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皮肤组织病理学体系化课程学习笔记

在5月7日上线的皮肤组织病理学体系化课程中,孙建方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汗腺肿瘤的临床与病理。

小衡分享来自医院的郑强老师的学习笔记,希望下次你也能和我们一起分享~

医院

病理科郑强

皮肤组织病理学体系化课程

第七讲

汗腺肿瘤的临床与病理

一、良性肿瘤

1.大汗腺汗囊瘤(ApocrineHydrocystoma)

临床表现

单发,隆起囊性结节;

半透明状,表面发亮;

皮损深可呈皮色及灰蓝色;

好发于中年人面部;

无症状。

组织学

真皮内;

囊壁二层细胞、内柱、外扁,可见断头分泌;

部分囊壁可乳头状突入囊内;

囊内为透明液体。

2.乳头状汗腺瘤(HydroadenomaPapilliferum)

临床表现

中老年女性;

好发大阴唇、会阴及肛周;

单发半球状肿物,稍隆起直径0.5~1.5cm;

坚实或柔软,表面光滑;

无症状。

组织学

真皮内,一般与表皮不连;

境界清、平整,有假包膜;

瘤体内有较多乳头状突起,常衬一层柱状细胞;

可有断头,有时外有一层立方肌上皮细胞;

基质中少量淋巴及浆细胞浸润。

3.乳头状汗管囊腺瘤(SyringcystadenomaPapilliferum)

临床表现

初生或生后不久发生,青春期增大;

呈乳头瘤或疣状,上有结痂,大小不等,色褐棕;

多见头面部;

可与皮脂腺痣及毛发上皮瘤并发。

组织学

肿物隆起,乳头状增生,表面可结痂;

表皮向下凹陷,形成数个囊性结构;

上部为鳞状上皮,下部腺上皮;

二层细胞,内柱、外扁,有断头;

二层细胞形成的腺上皮突入囊内;

基质中淋巴及浆细胞浸润,有水肿及血管扩张。

4.管状大汗腺腺瘤(TubularApocrineAdenoma)

临床表现

单发结节及肿物;

多见头皮;

直径一般小于2cm,表面光滑。

组织学

真皮或皮下,分叶状;

较多扩张导管,可与表皮及毛囊相连;

内柱、外扁细胞,可见断头;

部分管壁厚,乳头状突入管腔;

间质内有淋巴、浆细胞浸润;

下方可见大汗腺,表皮可疣状增生。

5.大汗腺型混合瘤(MixedTumorwithApocrinedifferentiation)

临床表现

中年男性多见,好发面颊部;

单发皮内结节,可隆起,直径0.5~3cm;

无症状。

组织学

真皮内,边界清,有假包膜;

肿瘤数叶,每叶由上皮细胞、巢及粘液基质组成;

瘤细胞多基底样,核圆、嗜碱,可有淡染细胞;

瘤体内有导管及分枝囊腔;

部分上皮细胞可见断头或浆细胞样细胞;

基质丰富,粘液性,嗜碱,类似软骨样;

可伴毛、皮脂腺分化改变。

6.圆柱瘤(Cylindroma)

临床表现

自幼或青状年发病,多见头皮;

皮损圆顶状隆起结节,表面光滑;

皮色或淡红色;

多发,大小不等,可布满全头,称「头巾瘤」;

单发者成年发病,皮损特征同多发者。

组织学

真皮内,半球状隆起;

瘤体由大小不等瘤细胞团组成,呈拼板状;

瘤团周有特征性,嗜酸性基底样物质包绕;

二类细胞,周边圆形、嗜碱性,中央淡染稍大细胞;

瘤体中有嗜酸性小体;

有导管分化改变。

7.小汗腺汗囊瘤(EccrineHydrocystoma)

临床表现

常见面部,单发;

直径1~3mm,囊性损害;

半透明,淡蓝色;

穿刺后有液体;

暴热后易发生,天冷减少;

无症状。

组织学

囊肿真皮内,一个或数个;

囊壁二层立方上皮细胞,有时单层扁平上皮;

囊腔内有乳状头突起,囊内无定形红染物质;

囊肿下方有小汗腺腺体及导管,可相连。

8.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Eccrinesyringofibroadenoma)

临床表现

年龄16~18岁,多在60岁以上;

表现多样,单发丘疹及结节,可多发线状分布;

分布广,面、躯干四肢均可受累;

分5型:孤立型、伴外胚叶发育不全的多发型、无伴发症的多发型、单侧线状及反应型。

组织学

从表皮多处伸出细长上皮条索,相互吻合;

细胞大小一致,可有导管分化;

周围有纤维血管基质,富含粘多糖;

有淋巴及浆细胞浸润。

9.小汗腺血管错构瘤(Eccrineangiomatoushamartoma)

临床表现

斑块、结节及丘疹,紫兰色,大小不一;

好发于下肢、躯干及颈部;

儿童期发病,50%以上先天性发生;

有疼痛及局部多汗、多毛。

组织学

病变累及真皮中下部;

由小汗腺腺体及良性血管组成;

间质有脂肪、粘液变性或多毛。

10.汗孔角化样小汗腺孔及真皮导管痣(Porokeratoticeccrineostialanddermalductnevus)

临床表现

出生及儿童发生;

仅见于掌跖部;

为多发点状凹陷和丘疹,线状排列;

常有粉刺样改变,也可疣状增生。

组织学

出现汗孔角化样改变;

与汗孔相连,或在其上方;

表皮无颗粒层,常见角化不良。

11.小汗腺汗孔瘤(EccrinePoroma)

临床表现

好发于足侧缘及足底;

单发丘疹或结节,表面光滑,分叶、结痂;

直径在2cm以内;

无症状,中年后好发。

组织学

肿瘤与表皮相连,往真皮内生长,可宽带状交织排列;

瘤细胞小,立方形、核圆或椭圆,嗜碱性,大小形态一致,排列密,周边无栅状排列,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划界清;

细胞间有间桥;

瘤内有小汗腺导管及衬嗜伊红小皮的导管;

瘤内有片状坏死;

局部表皮增厚,皮突长宽,真皮乳头血管扩张;

如肿瘤仅限于表皮内,下方有一层基底细胞--单纯性汗腺棘皮瘤;

如限于真皮、不与表皮相连--真皮内导管瘤;

如有少许不成熟细胞--小汗腺汗孔上皮瘤;

如恶变--小汗腺汗孔癌。

12.小汗腺螺旋腺瘤(EccrineSpiradenoma)

临床表现

隆起半球状丘疹或结节;

有自发痛和压痛;

好发躯干部;

可单发或多发,线状排列;

中青年多见。

组织学

位于真皮内,不与表皮连,边界光滑清楚,平整;

二类瘤细胞,小深染细胞位于周边,大淡染细胞位于中央,呈花边状排列;

瘤内有小汗腺导管,内衬嗜酸性小皮;

瘤体内有嗜伊红玻璃样物。

13.汗管瘤(Syringoma)

临床表现

有眼睑、外阴,限局及泛发型;

多见青年女性;

皮损直径2~3mm;

皮色小丘疹或淡黄、淡褐;

一般无症状,出汗后瘙痒,外阴型瘙痒多见。

组织学

真皮内,主要上中部有上皮细胞组成的导,囊腔及细胞巢、索;

导管及囊腔二层上皮,内有嗜碱性变性物,可有均质嗜伊红物或角质;

上皮细胞条索可呈蝌蚪状;

瘤周结缔组织增生;

部分上皮发生透明变,称透明细胞汗管瘤。

14.小汗腺型混合瘤(EccrineMixedTumor)

与大汗腺型混合瘤相似;

瘤体位于真皮内,边界清,可有假包膜;

肿瘤有数叶,有上皮细胞索、巢及粘液基质;

瘤内有较多导管腔;

肿瘤有丰富的基质,粘液性,嗜碱,似软骨样。

15.透明细胞汗腺瘤(ClearCellHidroadenoma)

临床表现

女性,单发结节,偶可多发;

直径0.5~2cm;

半球状丘疹及结节;

质地坚实皮色;

无症状,无好发部位。

组织学

真皮及皮下,境界清,偶可与表皮连;

瘤体小叶状,内有大小不一的囊腔及导管;

有二类细胞,一是多角形嗜碱性细胞,另一为大的透明细胞,内含糖元,胞膜清晰;

囊腔可为立方形导管细胞或肿瘤细胞,系细胞死亡所致,囊内有嗜酸性物质。

16.肌上皮瘤(Myoepithelioma)

临床表现

男性多见,平均53岁;

为直径1~3cm大肉色、灰色及紫色结节;

多见面部,四肢,躯干也可发。

组织学

境界清楚结节,无包膜;

单纯肌上皮细胞组成,无腺体及导管;

细胞为上皮样、梭形及浆细胞样;

呈涡轮状、束状及结节状生长;

基质粘液变、透明变,可有脂肪变;

波形蛋白、角蛋白、EMS、S-及SMA可阳性。

17.乳头状小汗腺腺瘤(Papillaryeccrineadenoma)

临床表现

女性多见,好发于四肢;

红斑,黄、褐色结节,0.5~4cm大小;

无症状,生长慢。

组织学

位于真皮中下部,界限清,无包膜;

扩张的分支管腔及囊腔组成;

腔壁由2层及多层细胞,常见乳头状突起;

腔周有致密,均质间质成分。

汗腺肿瘤诊断思路

每一特定汗腺瘤有其特殊病理改变;

可以见到介于两者之间的汗腺瘤;

可以见到不同类型的汗腺肿瘤混合出现;

可以见到良恶性之间的汗腺肿瘤。

二、恶性肿瘤

1.恶性皮肤混合瘤(Malignantmixedtumor)

临床表现

开始就为恶性或良性恶变;

50岁以上,四肢远端多见;

肉色、红色结节;

转移60%,病死率20%。

组织学

良性病变特征基础上有恶性改变;

出现浸润生长及破坏现象,细胞异型等;

如间质软骨样成分增生有异型,可称化生性癌(癌肉瘤)。

2.小汗腺汗孔癌(Eccrineporocarcinoma)

临床表现

老年女性多见;

下肢、躯干、头皮及上肢;

0.4~20cm大斑块、肿瘤或息肉状;

常存在多年,提示良性恶性;

转移19%,病死率7~11%。

组织学

原有良性基础上出现恶性变化;

易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有亲表皮改变。

3.汗管样小汗腺癌(Syringoideccrinecaicinoma)

临床表现

中年女性;

常见头皮、面、颈、腿、前臂也可发;

0.5~3cm斑块及溃疡;

病程长,可达数10年;

易复发,偶有转移。

组织学

真皮中下部及皮下;

条索状基底样细胞,伴大量导管分化,可形成囊腔;

无角囊肿,鳞状上皮分化改变;

细胞异型轻。

4.微囊肿性附属器癌(Microcysticadnexalcarcinoma)

临床表现

多见40~60岁;

好发于头面,尤其鼻唇及眶周多见;

肉色、黄色、红色坚实结节、斑块;

0.5~2cm大小,中央凹陷;

多无症状,少数疼痛;

易局部复发。

组织学

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

浅表小中等大角囊肿,实性条索及管腔形成,类似汗管瘤;

深部出现实性条索,浸润生长,局部硬化;

伴神经,骨侵犯。

5.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

临床表现

中年女性,常见头皮、胸、背部及腹部;

结痂性结节、斑块,0.5~0.8%大小;

生长慢,病程长;

局部复发率高57~70%。

组织学

位于真皮中下部及皮下,浸润性生长;

大小不一的基底样团块,可有管状及导管分化;

内有筛状结构,含粘蛋白为其特点;

团块周围及间质内透明质酸沉积。

6.粘液腺癌(Mucinouscarcinoma)

临床表现

老年男性;

头颈及眼睑好发,可见于其他处;

肉色、蓝色斑块及结节,0.7~8cm大小;

生长慢,病程长,很少远处转移。

组织学

位于真皮及皮下;

粘蛋白湖中漂浮肿瘤细胞岛;

肿瘤团块实性,多有腺样分化,出现筛孔状是特点;

偶有印戒细胞,分裂相少见。

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录笔记可以很好的帮助记忆。欢迎向小衡(service

histome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xw/108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