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长寿嘛一起来探索缙云中医药历史渊源

缙云位于浙江省中南部,领属浙闽山地,介于括苍山仙霞岭之间。据《缙云县志》光绪三年序载:“缙云为括望县田德甲一州,盖山僻中一奥区也。”道光二十八年原序曰:“缙云唐以名郡,固浙东一大险隘也。”缙云之偏僻险峻,于是可见。社会经济之发展,医药卫生之源启,莫不与地理特点有关。

据近年方川金盘出土石刀石斧而观,缙云于新石器时代则有人类居繁。禹分九州,缙云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越国(据《尚书·禹贡》)。然缙云地处荒凉,交通险恶,文化卫生之发展及传入极为缓慢落后。历经秦汉、三国、魏晋、隋数代,地名及所属几经更迭。迨唐始名缙云郡,相沿不改。正犹《缙云县志》所记载:“缙云自商周而上,邈乎莫详,迨唐嗣圣时始置县,历代因之。”汉末至隋唐五代,上下纵横七百余年,缙云人民勤苦劳作,休养生息,自有治病防疾经验,得之于实践而散积于民间。所憾者,文化落后,史料茫然无载。“邑之有志,始于前明万历五年。”(据《缙云县志》光绪二年序),志中所载,亦只宋至清光绪二年之史料。

(一)、宋元时代

公元年自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后,社会较安定。据《缙云县志》卷十一,书目篇,载有宋朝缙云著家28人,各类书籍52种,文化之发展颇为可观。诸如:田君右所著有《周易管见》、《太极通书说》二卷、《性理七篇》、《律吕天文地理精考》等,足证宋时理学兴盛。《周易》之研讨,太极之通说,性理之著论,及天文地理之考究,于其时医学理论之揣摩颇有影响。

公元年,女真(金)帝王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并于年灭南宋。民族压迫残酷,封

建经济备受摧残。据《缙云县志》书目篇载,元代缙云著家仅8人,各类书籍15种。诸如范霖所著《指掌图》《三卦图》《龟监编》等,足见其时占龟问卜盛行。

宋元时,缙云医药仍处巫医相混阶段。有疾者,占卜问巫以求神拯。或有行医于世,亦披鬼神迷信之外衣,以神仙方术济世。诸如《缙云县志》所载:“宋·赵初阳,字必复,邑人。右掌有雷使二红字,学道术能役使鬼神,治疾立愈……曾买雨临安,墨法咒符,雨点皆黑”云云。(注:其人据《二浙名贤录》载:“生而神异,治疾无不愈。”为元朝缙云人,晚年迁居永康)。“宋·了翁,箬川人,姓王氏,生而异香馥郁……长为慈相寺僧,后仕临安陈寺。戒行高洁,人有疾者,以水喷地,泉则涌出,人饮即愈。”由是而观,其时缙邑尚无纯医药可言,巫医相混,医为巫用,为其一大特点。道士,寺僧有识于医,然皆以神称,故弄玄虚,令病者迷而信之。虽或有中病者,然而有碍医药科学之发展。

(二)、明清时代

公元年,农民起义,元朝覆灭,朱元璋登基,始立明朝。明政府实行政治经济改良措施;清代初亦着力恢复稳定封建经济。是以,明清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到最高阶段,文化医药得以较大发展。

据《缙云县志》书目篇,载有明代缙云著家人,各类书籍种。清截于光绪二年止,有缙云著家32人,各类书籍55种。堪称历史文化兴盛之时,医已脱胎于巫,自成一家;名贤辈出,精研岐黄,医从百家;著书立说蔚然成风,乃为其一大特点。

明代较为著名的医家有田锡孙父子,李曾及李应时,李月岩等。据《处州府志》及《缙云县志》载:“田伟,字伯逊,号菊窗。父锡孙以医鸣世,伟克绍其业,曾疗病无不效,其徒亦有高名。”可见其时医药技艺不惟父子相承,且课徒传授,足证医药自成源统。

李曾,字后溪,明嘉靖间在世。据《缙云县志》载:“性直谅,幼习儒业。因父患疾,遂读医书,精医术,活人无算。时郡伯熊、潘两太夫人遭疾,皆赖之以济。”可见,儒者自习

成名医,古来有之。

尤为可贵者,缙云明代医家李月岩、李应时精究《内经》,验诸临床,且撰集医著行刑于世,宋朝中都李志相继为之作序,影响颇大。

李应时作《李应时卫生全书》。据《缙云县志》李志序称:“凡脉理之纽络,药性之嫌疑,六气之顺逆,五色之奇正,细悉明备……若其熟乎此,可已病。”其熔形色证候,六气方药于一炉,良为医书之洋洋大观者。

李月岩所撰医书为《醒脾铁镜》及《醒脾铁镜余录》。据李志后序而观,其法宗东垣,力陈醒脾之法,大倡治疾首当顾护胃气。刊之于世,世人宗之,多有效验。其人精研文墨,并辑有《月岩偶然录》《李舟诸韵两重音释》及《癯癯老人传》诸文学书籍。

以上所载,仅为史料可考者。明代缙云医药之发展,由是可见一斑。迨及清代,《缙云县志》收载本县土产中药元胡、白术、茯苓等种,且详明其性状。本邑中医药日趋成熟,儒者习医,为其一大特点。医家精究经典,各有所宗,各有所长。名医家以陶瑞鳌、张琴群、虞桃、虞守一、陶锡淦为代表;另有骨伤科名家胡莲生活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居壶镇镇青川村,练就一身武功,得名师疗骨真传,正骨、接骨手法独特,疗伤秘方服之效验,邻近诸邑慕名前来求诊者络绎不绝,为现今盛名于世的缙云县田氏伤科之鼻祖,乃缙云县中医传承历史最久,发展规模空前的成功范例之一。

清代医善机构,以缙邑北门内之“卫生堂”较为著名。据《缙云县志》卷二载:“卫生堂在北门内,乾隆三十年知县令狐亦岱建。缙邑路当孔道,往来贫病者,里人惧累勿纳。令狐亦岱命痒生李淦等,捐常地构堂五间。处州镇于公文焕,游击植公璋,守备柴君建业,每岁生息,以为药饵之资”云云。由是而观,公元年缙邑即有“卫生堂”之设,疗济贫病,隔离疫者,此举不凡。

据《缙云县志》载:“陶瑞鳌,字道柱,号餐霞逸人。为康熙间痒生。以医为业,尤精女科。传授紫虚真人口诀,汇方一百四十有奇,活人无算。著有《紫虚真人口诀》二卷。”

“清·虞桃,字卓人。善岐黄,疗病却金,全活无算。”光绪二年后,县志失修,史载仅此三人。此三者均以临床效验著称,且陶瑞鳌著书问世,诚为难得。

据年采访补,缙云清代名医虞守一,原名钦,(-)享年84岁,曾举秀才。弱冠之年则矢志于医,上朔《灵》《素》,中效丹溪,下及天土、嘉言诸子。于内、外、儿、妇各科,无所不通。医名彰于丽水,青田、缙云诸邑。《虞氏宗谱》载曰:“至其运用之妙……以故近之本邑,远之环于缙诸邑,莫不争相迎迓焉。”生平著有《医案集》一部,手稿一箱,毁于抗战期间。

另有儿科名家陶锡淦,字质玉,官名秉章,号维山,生于年,卒于年,享年65岁,清·缙云人。《陶氏宗谱》云:“生而岐嶷,聪明非常,乡人咸以大器目之。及长,心存济世,精研岐黄之术,对于《灵》《素》诸书,无不浏览深究……凡有患求诊,均为医治,不斤斤报酬有无;望闻不荀,问切靡遗,平生救活婴儿无数。”

清代名医之医道医德,上述详尽赅备,令后世瞩目。

此外,并世名医尚有案首朱子纯擅以伤科,施四妹法宗东垣;秀才陈瑞生精于内、妇,曾治愈县长亲属之痼疾,而得赠横匾:“是乃仁术”,朱以同精修女科,屡愈不孕之证;贡元吴新春擅治妇儿,抄辑有《证治杂录》数卷;陈遇奇行医营药,店号“存诚堂”,屡起伤科沉疴,曾治愈县长及主事之疾而得赠匾式器械。

至此,缙云医家可谓别开生面,内、外、儿、妇、伤、炙诸科并济于世,且有药堂之设。然《缙云县志》卷十五载有;“清·道光十四年春大疫,死者万余人。”足见公元年左右,缙云医药虽有所进,然尚属落后,无力拯民于大疫。

  

(三)民国时期及解放后

年前,本县政府无医药卫生之行政机构,医院,患者全赖私人开业的中医药人员及走方朗中诊治。年6月在五云镇首创县立诊所一所,内有医务人员3人;年国民党省政府内迁到永康县方岩,省卫生处在本县风景区仙岩铺设立卫生所,医务人员4人;年春,本县成立县卫生院,下设壶镇及盘溪卫生分院二所。无专管卫生之行政机构,其仅隶属于民政科。医疗、预防、环境卫生等工作由卫生院及分院承担,而实际上又因人员稀少,设备简陋,无能为力;真正承担起救治民众责任的,还是广大民间中医药人员。根据民国三十四年档案资料统计:全县有病床13张,县卫生院1所,区乡分院各1所,合格西医师3人,中医师6人,助产士1人,药剂师2人;私人诊所3家,私立“医院”1所,药房3家,中药店11家。其时民间中医有张鼎铭、吴仕潮、吕文东、钭珊瑚等,驰誉缙云医坛,有王介平、昊业西、舒凤周、褚震烟、何寿坑、赵培樵、吕涌金、胡慎悦等名噪一方。中医传业以家传和私承为主;门诊以中药店坐堂行医为普遍。

年5月缙云县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县卫生院,并组织医务人员成立了四所联合诊所。年成立“缙云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年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具体领导全县卫生行政和业务工作,后于年改为县卫生局,成为全县最高的卫生行政领导机构。在党和政府重视和领导下,缙云的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目前县、乡(镇)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并设有疾控和妇幼保健专业机构,村卫生室遍布农村,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防保网,同时医院和众多的诊所作为有效医疗补充,医保网覆盖城乡居民,基药零利润服务百姓,公共卫生项目服务惠及民生。最为可喜的是,本县的传统中医药得到了发扬光大,成立了全县最大的中医药诊疗中心——医院,最近又开设了县、乡级多个中医药养生馆,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养生氛围。因属现代空前盛景,人所共知,此不详述。

 

缙云县的医史发展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巫医相混,医为巫用阶段,明清时期的中医自成体系,独立发展阶段,民国时期的行政压抑,相对落后阶段,以及新中国时期的大发展和空前繁荣阶段。

赞赏

长按







































关于白癜风治疗药
白颠疯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xw/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