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七一勋章rdquo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3196.html

“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

吴天一(原名依斯玛义·赛里木江),年6月25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地区,环境医学(高原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研究员,卫生部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高原医学研究国际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天一在青藏高原长期从事高原医学研究。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吴天一“七一勋章”。

Q1

你是如何走上学医之路的?

抗美援朝时,我才上高二,年龄不够、个头特别小。我想我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必须要参军去前线。体检时,我站进去,那个护士长说“你这么小当什么兵啊”。我说,那是我还没发育,还能长大,让我体检行不行。她把我领到主检医生那儿,医生看我挺机灵,就让我检查了一下。入伍后,我没去前线打仗,而是被送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

Q2

在高原反应防治方面,你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三高”是什么?一是在高原制氧,当时建了45个制氧站,实现了每45千米到50千米就有一个制氧站。二是建设38个高压舱站,大气压达到毫米汞柱,就是海平面地带的大气压水平了。三是给病人进行高流量吸氧,保证每分钟有足够的吸氧量,一分钟要到六升、八升。“三低”就是“低转低转再低转”,对于病情严重的人,必须从高海拔直接往低海拔地带送,同时做好沿途接应。

Q3

你常年在高海拔地区做研究,当时条件有多艰苦?

搞高原医学,首先要自己跟高海拔打交道,哪里海拔高去哪里。年,青海省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成立后,我开始带队下乡做研究。一开始没经验,火生不着,很多地方没有路,我们就改进了一些装备。我想了个办法,学白求恩用毛驴驮医疗仪器。我按照每个仪器的大小尺寸设计好架子,架在牦牛身上,这样测心电图、血氧、超声等用的仪器都能带去。

★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我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所大学想让我在那里留任。他们试图说服我,说美国工资待遇好,并且你家人都在这里,为什么要回国?我仔细思考后,还是决定回到青藏高原,亲情的确重要,但这不能成为事业发展的障碍。说实话,这个选择我从没后悔过,不然我也不会踏踏实实走到今天。——吴天一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结缘雪域,泰然视生死

作为一名内科军医,吴天一为此忧心忡忡。经长期研究,他认定这是一种高寒低氧环境的特发性疾病。要开发、建设世界屋脊,势必探明人体在如此极端气候下的生理适应规律,找寻到抵抗高原病的应对之策。自此,吴天一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高原医学研究事业。高原医学研究与一般的医学研究不同,它的实验室不仅在室内,更在风云多变、险象环生的万仞高山之中。吴天一一面克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自身的高原反应,一面频繁出入高寒地带,住帐篷、吃冰馍、吞雪水,他和战友们每次闯入“生命禁区”都成了“钻死神空子”的人。

任凭风雨,难阻铿锵行

年,青海省成立全国唯一的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吴天一的才华在此充分施展。牧民居住分散,又随季节变化游牧迁徙,有时数十公里才见一处帐篷,但吴天一告诉他的队员们,“为了准确掌握人群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群体调研时一家也不能落,可能出问题的就在这一家。”数次历险,数次转危为安,吴天一的研究数据越积越多,不同海拔、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数据都在几十万份。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感慨道:“我的成长和成功,都是国家给予我的,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

智勇双全,舍身求真知

队员们说,吴天一在高寒地带开展科研工作的拼搏精神和献身精神,曾令外国专家钦佩不已。那是年夏,中外科学家携手组建“阿尼玛卿雪山联合登山队”。此次登山目的之一就是考察人在徒步急进登山状态下的复合反应。在海拔米进行高山生理实验10天后,外方医疗队员因为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停下了脚步。而同样出现高原反应的12名中方队员,在队长吴天一的率领下却一直攀登至米高度,并建立了实验站,完成了一周的科学考察。此次考察结果—《人在特高海拔的生理研究》论文在国际高原医学界引起轰动,为我国赢得一项特别贡献奖。在高原医学研究中,吴天一不仅是勇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极富语言天赋,精通英语、俄语,且与藏胞交谈不用翻译。陪同外宾访问时,他地道的英语令美国科技参赞惊诧不已。

吴天一

高原医学研究的”无限风光”在丛山峻岭之间,只要事业需要,我将随时背起行囊奔赴险峰。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xs/10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