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又到重阳。
天阔云高,一抹浅浅的惆怅。
——国馆君按
万花丛中,陶渊明独爱菊。而说到赏菊,就不得不说重阳。
陶渊明曾在诗序中写到:“余闲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对菊花与重阳佳节的喜爱,溢于言表。
北宋时期全真教的祖师爷王重阳十分仰慕陶渊明,特意给自己改名为“知明”,号“重阳子”。
重阳佳节,赏菊、饮酒、作诗,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也有人在这一天登高望远,秋高气爽,愁绪万千。游子思乡之心,于此时尤甚。
重阳自古是佳节
在《易经》中,阴爻题为“六”,阳爻题为“九”,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亦叫重九)。
重阳节具体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
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人们已经在这一天举行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
九月深秋,五谷丰登,人们祭奉天神、先祖,感谢恩德,祈求来年再丰收。
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期,刘邦宠爱戚夫人,吕后十分嫉恨。
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将戚夫人折磨致死。
戚夫人有个侍女叫贾佩兰,逃离宫廷,嫁给老百姓为妻,据她说在宫里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酒,即菊花酒。
蓬饵的“饵”,就是糕的意思。扬雄《方言》称“饵谓之餻”,“餻”乃“糕”的本字,所以蓬饵应该是最早的重阳糕。
南朝吴均所写的《续齐谐记》,则对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做了更为详尽的记载。
相传东汉时的豫州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他跟着著名的方士费长房游学多年。某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祸,赶紧组织家人离开,让他们在手臂上佩戴茱萸,然后登高饮菊花酒,这样才能消灾。”
桓景听了费长房的话,全家出门登山,夕阳西下时,他们回来,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部暴死,费长房说:“没事了,它们代替你们死掉了。”
于是,人们都在九九重阳这天,登高、饮酒、佩戴茱萸,以祈消灾。
到了唐朝,重阳被定为正式的节日,全民同庆,一直延传至今。
时光易逝人易老
重阳还有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们选择这一天举行宴会,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延年益寿。
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节给钟繇送了一束表达情谊的菊花,他在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九”谐音“久”,加之菊花蕴含天地精华。故而人们在这天饮菊花酒,延年益寿。《太清诸草木方》也记载说:“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
年,中国把重阳节这天定为“敬老日”、“敬老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是佳节,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登高远望,自然愁绪万千。
因此,重阳节成了古代诸多文人墨客吟诵对象,以此抒怀。
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时,王维才十七岁,独自于洛阳与长安之间漂泊。
翻开中国古典诗词,也从来不乏歌咏重阳佳节的名篇。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重阳
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水龙吟
辛弃疾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
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渔家傲
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惟有东篱黄菊盛。遗金粉。人家帘幕重阳近。
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新雁一声风又劲。云欲凝。雁来应有吾乡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编撰出品,转载请注明
三招,让你的情商爆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不要错过那些不曾期遇的美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