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蕊实习记者/王昭玮熊韧凯麦芷棋
编辑/杨宝璐
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民众自发送袁隆平最后一程最后一站袁隆平的最后一站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医院逝世,应家属要求,灵车驶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他与毕生钟爱的“杂交稻”道别。当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发出后,医院的门口便摆满鲜花,医院驶出,群众夹道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为这位出现在童年课本上的科学家送别。虽然知道袁隆平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但消息来得突然,很多人还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玉林就是其中之一。接通电话之后,彭玉林只说了一句话就哽咽了。“多方面的原因吧,一是年纪大了,二也是癌症晚期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中南大学研究生导师赵炳然告诉深一度记者。这两年,袁隆平的身体一直不是太好,总是处于边工作、边治疗的状态,但他没有过一次长时间的住院,“医院。”赵炳然说,从年下半年开始,袁隆平的身体就持续在走下坡路,“长沙、北京、三亚都治疗过。这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即使如此,袁隆平依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赵炳然告诉记者,年下半年,袁隆平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依然前往海南三亚进行超高产攻关。年1月,还组织召开了杂交稻高产的攻关工作会议,会上,袁隆平布置了年全国各地的攻关计划。“病重的时候,还组织我们进行超高产攻关,要实现每公顷10.8吨的目标,向建党周年献礼。”赵炳然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强烈不适。“因为是癌症晚期,做了几次化疗以后,体力不支,去洗手间时不小心摔倒了。”赵炳然表示,3月10日之前,他们聊工作都正常,10日之后,就很少聊工作了。”据其回忆,就在四个月之前,袁隆平院士还不相信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很倔强。”4月7日,袁隆平转到医院救治,医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袁隆平的状况一度平稳,但在今天下午1点07分,袁隆平院士还是离去了。袁隆平在田间选种一心学农,终成“杂交水稻之父”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出生,由妇科专家林巧稚亲自接生,之后的童年和青春岁月,他都跟随父母辗转于全国各地。年,袁隆平考入相辉学院农学系,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之一。 袁隆平之所以选择学农,缘于从小产生的志趣。在自述中他提到,幼时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老师带他们参观园艺场,花花果果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另外,电影《摩登时代》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水果,伸手摘来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让袁隆平对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从那时起,他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学农。考大学时,父亲觉得学理工、学医前途更好,母亲也不赞成他学农,认为学农辛苦,但袁隆平先斩后奏,已经填报过了志愿,父母只得由他来到相辉学院的农艺系。年,农学院的学生到农村去参加土改,那时候他才真正知道,真实的农村并不是田园牧歌,而是“又苦又累又脏又穷的”。看到农民辛苦,他暗下决心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当时,中国的遗传学教育主要是苏联米丘林、李森科的一套,但袁隆平的老师崇尚孟德尔遗传学,这给了他极大启发,因此他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观点,并将他们的观点与苏联科学家的学术观点进行过比较,后来干脆自学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从年起,袁隆平就埋首于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的路子,决心用这套理论来指导育种,首先考虑的是研究小麦和红薯。他在自述中回忆,当时有一个全国小麦会议,令他惊讶的是,西藏的小麦亩产上了0斤,湖南的小麦产量却是全国的倒数第一(平均不到斤)。原因是气候不适合,易得赤霉病,“我由此意识到在湖南搞小麦没前途。后来,又搞了一段红薯的研究。但是,搞红薯没有多大意思,红薯不是主要作物,不受重视,没有课题,没有经费,做不下去。”从年起,他把研究目标转向研究水稻。彼时,西方发达国家的遗传学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也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年,美国科学家通过10年的杂交玉米试验,成功地提高了玉米产量,后来在墨西哥又培育出了增产显著的小麦品种。世界上五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中,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滞不前。他一直记得农民的诉求:“袁老师,你是做科研的,能不能培育一个亩产斤、0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机会总在实践中不约而至。每年在水稻抽穗到成熟之间,袁隆平都会到田里选种。年7月的一天,他在农校的试验田中的一丘早稻田块里,发现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鹤立鸡群’,长得特别好,穗子大,籽粒饱满,10多个有8寸长的稻穗,我挑了一穗,数一数籽粒,竟有粒!”袁隆平在自述中回忆道。他推算了一下,用这株“天选之子”做种子,水稻产量就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的产量,一般只不过五六百斤。摸索了多年,杂交稻事业就这样向他展露出微光。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盐碱地上种高产水稻袁隆平曾有三个与水稻相关的梦想:第一是水稻亩产超过0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第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第三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如今这三个梦想均已实现。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在突破了杂交稻的技术难关之后,袁隆平又把目光锁定在第三个梦想上:在盐碱地上种高产水稻。年,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专家团队对3块各1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9公斤,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海水稻技术的研发能突破耕地的限制。郑风田接受深一度采访时解释,粮食安全有双重目标,一个是数量安全,一个是质量安全。在数量安全方面,在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的增产主要来自于单产的提升。从原来的杂交稻,再到近些年的超巨稻,都是通过单产的大幅度提升来提高总粮食产量。而在质量安全方面,袁隆平也曾说到,超巨稻不仅追求产量,也在追求品质。“目前粮食主要种在耕地上,但我国的盐碱地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让原本无法为人类提供太多价值的地方也能够种出高产的水稻,正是海水稻研发带来的突破。”郑风田说。郑风田记得,上一次见到袁隆平,还是在前两年的一个公益活动上。那时,老先生的精神还很好。“今天知道这个消息很突然,也很沉重,我们大家都认为他应该活到百岁以上。”郑风田说。“大事面前放松,小事面前谨慎”在郑风田的印象中,袁隆平性格开朗,也喜欢音乐,是个有“十八般武艺”的人。而在他的学生心目中,他很“潮”,是研究院第一个骑摩托、买小轿车的人,有威望,有生活情趣,还有一颗热忱的心。年7月,袁隆平毕业后被分到湖南省农林厅(现为湖南省农业厅),随后再下派到湖南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校任教。他在自述中称,当时湖南省有四个中等农业学校,东南西北各有一个,他在西部的那一个。同学跟他说,要做好思想准备,在那个偏僻的地方,一盏孤灯照终身。袁隆平说。“我有办法,我会拉小提琴,我到了那里,寂寞的时候就拉小提琴。”他说到做到,出发之前,用刚领的第一个月工资买了把小提琴。后来,学校遗传学教研室认为他学的是遗传育种专业,应该学以致用,就把他调到专业课程教研室。为了把课上好,他经常带领学生去农田,或是爬上雪峰山采集实物和标本。那时候上遗传学课时,学校还没有正式由教育部门编写的教科书,袁隆平就带领学生自制图解、画表格。在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带头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启云的心里,袁隆平平易近人且非常有激情。“谁找他聊天,都不拒绝,用他渊博的知识,给你人生指导,让你醍醐灌顶。”邓启云说,袁隆平很喜欢有创意和有活跃思想的年轻人。作为袁隆平的学生,邓启云和袁隆平之间有太多的交集。至今,邓启云依然记得袁隆平在拿到英国朗克基金奖时,赤脚上讲台的那一幕。“年,我在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当时老爷子还不是院士,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作为同校的青年教师,我经常和他一起开教职工会议。”那一年,袁隆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年度科学奖,奖金1.5万美元。他将奖金全部捐出,成立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会,年又更名为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每两年颁发一次“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邓启云回忆,彼时,袁隆平从农业部回来后,学校专门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让袁隆平上台讲讲他拿到的第一个国际大奖。当时,袁隆平刚从田里回来,没顾上换衣服,也没有顾上穿皮鞋,打着一双赤脚就上了讲台,“老爷子白天要下田,打赤脚方便。”多年之后,当他成为袁隆平团队中的一员时,他越发感觉到,“老爷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工作上很严谨,但生活上很随和。”在和袁隆平工作的这些年中,邓启云感触最深的就是,袁隆平在大事面前非常镇静,但对待小事和日常工作又很认真严肃,他说袁隆平经常讲的英语就是“takeseriousthingslightly、takeroutinethingsseriously”,“老爷子经常讲,大事面前要放松,小事面前要谨慎。”邓启云直言,只要在袁隆平身边,就能被“感染”。邓启云还记得有一年冬天,他陪着袁隆平外出,当时他们经过湖南雪峰山,要从山上开车到山下。没想到的是,山顶道路结冰,所开的吉普车打滑,一下子滑到了悬崖边,“我当时吓得要命,但老爷子却非常镇静。”这让司机的情绪也稳定了下来,成功将车停在了山边儿上,“当时老爷子要是也急了,肯定就会影响司机,那可能就会翻车。”车停稳后,司机让袁隆平和邓启云下车,走下去,他自己用麻绳包住了轮胎,然后小心地将车开下了山。除了鼓励农业科技的发展,袁隆平也一直运用自己的力量,反哺助他成长的教育事业。年,他随父母从重庆迁回汉口,转入汉口博学中学(现武汉四中)就读,“她给予我培养和教育,对我的成长起了决定性作用”。在那里他与林华宝同桌,后者后来成为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张课桌走出两名院士”一度在江城传为佳话。从年起,袁隆平就陆续为武汉四中捐款,成立“袁隆平奖学金”。年,武汉四中周年校庆,袁隆平回到母校并捐赠20万元。那时他刚做完脂肪瘤手术,腿上仍感伤痛,但他说“母校年校庆我回来过,年校庆当然也要回来。”年大学母校西南大学校庆,袁隆平也来到西南大学,捐赠20万成立袁隆平基金。在基金首发仪式上,袁隆平微笑着说“这些钱,用来捐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希望他们扎根田野和基层,为国家农业发展献出青春。”年疫情中,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曾捐助吨大米驰援武汉,袁隆平本人也向湖北抗疫一线捐出10万元。对着镜头,他说这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尽我一点绵薄之力”。最近一次袁隆平走进公众视野,则是年9月29日获得共和国勋章。彼时他已年近九十,上台阶是由护卫抬着轮椅上去的。也是在那一年,袁隆平在《面对面》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的,我亲眼见过。”“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会再次出现?”记者问。“不可能了。”(参考资料:《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我的求学和研究之路》袁隆平辛业云;《袁隆平:学农是我学生时代的梦》袁隆平黄崎)本文著作权归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命案22年未破,当年出警的实习警察竟成嫌疑人?杭州金钱豹外逃一个月,搜寻陷入胶着一条火化信息,牵出8起“盲井”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