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刘继蓉的似水年华48年参军,挺进大西

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m.39.net/pf/a_4558568.html

总第-6期: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作者简介: 

吴微18军后代,藏二代,曾在西藏工作20多年;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化传播促进会副秘书长、成都市作协会员、金牛区作协会员,曾任四川省文联《文艺报》副刊编辑,现为微刊《船波文艺》《在场微散文》《大洋文艺》文学平台编辑,有作品见诸报刊;出版有《奔向墨脱的灵魂》散文集。

追忆似水年华

——刘继蓉从军之路纪实

吴微

参军年10月,刘继蓉出生于河南巩义县芝田村,母亲王淑德出生书香门第,受过教育有文化,在校期间参加了党组织,是当地妇女运动的先驱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她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为地下组织提供活动场地。父亲刘九太,忠厚老实,年,他带着八路军进的村。年,豫皖苏军区南下工作团扩招士兵,当时刘继蓉正在开封学院省立女中读书,革命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急需大批革命干部充实到部队,不到15岁的她报名参加到多名高初中生组成的“青训班”,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年2月18日,刘继蓉随部队工作团共有余人南下,穿了一身粗布绿色童子军制服,外穿一件黑色棉大衣,背包里放了一双力士鞋,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走在行军的队伍中,感觉特别带劲。从开封出发,经过兰考和黄泛区,一路干旱,对她们这些十多岁的学生兵来讲,真是严峻的考验。赶到目的地,刘继蓉穿草鞋的脚上,打起了许多大水泡,有时候腿肿得厉害,每挪一步都如灌了铅一样沉重。即便这样,晚饭后她们还为当地老乡挑水、扫地、交谈,了解社情民意;开班务会,开展批评和互助活动。年3月5日那天,五兵团首长王幼平来校作报告,讲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人要过“五关”,即“留恋家庭关”、“夫妻恋爱关”、“生活艰苦关”、“行军流汗关”和“打仗牺牲关”,刘继蓉听后深受鼓舞,觉得自己必须克服知识分子的散漫情绪,以部队为家,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在思想上行为上成为真正的军人。学校还要求学员“五不走”:借物未送还不走,损物未赔偿不走,住地未打扫干净不走,水缸未挑满不走,向群众未道歉不走。这纪律严明的“五不走”,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都说这是一支热爱人民的队伍。3月23日,到了安徽二野随营学校,南下工作团撤销,正式成立为“十八军随营学校”,学校分为三个大队,一大队专门为部队培训排、连、营干部;二、三大队学员,几乎全是新参军的青年知识分子。刘继蓉和队员们经过一个多月系统的学习和锻炼,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作为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个个斗志昂扬,摩拳擦掌,争当战斗英雄立功受奖的理想,在军营中掀起一片高潮。3月30日,她随部队向南挺进。这时的南方潮湿多雨,气候复杂多变。她们大多是北方人,背着行囊行走在崎岖泥泞路上,水土不服,腹泻;还得忍受蚊虫叮咬、饥渴唇裂,摔倒等。每天的行军路上还不时遭遇敌机低空轰炸,土匪偷袭。刚开始每天步行30多里,后来加大到里,路途艰辛,困难重重,瘦弱单薄的她,背包和米袋不时被男队员抢去代劳,战友情无处不在,让她非常感动。走到安庆六安县,她们进行了爬山训练以提高体质,学习泅水以掌握渡江本领。初夏的河水冰凉,刺骨钻心,她光腿坐在小木舟上练习,浪花打湿了衣服,腿脚冻得像红萝卜,却咬着牙忍住。她在日记里这样写到:“平时多流汗学本领,战时才能少流血获得胜利”。她们这批女兵非常活跃,为渡江战役作好宣传鼓动,刘继蓉和毛震自编自演活剧《当上了中央军好不惨然》《宋美龄找了个洋爸爸》,赢得了大家的喝彩,活跃了练兵气氛,战士们也受到了鼓舞。不久,她由女生十四队调往十八军随营学校文工队,于年4月下旬进到南京。南京解放后,百废待兴,急需各种人才,二野刘邓首长决定抽调18军随营学校(以下简称随校)全部学员到南京参加接收工作。刘继蓉白天要在总统府做各种战后工作,晚上还得站岗,一站就是2个小时,开始她还有点胆怯害怕,几天后才慢慢习惯。挺进大西南年8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在南京大会上号召全军将士发扬我军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迈开双腿,向蒋军盘踞的大西南分期分批梯次前进,消灭国民党残敌;杨勇司令员、王幼平政委等兵团首长也在上饶的誓师大会上,号召全军指战员发扬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连续作战,解放大西南诸省,为人民再立新功。誓师大会后,刘继蓉所在的文工队徒步行军,日夜兼程直奔南昌。为躲避敌机袭击,部队多在凌晨二、三点出发,每天行程几十里。她们这些十五、六岁的小女兵太困了,走夜路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有的掉在路旁的水田、小沟里,被战友们唤醒爬起来继续走。为完成每次的演出任务,她们边走边记台词,或把写好台词的纸夹在前面行走战友背包上,后面的跟着背诵,利用间歇排练演出。从南京到南昌,她们克服行军途中的种种困难,一路行军一路歌,每次演出都非常成功,受到官兵的好评。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明确指出:第二野战军应准备以主力或全军在第一野战军一部协同下,经营四川、贵州、西康三省。在军委的战略部署下,第二野战军的18军等部进军西南,从南线入川参战,我军乘胜追击从陕西、湖北方向溃逃入川的胡宗南和宋希濂数十万残敌,打响了成都战役的前奏。12月15日,刘继蓉在贵州休整一段后,经过黔西黔北的毕节、赤水、遵义等县翻越娄山关,马不停蹄穿插进入到四川境内,到了川南的叙永、合川、泸州一带。文工队驻扎在距贵阳几十公里的一个村庄的大院里,她所在的八班被安排在院坝中唯一的一个小阁楼上,里面供奉有一些神像,黑夜里显得阴森恐怖,时任班长的刘继荣,听老乡说楼上有鬼神不能住,她一听昂着头说道:“我从小就不怕什么鬼神,不相信住这里遇鬼。”说着就在楼梯口铺好被褥准备过夜,一来为姐妹们守卫,二来可挡住所谓的鬼神。因为白天行军近一百公里人太疲劳,很快她睡着了,夜里翻身时她不慎从楼上摔了下来,就这样都没摔醒她。事务长韩守本和区队副齐从仁,晚上来查夜岗查铺,踢到一团软东西,俯下身子一看,发现刘继蓉的右眼颊、右臂和左腿都受伤流了血,但人还在酣睡,叫醒她才发现不能走动了,只得让她坐着担架到了四川泸州蓝田坝。1年初,18军的先行部队52师团、53师团已经开进康藏地区修路,4月初,军参谋长陈明义等领导来到刘继蓉的文工队,要求她们开赴康藏地区对两个团进行慰问演出。当时,五、六十人乘坐两辆嘎斯车上路,车况不好,修修停停,坐车的人推车;路况更差,破烂颠簸,刘继蓉晕车得厉害,吐得人都软了。导演曹大姐看她遭罪的样子,一边捶背一边心疼地安慰道:“小刘坚持住,马上下车了。”直到汽车开不动了,她才和队员们背上至少有五十斤的枪支、粮袋、道具和乐器等,徒步到兵营。行军路上,刘继蓉和她的队员们还要搞宣传,打着快板鼓舞修路部队的士气,“那时候清一色的男兵修路可苦了,衣服上面全是污渍泥土,有的军装又脏又臭还烂掉了。我们不演出时,就为战士们洗衣服晾晒干了折叠好,端茶送饭,内务事情能做多少做多少。”刘继蓉回想当时的情景说道:“下去演出啥事情都得做,作用可大了!一路宣传一路慰问,沿途的老百姓也来欢送我们。”刘继蓉还根据真人真事编写了快板剧《小炮班长》,反映了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一位身上长满了疥疮、忍受奇痒、仍克服困难、英勇机智带领全班剿灭敌人、屡建战功的班长故事,深受官兵的好评。她们演出的内容多是以激励艰苦为荣,西藏为家,遵守民族政策的小型歌舞为主。有一次她演出很晚归来,要经过泸定桥,那时她已是16岁的老兵八班的班长,壮着胆走在最前面,铁索桥下波涛汹涌,奔腾咆哮如万马嘶鸣,桥上索链迎风晃荡,真是令人心颤脚抖,她手里紧紧攒着演出道具,屏着呼吸,坚定地一步一步带领全班过了桥。小小年纪这样沉着冷静,说明她的内心十分强大,蕴含的革命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成都战役刚结束,刘继蓉她们到了乐山,文工队撤销,她调到18军随营学校四大队,她被分配到怀稽、苏稽二区当中心组长,住在贫农妇女主任家里,协助地方政府实行土改前的工作,在乐山开展减租退押,征粮剿匪,斗地主恶霸,镇压反革命,白天晚上的忙,受到了锻炼,提高了工作能力,因工作出色受到了上级的嘉奖和表彰。也就在这如火如荼的关头,年3月下旬,部队一声令下进军西藏,她们在乐山嘉乐中学召开了誓师大会,在军旗下宣誓:我们是人民战士,光荣的受领了解放西藏建设西藏、把帝国主义势力逐出西藏、保卫祖国国防、保卫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我们有决心保证其圆满实现,特向党和人民宣誓。进军途中,那双参军时背包里舍不得穿的一双崭新力士鞋,一直背着挺进大西南,进藏前竟然小了穿不上,不得已她送给了13岁的小战友。刘继蓉她们随部队往甘孜进发。此时的康区,正是冰冻三尺狂风凛冽之时,由于年龄小,她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缺乏营养,几年来随部队行军,疲劳没有得到彻底缓解,体质相当的不好。行军途中顶着寒风、迎着曝晒,加上高海拔缺氧,水土不服,她的十个脚趾头又扁又青,艰难地走到了甘孜。她们的营房驻扎在山上,要解决吃水问题,就得从山下去背水上山。她和营地的同志去背水,因为体力不足,背的水到了住地差不多溅了一半。因为后勤的供给有限,她们每个人的粮袋吃空了就吃糌粑,还得省着吃,一直处于半饥半饱状态。队里那时让三人喂养一匹马,初春的高原草原没有长草,她们就去冻土下挖草根,带有泥土的草根不能喂马,必须在冰冷的河水里洗净泥土,接触到水,手指不一会就失去了知觉,一种令心脏收缩的疼痛散布全身,她颤抖起来,差点栽进河里。这可怎么办呀?她定了定神对自己说,我是班长,不能在战友面前示弱!就咬着牙坚持着干完手中的活,但手指已经变得又红又肿。不断地劳作,体力不支,终于有一天刘继蓉昏倒了,送医院医治,经检查她得了肺结核。医院是临时搭建的,没有住院养病的场地和专门的治疗室,就安排她在当地一个老百姓家养病,这家的房东是慈仁本宗阿妈,看刘继蓉这么小年龄的女兵,身体孱弱面黄肌瘦,心疼得直流泪,坚决不让她干活,非要她好好躺着,天天给她挤鲜牛奶喝。不到半个月,她的肺结核居然奇迹般好了。阿妈的善良和耐心,一如格桑花开放高原,不论岁月流失,两鬓斑白,那芬芳的友情久久地留在心中。从此,她同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刘继蓉回忆这段往事时,泪水盈盈声音哽咽:“慈仁阿妈流着眼泪给我挤牛奶喝,那颗淳朴善良的心,像圣洁的白度母下凡,治好了我的病,养好了我的身体,让我一生都难忘。藏族同胞多好啊!”以后她来回走川藏线,都要去阿妈家,送一些茶叶类的生活用品等。“和我一起参军的六男四女中,有一名19岁的队员张毅,平时身体很好,却在翻雀儿山时得了肺水肿,由于没有效的药治疗死在了山下,给他立了个墓碑。和他相比,有个阿妈照顾我,给了我又一次新生,我多么幸运啊!我一辈子都要感激慈仁藏族阿妈!”年,刘继蓉从军直文工队调到了西藏军区汽车16团(当时番号为西南军区辎重一团)干部处工作,本来活跃的她,在甘孜参加了西藏军区后方部队第一届文体运动会,她高兴地告诉我:“我是运动会上的护旗手!”想象一下参加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她成为光荣的护旗手?那当然是她的表现足够突出,她的能力受到部队官兵认可,认为她作为护旗手是代表了团里的精神气质,代表了她们部队的整体形象。她们的女子篮球队,与昌都警备队比赛,赢得了胜利。在汽车16团干部处工作,整个处只有她一个女兵,当时要管理班、排以上干部的培训考核鉴定,和写自传、建立档案。汽车后勤的工作是运输,性质是流动的,刘继蓉办公没有固定地址,车队走到哪里跟到哪里,经常打起自己的背包下到基层,沿途查看几十个兵站的装备、内部建设情况等,早上起来打好背包再出发。几年里,川藏线是她的家,汽车是她的办公室,她披星戴月几乎走遍了川藏线上每个兵站。年底川藏线通车时,汽车16团的车队到了昌都住在云南坝,大队长史煌经常来给刘继蓉她们讲课,要她们遵守西藏的政策、公约和尊重西藏的风俗习惯,要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在拉萨,18军建“八一”农场开耕种地,地方建“七一”农场,汽车十六团驻拉萨西郊后面的河滩上,他们和其他部队一样,开荒种地,到处找粪料施肥,开垦出大片荒地,基本实现自己解决自己的口粮。丰收后的粮食、蔬菜上万斤,老百姓都说解放军怎么种得出这样我的粮食,太厉害啦。汽车十六团的其他连队,为了改善生活,响应长期建藏的号召,就在驻地附近开垦荒地,种上了蔬菜粮食,办起了农场,解决了部队口粮不足的困难。刘继蓉们也时常参加农场的种植,栽下秧苗,也种下了希望;过一段时间来挑粪浇灌,除草松土,当秋天丰收时,她们的兵营一片欢腾,沉浸在喜悦和快乐中。年,刘继蓉暂时停留在波密的扎木办事处,在队列科当机要员,担任不少职务,诸如广播员、收音员等,成天事无巨细,忙得废寝忘食。不久,从后方司令部调来一个新的党支部书记龙镇元,在队列科当参谋,他觉得来机关地方太小,不能发挥自己才干,不太安心,总想着到别的部队去。但不管怎样,他的到来却分担了刘继蓉好些事务,让她在百忙中得以喘口气。几年里,她这个团支部书记和他这个党支部书记慢慢产生了感情,为长期建藏,于年结成了革命伉俪。年9月8日,部队机关组织打靶,刘继蓉初次打靶仅是及格,这离她所要求更好或优秀相去甚远,她想,万一战争爆发了,我如果是优秀的射手,将是一个英勇的好战士,或者充当一名尖兵,活跃在进攻前线。望着打靶场地那一望无垠,辽阔平坦的草原衬托着绿意盎然的山峦,她一边加紧地训练,一边唤起了热爱自然的浪漫情调,这两种情绪交织心中,觉得那样深刻那样令人着迷。打靶训练不再枯燥单调,而是欣赏高原风光的一次次体验。干部处的工作事无巨细,刘继蓉努力地工作也希望加入党组织。看着身边不少团员一批批的光荣入了党,联想起自己过往的小错和不足,对个别同志怀有的一些成见,她认为还没有具备一个党员的修养,还不够入党条件,为此还得努力改造自己的三观。她在日记中写道:“更重要的是不能失掉信心,当条件不够时,要加紧地学习和工作,这也得出了一个和组织要求相同的东西:愉快生活,不能因此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急躁会妨碍思想的开阔,而且也会使人逐渐消沉的。现在我真正地感到自己远远达不到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标准,我是多么需要党亲切的手指点和拉着我呀。”之后,她更加勤奋地工作,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年12月28日,她的入党申请被批准了,她写道:“生命史上的第一页翻开了,从今天起,我应特别注意自己的模范作用,并加强对问题的客观冷静和实事求是对待的态度。党要我在此工作,需要我,我是无条件服从的,要把工作做好。为了党的利益可以牺牲一切。”

年11月16日,刘继蓉转业到成都纺织厂,任?部办公室秘书,但她放不下在藏工作的丈夫,加上民主改革时期正需要大量的干部,她又调到成都市人民北路西藏自治区干部工人借调室任办公室主任,组织上分配了住房,蜂窝煤都配备了,在成都居家过日子的条件具备了,但她心中对西藏、丈夫的牵挂一直不减,终于年10月,又第二次进藏,在自治区民政厅工作,一干又是十年。

二进西藏这十年丈夫龙镇元一直在西藏军区干部部工作,本来准备给他提干的,但因为夫妇俩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家中的三个孩子多年来无暇顾及,被分别送到不同的学校住校或亲戚家寄养,直至“文革”开始,他俩才有点时间回内地来看望孩子们。大儿子“文革”时,从西藏军区成都“八一”校接出来像个叫花子,身上衣服破烂,腰上别着一只鞋,手上提着一只鞋还拿着一个盆,花着的脸上污渍斑斑,夫妇俩一看孩子这副模样,又震惊又难过,内疚的眼泪涌出伤痛的心,相顾无言,随即送他到老家跟着祖姨婆过;小儿子从出生几个月,夫妇俩就送到大邑的唐昌“八一”子弟校保育院,龙镇元年回四川支左时,才将快七岁的小儿子接出来,他见到父母都不认识,夫妇俩的心情可想而知,真是五味杂陈,许多心酸难以言表;女儿龙迅小时候则由姨妈接到河南老家过了段时间,因为身体实在不好,又送回西藏同父母生活了两年,由于受高原影响,心脏出了问题,手指甲都是扁的。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溺爱的三个孩子,父母在他们眼中是陌生的,感情是疏远的,即使父母两三年来学校探望一下,或者托出差的战友上学校看看他们外,子女心中的父母仅仅是一个名词,一个无实质的影子,甚至不如幼儿园的阿姨和小学老师那样可亲可近。鉴于此,献身西藏事业的夫妻俩,觉得愧对儿女。后来三个孩子回到父母身边,一家人才真正团圆,生活在了一起。提起这段往事,刘继蓉又悔痛又无奈。儿女是她身上的肉,是她活着的希望和底气,她曾经没有想过在朗朗环境中,与儿女共度天伦吗?她没有想过月圆的中秋,对于一个母亲多么重要吗?她当然都想过,而且想得失眠掉发,想得心如刀子剜肉一般的刻骨疼痛;想得天地失色大地颤动,想得自己变成一只鸟,飞到儿女身边……母亲的责任是双重的,事业和家庭在时代的天平上,她只能以法码最重的那个作为承担使命的选择,即便心里千般不舍万般依恋,都必须服从党的安排,听党的话。因为,她是党的人!于是,当年的她,与同在西藏建设的人们一样,是建设新西藏的主力,好多事千头万绪,必须身体力行去基层实践、去开展工作,风雨兼程,废寝忘食,顾得了事业就顾不了小家;顾得了革命工作,顾不了孝敬高堂的父母和娇弱的儿女。而且同在西藏,夫妻还经常分居两地,那种为民甘愿牺牲的壮举,那种为一方繁荣幸福的自我奉献,在那个时代俯拾皆是。她放弃了在内地安逸的工作,跋涉惊险的千里川藏线,再次回到西藏,带着一腔情怀,带着满腹热忱,和丈夫并肩工作,忘我地奋战在雪域高原,直至年,龙镇元和当时一个到内地支左的同事交换,坚决要求转业,刘继蓉才随丈夫调到四川省隆昌燃料化?部第?化?建设公司从事档案科?作。优秀者在哪里都难掩金子样的光芒,刘继蓉一生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为党和??的事业努??作,多次?功受奖,得到上级组织的表彰。情深晚年离休后的刘继蓉,笔耕不辍,时常参加四川散文学会文友部的活动。虽然她已届高龄,却在文学路上一路高歌,灵感不竭,创作不停,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写出了当年18军的精神,写出了多篇激励人心的诗、文作品,刊登在《西藏党史资料》《新?藏》《蓉城?秋》《巴蜀?》《?年?学》《四川散文》等报刊上,她将自己立志高原、艰苦奋斗的一代风华,一个女兵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像开在高原抗严寒抵风雪的杜鹃花,把根牢牢地扎在贫瘠的土地,让人们看到钢铁的炼成,必须拥有战胜苦难、承受压力的力量,必须具备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精神,还有舍弃安逸甘愿牺牲的决心,以及对西藏圣洁的净土怀有挚诚的热爱,这些构成了刘继蓉此生维系政治生命的信念,铸就了她军旅生涯、建设边疆的深情告白和纪实,读着那些朴实的文字和闪光的内容,便会沉浸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体验雪域的风起云涌……我去采访她时,虽然她已行走不便,可仍然精神矍铄,开朗乐观。她给我看她的日记本、照片,和我谈起她当年的种种趣事,令我忍俊不禁,开怀大笑。坐我在身边的冀文正伯伯,是她一起从家乡参军出来的同乡战友,在进军西藏时分散了。冀文正年8月到西藏唯一没有通车的墨脱县当县委副书记,后来刘继蓉通过报纸看到了他的文章,这才联系上他。那时刘继蓉正在扎木中站办事处工作,冀文正见到她高兴得不得了,经常给她带些墨脱的土特产水果来,出于感激,刘继蓉也寄给他一些励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卫延安》等书籍。一来二往,他们之间发生了故事。刘继蓉说道:“有一次我收到冀文正寄来的信,上面了几个大字‘我要和你订婚’,这可吓着了我,立马退还了他的求婚信,让老冀又气又失望。”原来这段往事是有历史背景的,当年18军初到西藏,部队允许结婚的须是团以上的干部,后来西藏军区提出长期建藏号召,放宽了结婚条件,士兵也可以结婚了。在男多女少的部队,女兵很稀缺珍贵的,冀文正有此举动亦在情理之中。虽然后来各自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冀文正仍然几十年保持这份战友情,时常来看望刘继蓉,和她唠嗑解闷,关心她的身体状况,为她寻找报纸书籍,收集一些时事新闻,还陪着她参加文学团体的一些交流活动。冀文正就这件往事,以他的感受写了一篇回忆,发表在几家报刊上,成了那个时代戍边军人青春放飞、激情荡漾,淳朴而真实的生活写照,不浪漫却真诚,不矫情却坚贞,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对于当下信奉快餐文化、质疑现实的人来说,具有激励、教育年轻?代,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建设祖国的启迪作用。采访结束时,我祝愿这位爱写作的老兵,健康长寿,用自己的经历再写人生辉煌,为我们讲述昨天的传奇和今天的故事!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致敬雪域老兵

让我们铭记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

《雪山红旗永远飘扬》震撼来袭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雪域老兵吧,欢迎战友回家:

高原子弟兵

感恩雪域边关,无悔军旅青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xs/9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