经石寨大桥,至石寨村。村口处辟有筑台,面积余平方米,东边立3米高牌墙,石刻蕉岭军旅书法家丘仕坤所题“石寨长寿古村”,北边立有宣传栏,中部置四条条石供人闲坐。我等围坐于条石之上,听郭书记讲起石寨故事。
我等沿村中巷道走进石寨。先至州司马第。此州司马第初为石寨郭氏经成公所建燕诒楼,年冬由其裔孙集资修缮而成现状。大门悬挂“州司马第”匾额,此匾原立于清嘉庆辛未岁(年),现为年冬复制。州司马第为单层砖瓦结构,有上下两堂,中间为天井。屋内上堂梁架粗实,木屏风及梁架饰件雕刻精美。堂联“迎桂粤梓叔前后虔意念祖思源堪敬佩;喜石寨宗亲内外相安睦族和邻可慰□□”。
观毕州司马第,沿阡陌屋巷,北行米至石寨郭氏宗祠。宗祠位于石寨中部偏北,坐东偏北向西。祠前有池塘,塘前有始祖故居。宗祠为一堂一斗门楼四横一围龙结构,面阔46.4米,进深55.6米。右外侧横屋高二层,其他横屋高一层。宗祠斗门向西北,两边围墙曲折,状如书卷,斗门联“汾阳世弟;将相家声”。
步入斗门,至外门坪。外门坪宽阔,达两三百平方米,地面由数万块鹅卵石铺设而成。外门坪东面为祖堂大门及围墙。围墙上悬挂“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石寨郭氏宗祠”“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石寨村”“广东省古村落石寨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最具田园风光村落石寨村”“蕉岭县长寿村”等牌匾,并镶嵌有清乾隆十九年(年)立“然灯当碑”、“续捐灯当碑”及年立“重修祖祠记事”等碑刻。外门坪角落处则遗有石楣杆构件及“节孝”残断碑刻。其重修碑刻载曰:石寨郭氏始祖为郭仲一(田佑)公,生于福建上杭竹山(杭辈第十三代),明朝正统十四年(年)由闽迁粤开基石寨。时至明正德十三年(年)五月初六建石寨马山祖祠,距今近年历史。至康熙五十一年(年)动工扩建,历时两年,康熙五十三年(年)正月初六完工。建祠之时,村中尚有少许别姓人家,后别姓逐步搬离,石寨统归郭氏宗族。郭姓人丁兴旺,才俊辈出,旧时祖堂之上,挂满各式功名牌匾,16条石楣杆,分竖祖祠内及外斗方,显赫一时。然功名牌匾及楣杆等诸多文物,惜于“文革”期间遭毁,仅遗部分石质残件。年宗祠得以再度重修转火。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大门联“欲进堂前申爱敬;须从门外肃冠裳”。
我等入得大门,至宗祠内门坪。内门坪稍小,左右有围墙,及东为祖堂。祖堂为一堂两房砖瓦房建筑。正堂内立有四根木柱,正堂与左右房间之间各立一根石柱及8根木柱,柱间镶置木板为墙。祖堂正面置有祖龛,安放郭氏祖宗牌位,前置香案,奉有香炉。祖堂内各柱有联。祖龛左右柱联“祖德炳千秋念汾水拜相封王伟绩丰功厚德光辉绵石寨;宗功昭万代贻马山枝繁叶茂族盛蕃衍诗书继世接闽杭”。堂外柱联“如会同振振公族;承大祭抑抑威仪”。堂内墙柱自外及内联分别为“临在上质在旁明明赫赫;左为昭右为穆肃肃雍雍”“笾豆静嘉工祝致告;祖考来格降福孔皆”“一时椒酒香浮盏;此日盐梅味作羹”“牺牲姿盛是用孝享;诸父兄弟备言燕私”及“鞠躬如拜手稽首;升堂矣尊祖敬宗”。
观毕郭氏宗祠,原道南行,参观石寨土楼群。
土楼,亦称客家土楼、福建土楼,多散布在闽西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与福建毗邻之广东省大埔县大东镇、蕉岭县南磜镇等地亦有少量存在。客家土楼,存世尚有余座,规模大,造型美,独具特色。土楼多以种姓聚族而居,其建造特色与客家人迁徙史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尽千年之久,辗转万里之遥,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每至一处,客家人聚族群居,团结同心,共度难关,构筑起极具抵御功能之城堡式住宅——土楼。
土楼以土作墙,形态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居多,称之为圆楼或圆寨。一般圆楼直径多为50米,三四层楼之高,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容纳两三百人。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土楼以其单体式建筑庞大而令人震惊,堪称民居之最。年7月,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蕉岭县志()》第-页载,石寨土楼,建于明末。土楼,以泥土、沙石夯筑成墙之土木结构楼房,建筑材料为就地取材之山石、黄土、沙、石灰、杉木、瓦等。因石寨村东面之靠山,形态似马,有马必有马槽,为留住宝马,石寨祖先便将福建常见之圆形土楼改为方形土楼,以此祈福子代世代丰衣足食。石寨土楼群标志性建筑以旧土楼“方楼”及新土楼“树德楼”为代表。
我等先行参观新土楼“树德楼”。
树德楼,由郭氏十世祖茂亭公始建于明天启二年(年),有余年历史,年、年按原貌部分重修。树德楼坐东北向西南,为三层方形土楼,面宽25.6米,进深28.8米,高13.6米,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楼高三层,底层多为厨房、浴室,二、三层为住房及粮仓,共有6个厅68间房。至树德楼主楼,其间须兜转跨过五道门。门庭重重,层层紧扣,意取五福临门。主楼前另建有依玉楼及议事厅,为楼内族人喜庆活动之场所,四周还建有外楼。树德楼之构造,真可谓门外有门,楼外有楼,令人觉得庭院深深,深藏大院。树德楼正门有门柱及门楼,为飘檐式结构,门额书“树德楼”,门左侧墙上挂有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之“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匾额。大门以特大木料制成,门框及门闩厚约20厘米,门板厚达10余厘米,并用铁皮钉面。门框上方有一排护门孔,从二楼斜挖下来并嵌以竹木简。倘有匪徒攻门,可往下打枪或灌注滚水,让匪难以入门。相传清同治年间(-年),太平军余部康王汪海洋率兵退至石寨村,曾在此楼固守。遇清军来犯,太平军则在二楼架起大锅,边煮开水,边从竹木简导出“护门孔”,以御清军攻门。
跨入大门,至树德楼下堂。下堂左右设直排木梯,为上下楼通道。下堂正面为木屏风,中间开门。我等跨过屏风门,至围楼天井。站立于此,但见三层围楼四面相接,围成一方形天地,面积达数百平方米。上下三层各设走廊,内筑瓦檐,外立屏风,均漆以红色。抬首仰望,整座围楼层次分明,朱灰相间,其几何角线清晰,轮廓分明,高达10余米,气势雄伟。整座围楼外墙厚达1米,向上逐层减薄,内圈及横间结构局部用土筑墙,多以木构架承重。楼外窗户以花岗岩石条制成,形状细长。楼面盖瓦屋顶,木桁每条长达7米,大梁直径达40余厘米。楼东南端及西北端各附建有碉楼,亦称“炮楼”“火角”,为方形柱状建筑物,突出于楼角2米左右。碉楼外墙开凿长方形窗眼为枪眼,可由此射击御敌,亦可作瞭望楼,居高临下,监守土楼四周动静。
上得二、三楼去,但见走廊宽约1米。外侧屏风充檐,屏风饰样各异,有栏栅式、斜格楼、葵花式等。屏风中段开有窗扇,可开可合,灵活自如。屏风下裙脚相间两三米处,开有小窗,方便放取瓦檐晒物,显得科学实用。屏风均朱漆窗棂,雕栏木砌,古色古香,至今风韵犹存。楼内中间原有水井一口,现已废弃。
观毕树德楼,我等沿巷道,南行百余米,至郭氏无名方土楼。
该楼无名,当地俗称方楼,由郭氏五世祖始建于明嘉靖元年(年),至明隆庆元年(年)方建成,工期长达45年之久,亦是石寨年代最久远之土楼。方楼坐东南朝西北,呈方形体,东、西角筑碉楼,为通廊式三层两碉楼结构。面宽33.8米,进深26.3米,高13.6米,楼内每层有房21间,共有房
约70间。
方楼仅开一门,进门为门厅。周边对称布置,围成一个内院,在中轴线尽端为祖堂。楼之正面及右后角各架设有木楼梯。一层为厨房,二、三层为住房及仓库,置有木质回廊,宽约1米,外侧有木围栏。外墙以田骨泥夯筑,厚达1米,历经近年风吹雨蚀,依然固若金汤。方楼未做修缮,比树德楼显得沧桑及凌乱。据悉,族人正在筹资修缮,不日亦可面貌如新。 石寨土楼建筑结构使其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其核心特点乃是防御性,具体包括防风、防震、防兽、防火、防盗、御敌等功能。每座土楼旺时曾住近20户,余人,现仍居住近10户,30余人。
土楼人崇文重教。清代,土楼内出有举人1人、秀才数人。而今,楼内考出大学生亦多,仅树德楼郭宜汉一家就有5个大学生。此外,博士及高级职称者多人。石寨土楼群历经至年不等,经风雨侵蚀,地震摇动,仍屹立于崇山峻岭之中,显其建筑之坚固。此既体现客家先民之智慧,也成石寨旅游之景点。
我等观毕石寨土楼群,转至“石寨印象”展馆。馆内有石寨历史、民居、民俗及红菇等简介,并展出石寨客家农具及用具,充满客家气息。馆内上堂置有茶案,可歇息煮茶,听村中老者讲起石寨故事。我等稍息品过茶后,续走古石桥,游览石寨宝山—圣王山。
圣王山,地处石寨村南部,大致呈东西走向,石寨河由北至东流淌而过。圣王山有一片原始森林,植被甚好,风景如画,生态迷人。石寨祖先为保住此山树林,在郭氏祖祠墙上嵌立两块石碑予以训诫。其中一块立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年),有“山林风水攸关,务宜茂盛,无论众山、私山不许砍伐……勒石示警”之句。此碑虽经近年岁月沧桑,部分字迹已是模糊不清,然其却让石寨子孙铭记祖训,世代保护圣王山林木,终使圣王山成为森林公园。有条石结路沿山而筑,穿越而上。沿此道经三孔古石桥,先后可至千年古榕、怀念亭、圣王坛、吉祥桥、南酸枣树王、财神庙、文帝庙、青云塔、青云庵、红军路、古树群等景点。
石寨与圣王山之间有一座石桥。此桥建于民国十六年(年),桥长55米,宽1.8米,桥身以麻石建造,三孔,横跨石寨河,年由台胞郭增林出资改造。
我等走过三孔古石桥,先至石寨水口公园。此中有一棵古榕树——迎客榕。因此地为石寨水口,按石寨开基时间推算,此树龄应有五六百年。此榕树高约20米,冠幅约50米,枝繁叶茂。古榕树干需四五人合抱,出地面后分成三条枝干,大小相差无几,各需两人合抱。三根枝干之中,一根枝干直立而上,一根向北倾50度角斜斜生长,一根向北平地伸出10余米后再上生长。一树分枝长成,形态各异,甚是奇特。树下筑台,侧置一石,上刻“迎客榕”,平伸枝干之上挂“鹊桥相会”匾。树下置椅三张、闲石数块,供人歇息纳凉。水口公园一侧有树伯公,结坛奉香。公园四处安置健身器械。
我等从水口公园沿道东行百米,至怀念亭。怀念亭乃石寨旅台乡贤郭友粦、郭槐胜于年捐资兴建,为长廊结构。亭长10.2米,宽4米,高5米。亭中悬挂清咸丰元年(年)立“福照生民”匾额,亭外柱联“怀圣王护国佑民恩深德厚;念乡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亭内置有长条板凳及闲椅,成村民闲坐之所。
我等从怀念亭沿道东行不足百米,至圣王坛。圣王坛建于一块巨大石岩之下,坛宫依岩而建,前立两根石柱,琉璃瓦作栋。坛宫内立圣王坐像,前设香案,置有香炉。坛宫门额贴“圣王坛”匾额,门联“圣威遥临风调雨顺;王灵降监物阜民康”。左右两石柱有联,因年代久远,个中刻字有些模糊,柱联“民心何以恬愉;神道居然斥堠”。向导郭书记向我等说起圣王之传说。传说圣王姓郭,原名郭乾,又名郭洪福。幼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长年为本村一个财主家放羊。某年,财主请来风水师相风水,吃住其家。财主向来吝啬,待风水师亦是如此。反倒郭乾对其甚是友好,照顾周详,深得风水师称赞。某日,财主一反常态,破例宰羊招待风水师。吃肉之后,风水师从郭乾口中得知此羊乃掉进粪坑淹死之羊,颇为生气,便决定将相好风水之地转送给郭乾,并面授机宜,要郭乾在指定时辰将父母尸骨移至羊栏下穴地,届时将天气突变,会有群蜂追逐,只管起身奔走,其间会遇见“头戴铜笠麻”“牛骑人”及“鱼上树”三件怪事。郭乾听后承领,回家与叔父按指定时刻将父母尸骨移至穴地。果如风水师所言,当即雷雨交加,群蜂起舞,直追郭乾,郭乾只得起身往外奔跑。奔跑途中,遇见送葬队伍,因下大雨,和尚便将铜锣盖在头上,此乃为风水师所言之“头戴铜笠麻”。续跑,又遇放牛娃,因下大雨,躲至牛身下避雨,乃为“牛骑人”之景象。再跑,至一村口河边,见一垂钓老翁,钓竿一起,鱼被甩至树枝之上,为“鱼上树”之景象。风水师预言三件怪事,一一应验。最后,郭乾跑至一块大石板上坐着,便成了仙,成为人间解除疾苦之神医。后人为此,尊郭乾为“圣王”,并建“圣王坛”参拜。
我等听罢圣王传说,拜别圣王坛,沿道登圣王山。此山岩石遍布,形态各异,植被茂盛,古木参天,风光秀丽。山上有条石结小路,迂回曲折通往上。前几年为搞旅游开发,集得资金,铺筑成水泥台阶登山路,路口竖立景点指示牌,方便村民及游人。行走其间,赏石赏景,休闲怡人。
我等过古祥桥,再上行百米,至南酸枣树王景点。此树长于山崖之上,树干直径约1米,干高10余米,分多枝生长。此树高二三十米,树龄数百年,为当地最大南酸枣树。据郭书记介绍,年代村中大树有20余棵,后卖给潮汕人做船木。其中有一棵直径3米大树,砍树达一个月之久。
我等观毕树王,沿道爬山数百米,至财神宫。此宫为单层单厅建筑,琉璃瓦面。庙内立财神像,前置香案,设炉奉香。庙正堂联“掌全民福泽;通天下财源”,庙门墙柱联“正当生财莫作邪门歪道事;有方积聚须从勤俭下功夫”。联语既祈望人们财运亨通,又告诫人们应生财守道。
再上行百米,至文帝庙。文帝庙建筑规模比财神宫要大许多。文帝庙为单层一厅两间庙堂建筑,有两米围墙。前有大门楼,内外有门坪,四周置有五六张双人石座。大门门额镶嵌“文帝庙”匾额,门联“秋风入座文材达;桂月临门翰墨香”,堂联“位丽魁垣岸塔朝辉开大化;星罗斗极马山拱照显奇才”。正堂内建有神像长台,台上端坐文曲星坐像,台前置有香案,奉有香炉,四方读书之人常来此奉香,尊师许愿。石寨村素有崇文重教之传统,当地流传“卖谷卖猪,供子读书”之说法。村中先后设有私塾智仁学堂、景程轩学堂、敦仁楼私塾、老实堂私塾、梁下私塾、小德草庐私塾、狗打坑学堂等,以教习三字经、增广贤文、四书五经为主。旧时各房父老均指定有“学田”及“学谷”,以奖励优秀学子。故石寨村习书之风浓厚,文才辈出。
从文帝庙南行百米至青云塔。
青云塔,位于石寨之南、石寨河水口处,为客家村落中常见之水口建塔,具聚财镇刹之用。青云塔,又称石寨石塔,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塔呈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楼阁式砖室塔结构。塔高28米,沙灰墙,墙厚98厘米,底边每边长2.6米,塔顶有葫芦形塔刹。塔腔内为折上式,架筑有木楼梯上落。此塔建筑形制独具一格,全塔无屋檐,外观塔身不见分层痕迹,为客家地区少见之密檐塔。此塔峭壁削立,青云直上,气冲九霄,故名青云塔。据县志载,蕉岭县境内有古塔四座,分别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之文福镇路亭古塔、广福镇广福古塔、南磜镇石寨青云塔以及清道光年间蓝坊镇高思水口塔。
中国式古塔,就其功能但凡有四:一具寺庙功能,作为祭祀之用;二用作风水聚财;三为镇妖压邪;四为与山水搭配饰以风景。青云塔,位于石寨之南、石寨河水口处,为客家村落中常见之水口建塔,具聚财镇刹之用。年2月公布为蕉岭县文物保护单位。塔下有郭思乐所撰《青云塔赋》碑刻,计字。塔门有联“青云路接高升客;宝塔门迎上进人”。我等扶梯而上,登74级木梯,至七层之上。置身塔顶,极目北望,石寨全村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观毕青云塔,依道南行米,至青云庵。此庵坐西南向东北,上下两堂,左右横屋,为单层砖瓦结构。中部上下堂天面黄色琉璃瓦面,作栋飞檐。庵大门门额悬挂篆书“青云庵”匾额,庵门联“青天夜晚神明在;云鹏雾外佛法高”。庵处密林深山,清静安宁。此间庵主外出未归,大门紧锁,我等未入庵内参观,仅在庵外观个大体。续沿路绕至庵右侧,再行数百米,步入红军路。
红军路,原为旧时梅县通往福建干道之一,由石块铺设,宽约一米。据史载,民国十八年(年)10月13日,红四军接到中共福建省委6日致闽西特委、红四军前委指示信,要求朱德、毛泽东所率红四军“全部即到东江游击,向潮梅发展”。因此,红四军前委决定留第四纵队在闽西坚持斗争,军部则率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开向广东东江地区作战。
据《蕉岭县志()》第16页大事记载:23日,朱德率红四军第一、二、三纵队余人由梅县松源进入蕉岭南磜。途经石寨圣王山,为免惊扰群众,部队露宿于圣王山上一条三公里长之石砌古道上。石寨群众闻讯,以客家人淳朴热情待客,煮好“红菇粥”,让朱德及战士们充饥。从此,此路命名为红军路,石寨“红菇粥”称为“红军粥”。
我等沿红军路西行,至古树群风景区。圣王山植被多样,物种丰富。据统计,圣王山有种原始植物,珍贵物种达27种。圣王山古树参天,有良好之原始山林风貌,今已成为蕉岭县北磜学校生物园。每个学期,学校均会组织学生来此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圣王山多有米椎树及石栎树,土壤及气候适宜,且故产红菇。《本草纲目》载曰“红菇味清、性温、开胃、止泻、解毒、滋补、常服之益寿也”。红菇有脾肝补血、健胃强肾之功效,有“南方红参”之称。石寨红菇为蕉岭公认之好品种,流传“蕉岭红菇最出名,最靓红菇在石寨”。据郭书记介绍,石寨红菇每年只有两季:一是农历五六月,二为中秋节前后,每季采摘期仅20天左右。红菇生性特别,不同山头、不同方位生长红菇,其颜色、重要及形状均有细微差别,采摘老手一眼即可识别山头及方位,神秘至极。
石寨红菇最经典食用为红菇炖土鸡,做法亦有讲究。先将土鸡炖好,后将浸泡红菇入汤,续火8至10分钟即可。此法可使汤色清红,味醇鲜美。红菇乃大自然赐予石寨人之宝,市场供不应求,每市斤可卖至元之高价。仅采菇收入,石寨全村全年便有六七十万元之多。
蕉岭山水兼备,水土富硒,人多长寿。年5月,蕉岭县被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授予“世界长寿乡”称号。据悉,世界自然医学会此前先后确认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之罕萨、厄瓜多尔之比尔卡班巴、广西巴马、江苏如皋、新疆和田为世界长寿乡。蕉岭县为该机构认定的第七个“世界长寿乡”,亦是中国第四个“世界长寿乡”。
据《长寿福地蕉岭探秘》载,石寨村目前在册人口人,其中90岁以上老寿星9人、占比0.38%,80~89岁老寿星92人、占比3.87%,60~79岁村民人、占比14.58%;60岁以上村民共人、占比18.82%,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60岁以上人口之29.11%,指标均远超长寿之乡14%之认证标准。行走石寨村,处处可见耄耋老者,或拄杖于街巷之间闲庭信步,或倚坐于土楼墙角竹椅之上与老伙伴说着家常。
我等沿红军路西行千米,又至石寨大桥,过桥复至村口。沿石寨河岸南行四五百米,至“土楼人家”旅馆,品食石寨美食,夜宿其中。
石寨静处山中,山水兼备,人文厚重,独具特色。邑人郭国忠曾作《石寨赋》,计字,概其全貌。赋曰:
石寨土楼古塔,青山绿水白云。紫气清风玉露,小溪古树山村。背靠马东崎,神马傲天;前临石溪河,玉带环腰。左依鹞子顶,雄鹰护卫,右恃黄草岽,猛虎把关。村前宝塔,名冠青云。建于嘉庆,逾三百春。塔高九丈,浮屠七级。气冲霄汉,逐日追星。宝塔雄踞,贯通天地。坚毅阳刚,日月绵长。登高仰俯,追远慎终。文风长盛,俊彦风流。村中土楼,客家奇屋。始建于明,历五百年。其间方楼,楼高三层。墙厚三尺,房间六十。楼内置井,楼顶“瞭望”。聚族而居,形同“古堡”。防匪防盗,防风防火。彰显智慧,建筑瑰宝。山以石为脊梁,巍峨而阳刚;林以寨为灵魂,秀丽而苍茫。四县交会,六乡为邻。千山拥翠,三水合一。五百年村寨,修仁积德,崇祖睦邻;二千余村民,耕读传家,继往开来。灵山秀水,物产富饶。蕉岭首富,远近闻名。天厚一方兮,气象万千。山峦逶迤兮,峰岭回旋。得山得水,山水亲和。德运绵长,雄声远播。鸡公石,传颂钱粮大监时来运转、苦尽甘来远古故事;马东崎,话说天堂神马向往自由、恋驻人间一段传奇。人间仙境,出俗超尘。山川灵秀,物产珍奇。雉鸡鹧鸪喜鹊白鹤飞翔于蓝天,野猪黄猄山羊云豹奔逐于绿林;水鳖河鳗红鲤白鲶戏浪于溪流;香菇木耳红菇灵芝遍布于山岭。终年常绿,上苍恩赐。四季果香,人勤春长。地无肥瘦,劳则有收。山有珍宝,勤则可获。山歌传情,白云寄意。稚童戏水,老翁斗棋。珍禽和鸣,天籁神曲。瑞兽嬉戏,伊甸画图。灵山秀水,方外之境。悠然清静,胜似桃园。民风循古兮,忠厚淳朴。温恭谦让兮,慈悲善良。毓德垂后,励志扬名。怜贫惜弱,济困扶危。尊师重教,崇文习艺,书声共松涛共鸣;志向远大,奋发图强,希望与彩霞同飞。牌坊一座,昭显贤德母仪、贞节孝悌;楣杆十六,旌表科举功名、丰功伟绩。石锏国乐社,继承中原古韵,享誉粤东北;长凤汉剧团,繁荣城乡文化,风靡三十年。敬老尊长,孝悌绵久。奖教奖学,文风盛长。秉中原遗风,民以耕读持家,忠孝修身,光宗耀祖;树客家新气,人崇刻苦耐劳,开拓创业,遗业涵濡。地灵人杰兮,英才辈出。仁人志士兮,忧国忧民。郭鼎英从戎新四军,投身民族战争;郭孟兰报读黄埔校,捐躯杀倭战场。郭建康、郭玉如,投身共产事业,舍身成仁,烈士英魂千古扬。村农会、村民兵,寻求翻身解放,志士仁人后人景仰。游击根据地,送粮送盐送子弟;革命老苏区,遗芳遗烈遗英名。喜看改革开放,雄鹰展翅高翔。矫男健勇展身手,家国中兴图富强。俊彦有为,考取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深山飞出金凤凰;群贤辈出,荣获医学博士、教坛先锋,山村代有好儿郎。今日石寨兮,政通人和。绿色崛起兮,环境友好。靠山吃山,造林种果耕读渔樵是祖传玉律;爱山护山,综合开发产供销服为当代金科。兴办三八林场,妇女民兵排,声名在外;兴建小水电站,村委办实业,得益其中。架桥修路,建设农民新村;尊老助学,造福千秋万代。厂场耸立于山间田野,商贾云集于深山老林。别墅与土楼共排列,相得益彰;旅游与耕种同开发,优势互补。城市与农村牵手,工业农业牧业业业兴旺;激情与理想同飞,金山银山宝山山山辉煌。物流通畅,城乡无界限;网络互联,信息全球通。改革开放,天马奋蹄。绿色崛起,神鹞展翅。碧水青山凝瑞气,人和政善自腾飞。
从蕉岭县城出发,沿S省道南行34公里,见石寨村门楼即至。免门票。
何日胜,网名胜子,广东兴宁人,嘉应学院教授,出版财会教材7部、游记专著4部。博客“胜游梅州”
来源:胜游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