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千年米粄文化诉说万年稻米故

粤东地区看我的

年11月19日,袁隆平院士(左一)与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右二)等在梅州兴宁市“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技术绿色高效模式攻关”试验田交流(何森垚摄)

梅州农业部门近年引进推广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机械一批,开展专业化服务。图为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作业。

稻米,位居“五谷”之长,是中国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中的必需要素。年前,水稻成功驯化于中国,年前,开始在中国南方栽培,年前,北方吃面南方吃米格局形成,年前,水稻在广东梅州规模栽培,年前,“米粄”文化在广东梅州孕育成熟,数百年间,客都“米粄”文化延播四海,年前,“客都稻米”品牌雏形流芳于华侨乡亲。客都“米粄”传承千年,不仅成为梅州本地人喜事节庆、招待亲友的必需食材,而且成为海内外乡贤寄托乡情的重要媒介。

梅州,古称“嘉应州”,名字来源“嘉禾”,是唯一一个因稻米命名的地级市。稻米是广东梅州人的主粮,梅州各级党委、政府及农业等部门,始终坚持抓好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以科技为支撑,稳定面积、提高产量,优化结构、提升米质,打造“客都稻米”品牌,年“客都稻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梅州市拥有兴宁市、梅县区和五华县3个广东省产粮大县,五华县被列入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15万亩,产量.68万吨,面积、产量均排在广东省前三位,成为广东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岭南优质稻米传统区、广东产粮大市。

梅州古称“嘉应州”

得名于清代“嘉禾”

梅州耕种水稻历史悠久。唐代,就有“筑埂灌水,放养草鱼”的熟地种稻技术。明代,梅州已有“粘、粳、糯”的分类栽培技术。在年-年期间的梅州称“嘉应州”,得名就源于“嘉禾”。“嘉禾”泛指生长茁壮的禾稻。在古代,则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据《雍正朱批谕旨》显示,雍正八年冬十月潮州知府申报:“潮州府程乡县(今梅县区)产嘉禾,一茎四五穗盈亩”。雍正大喜,“雍正十一年三月十四日题,本月十六日(军机处)奉旨依议,钦定州名为‘嘉应’”。

古时梅州客家人长期耕种水稻,形成了梅州客家特别的稻耕文化,广泛流传下来很多客家山歌、儿歌、谚语描述或总结稻米生产技术和经验。如农谚:“懵懵懂懂,惊蛰浸稻种”、“谷雨莳田立夏止”、“清明前打扮田,谷雨前后好莳田”、“肥田不如先肥秧,十分谷子九分秧”等,这些农谚延用至今。

梅州,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发展粮食良好的先决条件,是广东重要的“粮仓”。梅州人祖祖辈辈、一日三餐享用着自产的稻米以及“米粄”,安康长寿,长寿老人多,8个县(市、区)中有4个是“中国长寿之乡”,其中蕉岭县更是世界第7个、中国第4个“世界长寿乡”。长寿的因素很多,有关专家认为梅州富硒土壤孕育的富硒稻米等食品是梅州人长寿的因素之一。梅州境内有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区域,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2.3%,土壤硒平均含量达0.7mg/公斤,比国家富硒标准高出75%,富硒长寿资源全国少有,是广东省乃至我国生产富硒长寿高端食品的至佳基地。

千年“米粄”文化延播四海

在古代中国,无论黄河流域的“粟米”还是长江流域的“大米”,都属谷类,适合“囫囵”蒸煮。周秦以后,中国北方引进小麦、大麦,开始“磨粉”蒸煮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把北方小麦“磨粉”蒸煮文化应用到稻米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客家“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并延播四海。

“粄”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梅州客家人对“米粄”的热爱,其根源在于对北方面食文化的复制、回忆。“粄”是客家方言中的特色词,在《大宋重修广韵》的米部中记录为“粄,米饼”。由此可见,这是客家人用米仿造面食制作出了“粄”这种食物。

目前,梅州保留着以稻米为主料的甜粄、发粄、味酵粄、老鼠粄、煎粄、忆子粄等“米粄”数十种之多,而以稻米为主料的饭、粥、粽、粉、粄、糕、酒、醋等大米饮食近种。用“米粄”招待、馈赠亲友已成为梅州客家人的“家常便菜”,不同的“米粄”寄托着不同的祝愿与寓意。比如“发粄”,由米粉浆发酵蒸熟而成,表面隆起出现裂缝像一座小山峰,客家人称之为“笑”,可用于祭祀及馈赠亲人,红色的发粄被看作喜庆的象征;“甜粄”,客家人过年,无论贫富,必蒸甜粄,大年初一早上,客家人用甜粄拜祭过祖先后,在新年的第一餐吃甜粄,寓示新的一年生活甜美,一甜到底;“味酵粄”,是用米浆做成的点心,早晚两季“挂镰”后,几乎每家都要做此米粄尝新,以庆祝丰收,“煎粄”外滚芝麻炸熟,外酥香里甜韧,是团圆的寓意所在,也是客家人春节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重要食材;“艾粄”,客家地区流传着一句民俗:“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因此艾粄又叫清明粄,散发着浓浓艾叶香,具有祛湿、暖胃等功效,体现了客家独特的清明文化。

梅州“米粄”都有着很长历史,“平远黄粄”、“老鼠粄”、“酿粄”制作技术还被列为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米粄”也成为旅外乡贤、华侨对家乡味道最好的记忆与回味,许多老一代华侨每逢喜事、节庆都还亲自制作“米粄”,可以说“米粄”文化已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都稻米从吃饱型向优质高端富硒功能型跨越

一直以来,梅州坚持科技创新,确保粮食安全,特别是近几年梅州农业部门在良地、良种、良法、良品、组织、加工、品牌、市场、融资、保险农业全链条10个环节,进行了大量创新探索和改革实践,以适应新时期农村人口转移、劳力老化、消费者对优质稻米需求等新形势,解决分散细碎经营、商品率低、效益不高等问题。

梅州非常注重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引进、试验与推广,形成了“外援专家+内源专家+乡土专家”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机制,构建了良地、良种、良法、良品“四良体系”,对保障粮食供给无论在吃饱时代还是在品质消费时代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年,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丁颖,在梅县进行农家品种比较试验,选育稻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以水稻为主的粮食总产从年71.59万吨增加到年.14万吨。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引进推广优质稻、超级稻,实现了量质齐升,优质稻年播种面积达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0%。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选育的华南双季超级稻攻关项目在梅州兴宁市获得成功,年亩产达.78kg(干谷),创造了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梅州市育种专家钟章美先生利用青皮竹与水稻杂交育成的“中华竹稻”,填补了竹与稻杂交育种的空白,成为世界首创。在技术上,推广了抛秧、测土配方、强源活库优米、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一大批技术,目前全市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

为提高稻米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梅州农业部门于年12月成立了梅州市稻米行业至大的产业化联合体——客都稻米协会。协会发挥抱团集聚优势,在行业自律、对外交流、技术推广、品牌打造、市场共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从事水稻制种与经销、稻米加工与流通、种植管理及科研推广等会员单位50多家。

“抓住协会这一产业组织的‘牛鼻子’,大力推进品牌化经营、信息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再结合土地确权流转、创新农业融资等,催生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稻米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介绍。目前该市以协会为引领,“农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普通农户”六位一体的“金字塔”新型经营体系初步构建。

打造特色品牌是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梅州依托良好生态、富硒土壤等资源,抓住供给侧改革的良好契机,竭力打造“富硒长寿客都稻米”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许多经营主体纷纷瞄准‘硒’这一‘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开发富硒稻米,今年在全市采集个稻米样品,由暨南大学进行硒含量检测,有个样品达到国家稻米富硒标准(0.04-0.30mg/kg),占91.3%。”梅州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涌现了“夫妻树”、“科诚”、“竹稻”、“御金丰”等一批富硒稻米品牌(开发主体),共建立富硒稻米生产基地49个。客都稻米不仅以其外观品质美观靓丽,晶莹洁白,煮饭香、软、有韧性、爽滑可口,赢得市场,更以“富硒”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稻丰客家丝苗米”、“金穗香米”先后入选“广东名米”。目前全市稻米类广东省名牌产品12个,获得SC认证的大米生产企业24家,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共16家。

如今,“客都稻米”以其独特的品质以及千年“米粄”文化,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表示,要以“客都稻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新的契机,做到评建结合、管用结合,传承发扬悠久的“米粄”文化,进一步挖掘“客都稻米”内涵,加快推进稻米产业“接二连三”,形成以文化为引领、以品质为根本、以品牌为核心,地域特色凸现、全产业链相互融合的发展新局,打造名副其实的地理标志产品。

链接一:

客都稻米发展历史大事件

1.上世纪50年代初,梅州大面积推广种植矮秆品种,亩产从年的公斤增加到年的公斤,翻了一番。

2.上世纪60年代初,改单季稻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播种面积和总产。

3.上世纪80年代初起,大面积推广三系杂交水稻,水稻单产、总产实现质的飞跃,年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二等奖。

4.年后,推广塑盘育秧抛秧生产技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

5.年,广东省决定建设40个产粮大县,梅县、兴宁市、五华县列入产粮大县名单。

6.近年来,梅州市、兴宁市、梅县、五华县、平远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7.梅州培育发展稻米品牌,近年有12个大米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

8.年,由袁隆平院士选育的超级稻新组合在梅州兴宁市试验种植获得成功,年亩产达.78公斤,打破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9.年12月,“客都稻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链接二:

梅州市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稻米类)认证名单

资讯

梅州市“粄”食主要产品

1、发粄。发粄表面隆起的小山峰,客家人称之为“笑”,发粄要“越笑越好”,这是看作是喜庆的象征。

2、甜粄。甜粄是客家人春节的主角,在以往有不蒸甜粄不过年,没有甜粄不成礼的说法。

3、味酵粄。以往“早谷”登场后,家家磨味酵粄以庆祝丰收,这种韧而顶牙风味独特糕点,是客家重要的传统美食之一。

4、老鼠粄。老鼠粄的主要原料用粘米,形似老鼠的尾巴,与老鼠无关,相传在客家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5、煎粄。由糯米加入白糖或红糖制成,外滚芝麻炸熟,外酥香,里甜韧,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粄食,是团圆的寓意所在。

6、黄粄。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禾米”,“禾米”对环境要求苛刻,高山冷田,清泉灌溉,具有补脾、健胃,清肺等功效,被誉为“粮中珍品”。

7、艾叶粄。艾粄是清明客家传统糕点,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

8、忆子粄。客家传统的特色风味小吃之一,已有多年的历史,它原产于大埔县百侯镇一带。

9、捆粄。据说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迁后,因当地无面粉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创造。

10、菜丝粄。菜丝粄充满菜丝、米,追求自然,美味可口、携带方便、送礼佳品。

11、糍粑。客家糍粑粄以糯米为原料,蘸上花生碎、芝麻,吃起来软糯鲜滑,香甜可口。

12、芋丝粄。是以大米和芋子为主材,每当芋头丰收的时候,客家人把芋头切丝加入米浆搅拌蒸熟而成。

(策划:罗兴华徐秋明温景添文/图温景添罗兴华徐秋明侯郁辉肖铭浩李新陈裕锋)

长按识别







































白癜风是什么症状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zy/1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