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还珠楼主的十一件事

祖居

还珠楼主原名李善基,祖居四川长寿(今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李姓又分为傅河、晏家、石安、洪湖、风岭街多族,还珠楼主属风岭街一支。

《蜀山剑侠传》第十五回写“乾坤正气妙一真人”齐漱溟的老家,就在重庆府长寿县。赞扬“这长寿县中,有一口长寿井,井泉非常甘冽。县中因得当地民风淳厚,享高年的人居多”。

风岭街,位于长寿老县城的风山脊岭之上。长寿的大户人家李氏、余氏、韩氏、傅氏、雷氏、孙氏,都集中在风岭街一带。其中李家祠堂为风水之冠。

李家祠堂全盛时有四个大院、四个大朝门、两座碉楼,在长寿的七十二个村庄都有田产。

还珠楼主少年时代在李家祠堂度过。年,还珠楼主自行将“善基”改名“寿民”,取“长寿县中一小民”之意。

李家祠堂的标志是“洗墨池”,还珠楼主幼年习书,常于此处洗笔。洗墨池与祖上李秀春有关。据纪实小说《珠还》,致仕的李秀春拟奏折:“草本之时,曾经立誓,此本如再参阉狗不动,从此不再执笔。文成以后,痛哭了一场,连笔带砚台起隔窗往院中掷去。半夜忽然大雷大雨,次晨起视,掷笔之处,陷了一个半亩方圆的大坑,坑中水将齐岸,天晴许久,水终不退,恰似人工据成的一方池塘,位置形制无不合宜,池水甚甘,颜色却是黑的,与洗笔的墨水一般,据说是孤忠感动,取了个名字叫洗墨池。”洗墨池约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

年2月,李家祠堂辟出一部,兴办长寿最早的公立医疗机构——长寿县卫生院,医院前身。

解放初,李家祠堂改为“长寿县城关第一小学”校舍,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原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校舍就地改建,原有房屋全部拆除,现仅存部分围墙和一口水井。

还珠楼主走南闯北,始终是一口道地的长寿话。抗战胜利不久,一位北京报界任编辑的老乡回长寿老家,还珠楼主特意委托将长子李观承带上。

据幼子李观洪回忆,还珠楼主去世前,曾在病床上感叹:“看来,长寿我是回不去了!”

家族

明初,李家自湖北孝感入川,落籍长寿。一世祖李文质,秀才出身,授馆为业。李文质卒后,墓穴毗邻长寿八景之一“龙赛秋月”,历来祭祀不绝。墓地后被重庆钢铁公司占用。

明末张献忠屠川,全川震恐。张死后,余部与清军混战于重庆。清初三藩之乱,叛军攻占川东。许多世家举族外逃川南黔北或者渝东南,李家也有不少人丁客死他乡。随着康熙朝第二次“湖广填川”,凤岭街李氏得以重续兴隆。

明朝二百八十二年间,长寿进士人数为渝东第一;清朝二百六十八年间,长寿进士人数仅次于涪陵,居渝东第二。明清两朝,长寿进士五十二人,李姓独占十一席,远高于他姓。这十一名李姓进士,全是风岭街李家祠堂的子弟,举人、秀才就更多了。

清朝后期,风岭街李氏“然”字辈即有李郁然、李彬然、李滋然几名进士,李彬然即还珠楼主曾祖父。

现存康熙五十三年()、道光年间、光绪元年()、民国十七年()、民国三十三年()五部《长寿县志》,前两部由还珠楼主九世祖李开先、曾祖父李彬然主修,第三部由县长张永煕主修、还珠楼主伯父李光益协纂,第四部由还珠楼主族人李鼎禧主修。

李彬然曾任四川两个最高学府锦江书院、东川书院山长(相当于校长)。李家祖辈出任教谕之职者为数不少。

家学

研究经学乃李家传统。人才绵延不绝,家学中最有特色的,是“家传之捷诀”。八世祖李士震,总结出“行文五则”:

“间架者,文之规矩也,如屋有两层、三层,有五柱、七柱之类。

脉理者,文之血脉也。气血不贯,文无次第,纵有锦绣词华,亦是无头绪。意致者,文之想头也。枝上生枝,叶上生叶,要如花中之蕊,层层是瓣,方为有味之文。局阵者,文之阵势也,或前后呼应关锁,或中间起伏顿跌,布局成阵,奇伟可观,文章变幻,妙不可言。

料当者,文之色泽也。如木匠之选木料,画工之取彩色,务须齐整鲜洁,庶可壮观。不然,则如贫家延客,调和不佳,何以脍炙人口。”

还珠楼主写作,除有家学,也有赖于亲授。《女侠夜明珠》第一回记述李善“三岁未满,便授以《诗经》,九岁便读完《十三经》,通晓史鉴,一时江南有神童之誉”;第二回记述李元甫过问李善功课,随由袖中取出一卷文课,笑道:“我儿本月文章颇有进境,这是我昨日所披,并还了一个题目,你歇息片时,可往内书房仔细描摩,将文做好,明早我还要看呢。”

八世祖李士震,万历三十七年()举人,历任知县、知州,崇祯三年()于乱军中遇难。其贡献了戏文中才有的“五子登科”。

长子李长庚,天启四年()举人,崇祯元年()会试第二名。曾任江西饶州府德兴县知县等,与乃父同时遇难。

次子李庚齐,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任江西瑞州府同知,后升授户部员外郎。

三子李联云,拔贡出身,曾任四川顺庆府邻水县知县。

四子李开先,崇祯十二年()举人。

五子李瑞鹤,与兄同中己卯科举人,任贵州平越府黄州学政,升湖广长沙府攸县知县,贵州安顺府推官。

李开先为还珠楼主九世祖,四川极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他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少年时当地皆许以国士,目为人中龙。

山河破碎,李开先无心仕途,隐居四川彭水,原张献忠部将、后降清的孙可望仰慕其才学,多次引荐,均拒绝。一生致力于钻研学问,涉猎广泛,凡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卜算等,无不知晓。著述颇丰,被尊称为“东川文献”,晚年主修《长寿县志》。

父亲

还珠楼主的父亲李光乾,字元甫,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举人,主考张百熙。李光乾前往拜谒,一见赏识,赞其学识气度,迥异恒流,大为器重。

程德全(四川云阳籍)贫困潦倒时,李光乾施与援手,宣统年间程德全任江苏巡抚,邀其入幕,入民国后曾任六合县知事。

子女记载还珠楼主十二岁时李光乾病故,误。《征轮侠影》已言明:“光复以后,程雪楼不久辞职,光甫(即李光乾)隐居沪上,兼着卖字生涯。闲了两年,家况日窘,每年只得两千元收入,手散好交,又喜收藏,总算江苏省长齐耀琳颇念年谊,先委了些短差,最后委署六合县知事,便病故在六合任上。”

又《征轮侠影》第二回载“元荪(即李寿民)自从十五岁随父亲南京候补”,即年李光乾还在南京等候补缺,可为旁证。

又《还珠楼丛谈》自称“珠儿时随先君宦游大江南北,弱冠椿庭弃养,橐笔北游”。

子女记载还珠楼主前往平津的纪年也不对。民国二十一年(),还珠楼主在《京尘影事》一文中写到“民九余饥躯北游,供职内务部”,实为年北上。

李光乾长于书法,还珠楼主受其沾溉。现拍卖场上还可见李光乾书法。

母亲

还珠楼主母亲周家懿,长期以来身世不详,最近发现的《珠还》揭开了谜底:“一位老长亲做媒,李光乾聘了涪州周家之女。周家是涪州望族,周女曾祖父文慕公,是嘉庆皇帝的师傅,又曾出使琉球,科甲书香虽不及李家久远,功名财产却都胜过李家。周母生了十多个儿子,末胎才得了这个女儿,周家小姐品貌端秀,天资异常聪明,幼随父兄博览群书,诗文书画都有根底,女红烹饪无不精妙,更抚得一手好琴,父母兄嫂个个钟爱。因为择配太苛,年逾二十,尚在闺中待字”。

周家懿并非李光乾原配。《珠还》记载,李光乾原配何氏,人甚贤淑忠厚,见丈夫寄人篱下,不能伸头,连急带气,郁郁病死,留下子女各一,年纪尚幼,中馕无人,好生烦恼。

周氏生产时有异象。《女侠夜明珠》记述李善出生情形:“原来李母周夫人,乃李元甫继室,是个才女,三十多岁始有喜兆,时正随夫宦浙,因丁外艰,带孕回转川东故乡,到十四个月上方得临盆。”

据还珠楼主的子女回忆,周氏生育的艰难和突兀,使她对儿子心生厌恶。还在呀呀学语之时,稍不如意,非打即骂。不过,对还珠楼主的苛刻,反而“玉成”了他。

母家

周家懿是毗邻长寿的涪陵人。涪陵周家,为当地第一文化望族。据《涪陵周氏家谱》,有清一代,涪陵周家共诞生了周煌、周兴岱、周宗岐、周淦、周垣五位进士,五十多位举人,一百多位贡生。

周煌(-),周家懿曾祖父,字景桓,号绪楚,又号海瑭,乾隆二年()二甲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十九年。乾隆二十年()奉诏出使琉球,三年乃归,升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任《四库全书》总阅。后历任工部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并担任嘉庆当皇太子时的总师傅。

同辈

还珠楼主并非李光乾长子。《征轮侠影》记述,周元荪母亲“过门时,前房子女多已长大”,周元荪父亲逝世时,长兄周厚成早已毕业于江苏法政学堂。

周元荪还有一个二姐名瑞华,出嫁到北京。还珠楼主的兄姐,比他年长二十余岁。

还珠楼主小名“小七子”,后来常用“寿七”“老七”“阿七”“七”为笔名。“小七子”之名,表明他是祖父李培本的第七个孙子。还珠楼主与老大李丕基之间,相差三十二岁。

《蜀山剑侠传》中的峨眉派掌教齐漱溟,实为“七寿民”谐音。此为光益光乾兄弟没有分家,按旧传统,两家儿子拉通排位。

还珠楼主有大弟李祥基、二弟守基,据侄辈说,由于祖母周氏的溺爱,终未成器。

年8月,李一鄂秘密成立中共长寿(临时)党支部,此为重庆市最早的中共组织。李一鄂原名李维基,生于年,曾祖父李郁然,即还珠楼主曾祖父李彬然之亲兄。

伯父

还珠楼主伯父李光益,字吉甫,廪生出身,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拔贡。任内阁中书,后赴浙江,先后任金华、兰溪、乌程、天台县令。

宣统二年(),李光益曾在绍兴府任职,据蔡元培为胡道南撰写的传记材料,秋瑾被捕杀,李光益曾与绍兴知府贵福参与其中。

李氏昆仲感情素笃,李光乾逝世,为还珠楼主生涯转折点,北上实由李光乾生前安排。《征轮侠影》第二回,周元荪(以李寿民为原型)母亲说:“你伯伯和大房里的大哥侄子又在天津,怎么也不致无所依归。”

李光益仅存一子李丕基(-),曾任山西大宁、介休知县,生三子惟钧、仪钧、玉钧。

李惟钧,后名李大钧,据柳亚子《南社纪略》载,“李大钧,字鹏程,四川长寿人”,是南社早期成员之一。

岳父

还珠楼主岳父孙仲山(-),重庆府长寿人,学徒出身,携十吊制钱闯天津,加盟钧记大米庄。由于代销机制面粉和经营大米,赚得白银三十余万两,在老家广置土地房产,成为长寿巨富。

光绪二十八年(),孙仲山保举成候补知县,开启官宦生涯。

宣统三年,武昌首义,四川混乱不堪,孙仲山奉密旨任四川宣慰使,回川筹办团练事宜。船到宜昌,引起当地水警怀疑,船上人员全部被捕,等待时机斩首。经袁世凯斡旋,年2月,孙终获自由,自此不再钟情仕途,转而泛舟商海。

年秋,孙仲山接办高线铁路。未及数月,获得巨额利润。后又经营盐业和煤矿。年,孙创办的大中银行在重庆开业。十年左右,大中银行除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地以外,又增加了北平、长沙、汉口三个分行,并发行钞票。

抗战军兴,身处沦陷区的大中银行业务急转直下。年在上海进行增资改组,年5月,大中银行清盘,孙仲山结束金融生涯。

孙仲山与袁世凯、端方、盛宣怀、松寿均有交往。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看中孙仲山才干,委派其办理顺直赈捐事务,后力荐其任四川宣慰使。

端方任江苏巡抚时,孙仲山改革赈捐办法,快速募集捐款,解救江南巨浸,备受端方器重。

盛宣怀-年在上海主持中德、中意商务谈判,孙仲山以随员身份出席,盛宣怀“识君于稠人广坐之中,以大器相期”。

松寿任闽浙总督时,延请孙仲山赴闽会办财政兼茶木两税,赞赏孙仲山“才堪大用”。

岳家

孙仲山有子女十九人,与梁任公几近,成就虽不如梁氏子弟,可朝代更迭,人生变幻,可感:

长女孙经兰,曾与邓小平老师汪云松长子汪日贤(彦甫)订婚,惜不久因肺结核逝世。

二女孙经洵,还珠楼主之妻。

三女孙经仪,初与钮先铭结婚,南京沦陷,闻丈夫逝世,改嫁其丈夫战友赖光大,后钮先铭生还,故事由张恨水写入小说《大江东去》。钮、赖,均为国民党中将。

四子孙经涛,大中银行职员,49年后去甘肃落户。

五子孙经纶,先后留学日本、法国,曾任天津大中银行经理,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工人。

六女孙经华,任职上海大中银行,京剧名票。

七子孙经武,大中银行会计,后成了建筑工、炊事员。

八女孙经羲,初嫁曾绍迹,后嫁李经国,晚年居美国。

九女孙经书,曾到香港工作,后回天津。

十女孙经仁,毕业于震旦大学文理学院,后任医院。

十一子孙经义,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律系,精通法语、俄语,后在天津自行车厂任工程师。

十二子孙经品,早逝。

十三女孙经礼,后定居台湾。

十四女孙经智,年就读上海震旦大学教育系,后入中国人民银行。

十五女孙经信,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是音乐芭蕾舞剧《白毛女》和《金瓶似的小山》《满山的葡萄红艳艳》等名曲的首唱。其夫王维德,歌唱家、声乐教授。

十六子孙经九,年出生,年参加抗美援朝,后入中央警卫团当教员。

十七女孙经世,十六岁参军,分配到北京通讯总部,年转业到北京市电信局工作。

十八女孙经忠,毕业于石家庄高等医士学校,先后工作医院、医院。

十九子孙经厚,十四岁初中毕业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军文工团,转业到黑龙江农垦局八五六农场,旋入北大荒文工团,年回京,落户北京汽车改装厂,后调天津耐酸泵厂,历任车间主任、生产科长、副厂长。

婚姻

还珠楼主与孙经洵的婚姻,曾因孙仲山强制干预导致轩然大波。外人多以师生恋有伤风化、两家门户不当目之。其实师生恋并无伤大雅,且两家还可称门当户对。

还珠楼主的老家李家祠堂,与孙仲山的老家崇德堂,分属凤岭街和新署街,两者相距不足两百米。

李、孙两家,都是长寿望族,比邻而居,早有交道。孙经洵谈到,还珠楼主的父辈与孙仲山之间,其实早就认识,也有来往。

孙仲山六十大寿时,还珠楼主堂侄李大钧送的寿礼,落款为“愚表弟李大钧、李大为、李大仪敬祝”。由此看来,还珠楼主比孙仲山高一辈,这恐怕是症结所在。

新发现的《珠还》有所披露。李光益夫人,即还珠楼主伯母,按孙家辈份,当是孙仲山父亲孙继宽的姑妈,亦即孙仲山的姑婆。如此算来,还珠楼主确实比孙仲山高出一辈。

孙氏在还珠楼主的笔下,精明太过,人又吝,见怡庵(李光乾)屡试不第,夫妻子女仆婢一大群,住在丈夫衙内,和庵(李伯父)待兄弟又厚,钱随便用,每月账房,二老爷名下,少说也得花个一二百两银子。日子一久心中老大不悦。当着丈夫,故示优遇;背着丈夫,冷言冷语,尽是刻簿挖苦。

孙仲山和李光益关系密切。按《征轮侠影》记述,李光益备受孙仲山敬重,李光益晚年给孙仲山当家庭教师,李光益之子李丕基出任山西介休知县乃孙仲山运作,李光益孙子李大钧管理鸿丰煤矿和大中银行上海分行,都是基于亲戚关系。

从《征轮侠影》看,还珠楼主刚到天津时,李光益就急着把他带往孙公馆与孙仲山见面,而堂兄李丕基则极力阻挠,还珠楼主不得不转赴北京,向姐姐姐夫求援。年,还珠楼主到天津警备司令部任傅作义秘书,后入孙家成为家庭教师,最终与孙经洵恋爱结婚。

“还珠楼主”李寿民与夫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xs/120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