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寿州艺坛
饮誉世界的豆腐文化
被人们誉为“营养珍品”的豆腐就诞生在寿县八公山境内。据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相传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都寿春,他喜爱神仙黄白之术,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被、晋昌八公在北山论道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结果不经意间发明了豆腐。
唐朝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将豆腐之法传到日本,被称为“唐传豆腐淮南堂制”,以示正宗。
诗词歌赋还有大量歌咏豆腐的篇章,或以物抒情,或借物咏史,不一而足,值得细细品味。而民间关于豆腐的歇后语、俚语也是豆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比喻做人清白。豆腐掉进青灰里——打不得,拍不得,道出了对某些人和事的无奈。看别人吃豆腐,自己牙快,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鸡刨豆腐,喻办事马虎。刀子嘴,豆腐心,喻心地善良,心直口快。白菜豆腐保平安,是一种随遇而安,恬淡闲适生活的写照……
如今,豆腐文化已成为寿县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
对豆腐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对豆腐菜品的研发与制作,已演变成为中国豆腐文化节和相关的节庆活动,赢得五湖四海的宾客来参观欣赏。2005年,是“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年。安徽省从各地上报的47个项目中,选出32个项目参加全国申报,其中寿县申报的八公山豆腐、正阳关“三阁”(见民俗文化)均在选报项目之列。博采众长的美食文化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寿县由于地处江淮之间,物产富饶,盛产稻米、小麦,畜禽、水产品和蔬菜均为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为寿县饮食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寿县饮食属于徽派菜系,色重、味浓、口感偏咸,注重菜肴的色泽和搭配,讲究刀功和火候。城镇和乡间进入农历九、十月份有腌制咸鸡腊鹅等肉食品的习俗,腌制食品可煮可蒸。
豆腐菜肴是当地居民饮食重要组成部分。淮王鱼、瓦埠湖银鱼等当地特产,风味独特,成为海内外消费者的必选佳肴。
寿地民风纯朴,素为礼仪之乡,在饮食上很有讲究。以双数居多,喜庆时上圆子,谓之团团圆圆。春节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日,民间有许多关于吉祥菜的说法:油酥好的鱼嘴中塞进洗净的大葱,谓之充足有余、年年有余;冻豆腐泡,谓之斗福。
寿县城区回族同胞多达上万人,体现回族风味的美食也十分红火。早点有牛肉汤、油馍、辣糊汤、油茶等。回民经营的餐馆和熟食摊点中,以牛、羊、鸡、鱼为主打菜,辅以当地产的东园、南园大白菜,风味独特;咸水鹅、卤牛肉、卤羊头肉、羊蹄等熟食也堪称一绝。
目前,在寿县城区餐饮类门市、摊点近200家,其中有较大规模、上档次的餐饮企业近十家。主要以徽菜为主,兼顾湘菜、川菜等其他风味,并且注重了对豆腐菜品的研制。
在婚宴结束时,东家会为客人奉上一种美食,谓之“大救驾”。说起“大救驾”,还有一个传说:历时三年的后周围困南唐的寿春之战结束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得胜率部进城时,由于长期苦战,劳累过度,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城内厨师用面粉、白糖、猪油等原料做成糕点献给赵匡胤,赵食之连声称好。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代的开国皇帝后,谈及寿春城内的糕点“救了朕的驾”,“大救驾”便由此而得名。
当地还有一种美食是面筋。据载:宋相吕夷简居寿州时,“以麦粉和水洗之,凝结成团,创制面筋,品质精脆,撕缕不断,荤煮素炒,脆利可口。”在《事物记·绀珠篇》中有吕夷简创制面筋的解说。
寿县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经营者中著名的老字号有聚红盛、小而真、大美兴等。
徜徉寿春街巷,聆听寿州历史上的传说故事,品尝地方美食,实乃快事。如今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外地人士休闲、自驾游纷至沓来,一饱口福,方知“走千走万,食在寿县”并非妄语。
寿州艺谭
寿州古城摄影群的推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