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寿民(-),笔名还珠楼主,代表作品《蜀山剑侠传》,毕生著有武侠小说36部,金庸曾说:“飞雪连天射白鹿,不及还珠一卷书!”他与巴寡妇清、谯定并称为“长寿三贤”,成为长寿文化史上的三座高峰。在解放前的重庆籍作家中,李寿民是唯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年,李寿民被评为重庆历史名人。
6月27日,新版电视剧《新蜀山剑侠传》在北京举行项目启动仪式,该剧改编自还珠楼主李寿民的仙侠小说《蜀山剑侠传》。还珠楼主曾被金庸、古龙盛赞,更被各界誉为武侠小说宗师、鼻祖,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主要活动于京津沪的武侠小说大师,其实出生于重庆长寿区,他在长寿度过了年少时光。据他的儿子李观洪说,还珠楼主临终前最挂念的就是长寿故土。
长寿出生度过年少时光
昨日,记者联系上了李寿民的儿子——74岁的李观洪。身在北京的他,通过电话向记者详细讲述了李寿民与故乡长寿的渊源。
年2月28日,李寿民出生于长寿区凤岭街的李家祠堂。时值虎年,李寿民出生时又重达九斤,这让一家人喜出望外,李父抱起刚刚出世的“虎崽”,左右端详着,对妻子大笑到:“好嘛,好!你给我生下一个超群出众的娃儿。”并断言:“这龟儿子将来必定才智横溢,大有作为。”
李观洪说,祖母对李寿民很严厉,有错必罚,祖父则严抓李寿民的学问。李寿民3岁开始读书写字,5岁便会吟诗作文,7岁时写丈许大对已能挥洒自如。9岁那年,他作《“一”字论》,洋洋五千言,备述“一”的用途、用法,一时在乡里传为美谈。当时的长寿县衙还特制一块“神童”匾,敲锣打鼓地送到李家祠堂。
“父亲说起年少的那段时光,说起家门口的小巷,说起街尾的码头,总是眉飞色舞。”李观洪说道。
改名李寿民寄托思乡情
昨日,长寿区文管所的张银轩所长告诉记者,当年的李家祠堂就是现在的长寿实验一小,目前,长寿区里正在规划筹建还珠楼主纪念园。张所长还透露,文管所的资料详细记录了还珠楼主的过往,李寿民原名李善基,青年时期更名为李寿民。
武侠小说中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还珠楼主改名的原因是什么呢?李观洪告诉记者,自己的祖父在李寿民12岁那年去世,祖母就带着李寿民和他的两个弟弟,到苏州投奔亲戚,“虽然离开了故乡,但父亲一直眷念着故土。”李观洪说,年,成年后的父亲自己改名为李寿民,取的是“长寿县中一小民”之意。
李观洪的记忆中,李寿民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在家里,父亲却几乎都说长寿话,还烧得一手好川菜,“我父亲做的回锅肉,那叫一绝,他告诉我们,这样的美味就是来自家乡的味道。”
弥留之际最遗憾没回长寿
65岁的长寿人韩余生,从小生活在位于长寿城区林庄口的韩家院子,与还珠楼主故居相距不足百米。韩余生说,上世纪60年代,他就知道有位邻居叫还珠楼主,是公认的现代武侠小说宗师,“我的父辈是他的粉丝,只是没见过他本人,想象中应该是仙风道骨的样子。”
还珠楼主和夫人
李观洪告诉记者,父亲李寿民在家庭生活中,与母亲孙经询恩爱有加,一直称母亲为“二小姐”,而与众儿女的相处中,李寿民则像一位大哥,特别喜欢带着一群儿女寻觅美食,空余时会蹲马步练气功,“真是像大侠一样在生活。”
在李观洪的记忆中,父亲一生辗转,一直没机会回长寿。年,李寿民因脑溢血造成左偏瘫,卧床病榻时,李寿民常跟母亲念叨:“二小姐,我好想回长寿去看看,那是我的根呀。”二人还曾约定,待李寿民康复了就一同回乡。
年2月,李寿民在病榻上完成了历史小说《杜甫》的初稿,他忽地对妻子说:“二小姐,我也要走了。你多保重!”第三天,即2月21日,李寿民离开了人世。
“不久前,我专程去了父亲心心念念的故乡长寿。”李观洪说,父亲曾提出,希望落叶归根,“我们几个儿女也在研究将父母骨灰送回家乡存放的事宜。”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为还珠楼主题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