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强优选旅游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
土地,人类共同的母亲。一代代人在土地上生息繁衍,从土地中获取食物,用黄土营造房屋,最终又回归土地的怀抱。数千年农耕文明铭刻在我们心头的,是无尽的乡土之思。
田园牧歌的时代,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但还有一些记忆的片段,散落在古老的村落中。从巷贤南面的大明山脚下过,你绝对想不到会有一个泥土夯筑的壮族村庄,悄然隐居在山间湖边。村子安宁平和,四周群山环抱,如同一个失落的桃花源,许多年不为人知。唯有那山,那人,那狗,是村子不变的记忆。
这里就是鼓鸣寨,一个似曾相识的小山村。
古民湖:观一池碧水,映山庄佳境要进入鼓鸣寨,首先得爬上一条七环八绕的盘山公路。沿途都是一个个角度很大的转弯,让人心惊胆战。这条路修通还没有多少年。在此之前,村里人都是靠马驮肩挑,走几十里险峻的羊肠小道才能出山,到镇上卖了八角等土特产,换来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村庄相对闭塞,但也是由于这样的环境,才能保持古老的风貌。
等到奋力爬上山口,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柔波荡漾的古民湖。湖面积约47公顷,湖水清幽澄澈,如同一面光滑的明镜,映照两岸的群山和天空的白云飞鸟。湖中水草丛生,烟云缥缈,时有鱼儿吻破镜面,惊起一圈圈涟漪。几座小岛,树林丰茂,横卧在水中央,使水面也变得回环曲折。沿着湖边公路,来到一处汽车营地。在这里,搭起一座帐篷,水滨垂钓,夕阳下烧烤,草地上弹琴,和风中放歌,无拘无束地享受与天地无间的欢乐。
越过水面,可以看到远方有一条山脉耸立在南方的天际,那是狮子山。山势向两侧绵延,与其他山峰一起,将湖水团团围在山中间,形成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
鼓鸣寨就置身于这片山水之间,背枕狮子山,面朝古民湖。远远看去,村后的山林,村前的湖水,两旁的稻田,四周的群山,共同簇拥着鼓鸣寨,真正是一个藏风聚气之地。
鼓鸣寨春色/上林县政协办提供站在山顶俯瞰古民湖和鼓鸣寨/周东源 摄
站在山顶俯瞰古民湖和鼓鸣寨/周东源 摄清一色的黄墙青瓦,构成了村子的主色调,低调不张扬,与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从山腰到水滨,一排排房子鳞次栉比,顺着山势依次往下排列,均坐南朝北,没有丝毫凌乱错杂之感。鼓鸣寨就如同一位历尽沧桑的老农,深沉而睿智。
据说,村边的狮子山上有状若雄狮的巨石,用硬物敲击,声如鼓响,故名“鼓鸣寨”。又因古时戍边官兵定居于此,世代繁衍,村民穿着打扮至清朝仍保持先代习惯,被外人称为“古民”,村子又得名“古民庄”。古民湖也因此得名。
叠石广场:赏水趣石韵,听四六联民歌来到鼓鸣寨脚下,踏着一排石头阶梯,登上同样由石头铺成的叠石广场。
叠石广场/曾平凡 摄
叠石广场面积约平方米,由余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堆叠而成。广场尽头,有石块依地势堆砌成数级高矮不一的石阶。村民引来清澈的山泉。泉水自石阶潺潺而下,积成一个清浅的小水池。水边绿树成荫,石头上布满苔痕,一丛丛蕨草和青芋长得极茂盛。泉水不甘驻足于此,一路穿梭于广场石块宽窄不一的间隙中,最后顺着阶梯向下流去。
石头的粗犷质朴,与周围斑驳粗糙的夯土墙相呼应,更突显出鼓鸣寨淳朴自然的沧桑之感。水性至柔灵动,水色清明透亮,为村寨增添了无穷意趣。石之刚,水之柔,在此相得益彰,自然和谐。
壮族是一个天生爱唱歌的民族。在这座充满石韵和水趣的广场上,每当佳节到来,上林四六联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韦有创总会带领壮族阿哥阿妹,一起穿上节日的盛装,唱起动人的歌谣,欢迎各方贵宾的莅临。
身着盛装的壮族男女唱四六联民歌欢迎来客/蓝 洲 摄四六联民歌是上林土生土长的民歌,产生于唐朝。历经一千多年,这种民歌依然在巷贤人口中代代传唱,是一项宝贵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歌词如对联,两句成对,每句十字,前四后六,故称“四六联”。
说到四六联,热爱文学的人,肯定会想到“律赋”也是四六句式。没错,四六联民歌虽是壮族民歌,但其创作手法却与“赋”有着很深的关联。“赋”这种文体盛行于汉朝、魏晋南北朝与唐朝,非常讲究句式、文采和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上林人民别出心裁地将民歌与赋结合起来,学汉赋之韵,习骈赋之格,取律赋之式,形成了四六联民歌,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唱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感。
同时,四六联民歌的句式和风格也深受骈文的影响。《智城碑》碑文就是一篇格式工整、文采声律优美的骈文。其中有众多四六格式的句子,如“澄江东逝,波开濯锦之花;林麓西屯,条结成帷之叶”,对仗工整,说明唐朝时上林人民已经熟练掌握这种文体和句式了。如今的四六联民歌仍保持这种传统,如:
山清水秀,南宁之后花园;洋渡清光,一马平川万里。
乌鸦反哺,羊有跪乳之恩;处世为人,善良忠诚为好。
巷贤人就是用这样美丽的歌谣,歌唱家乡的景色和纯朴的民风。每当四六联民歌在鼓鸣寨的山谷间久久回荡,这里的山水更显宁静与清幽,这座古老的村落仿佛沉浸在醉人的芬芳中,染上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夯土宅院:过山村生活,品乡野韵味从叠石广场拾级而上,沿着一条条青石小路,走入一栋栋夯土民宅中。
原住民是古村落的“魂”。他们给村庄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鼓鸣寨世代居住着陈、韦、苏三个姓氏的村民,有多户人家。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大门前,几位老人坐在檐下的石头上促膝谈心,他们对于外地慕名而来的访客早已司空见惯。长长的小巷里,不时走过几条黑犬、黄狗,它们就像巡逻兵一样忠实地守护着自家宅院。宅后的八角树下,鸡群在草丛中啄食草籽和昆虫。扛着锄头的妇女,刚结束梯田中的劳作回家,她们推开虚掩的家门的刹那,八角的芳香扑面而来。整个村落弥漫着一股宁静自然的乡野气息,这是鼓鸣寨最动人之处。
村民多垒石作地基,在其上夯土建屋。住房大部分为清朝和民国时期修建;为使夯土墙免于被雨水冲刷,屋顶多为悬山式。经过百余年风雨洗礼,鼓鸣寨至今仍保留有57座夯土合院式民居,共多栋单体建筑,是目前广西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壮族夯土建筑村落。
鼓鸣寨中的夯土宅院/黄云清 摄泥土是古代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要原材料的夯土技术,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手段。中国的夯土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先秦时期的宫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长城,明朝北方的边墙都广泛采用夯土技术来修筑。
夯土技术,又名“版筑”。施工时,将土夹在两块木板之间,用杵击打坚实,一层层垒高,一层层夯实,就形成了一堵夯土墙。古人在泥土中,有时还会混入糯米浆、红糖、蛋清等物,按一定比例调制成“三合土”,或在墙中夯入芦苇秆、木桩。这样建造出来的夯土墙,坚固无比,在冷兵器时代可谓刀枪不入。这就是鼓鸣寨的夯土民居能历经百年而不倒的原因。
不像水泥、红砖,夯土未经高温焙烧,保持着土壤自身的活性。厚重的夯土墙能隔绝外界的寒潮和暑气。民居坐南朝北,得以避开火辣的阳光。所以,在鼓鸣寨的夯土宅院中,夜暖昼凉,冬暖夏凉,房内的气温始终维持着较小的温差,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与磨庄相比,鼓鸣寨的民居虽不是砖瓦结构,规模较小,多为单进,但同样采用三高两矮的建筑布局。一栋高大的正房与两侧较为低矮的厢房一起围成天井院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村中民居改建而来的古民客栈和古民土菜馆。
古民客栈下邻叠石广场,由一厅、两厢、两主卧、一天井组成,形似小四合院。装饰风格简洁雅致,与夯土宅院保持一致。宽敞的厅堂作为会客室,一条香案靠墙而立,一张八仙桌陈设在堂中央,两旁各有一排官帽椅。厅堂面对种满盆栽的天井,从天井透过来的阳光照耀得厅堂一片敞亮。厅堂两侧的卧室里,木质的床铺、白色的被褥和蚊帐、竹丝编织的灯笼与黄土墙壁互相映衬,显得无比素雅。左右厢房则分别改建成茶室与现代厨房,博古架与厨卫设施一应俱全。在这个山中客栈小住数晚,定然十分惬意。
古民土菜馆在叠石广场右侧。推开土菜馆的防卫式木门,迎面是一堵竹编照壁,巧妙地挡住了来客的视线。绕过照壁,眼前顿时一亮。青白瓷砖铺成的天井中,摆放着几盆棕榈和蕨叶植物,外表设计成石磨的喷泉正哗哗地流着清泉。水声与绿意的点缀,给这间普通的夯土宅院平添了几分雅趣。正对大门的是原主人供奉祖宗神位的厅堂,与客栈陈设类似。两侧的厢房已改建成木制阁楼,作为土菜馆的餐厅。这里的菜肴都是出自鼓鸣寨本地的特产。八角香鸡、古民湖的鱼和鸭、狮子山上放牧的黄牛和生长的鲜笋、村民自种的八角和花生,都是最原汁原味的天然食材。尤其是八角香鸡,其肉质鲜美,透着一股八角香味,远近闻名。
古老的夯土建筑,历经百年仍旧充满着活力。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曾经一度被忽视的夯土建筑,以其善待自然、亲近山水、天人合一的独特魅力重新受到世人的青睐。国际上已经重新刮起一股夯土建筑热潮。年鼓鸣寨国际学生夯土建筑设计竞赛吸引了多国设计师参赛,结出了璀璨的硕果。鼓鸣寨的夯土宅院焕发出新的生机。
狮子山:与白云为邻,与牛羊相伴走出鼓鸣寨的巷子,走过村外依山而建的梯田,穿越密布的八角林,沿着一条林中小径,登上海拔米的狮子山。
山顶是一片高山草甸,沿着起伏的山势连绵到远方。晴空万里,白云飘荡,风吹草低间,一群群牛儿悠然自得地吃着青草,丝毫不理睬人的到来。
高山草甸牛儿欢/黄云清 摄站立在山巅巨石上,极目四望,视野毫无遮拦。山前不远是宾阳县思陇镇和南宁至上林的二级公路,稍远处则是著名的抗日战场昆仑关,天气晴好的时候甚至可以隐隐望见南宁城区。这里是上林最南端。
回望山后,大明山峰峦迭起,古民湖纯净如玉。炊烟袅袅的鼓鸣寨,静卧山间湖畔,一如往昔。当年,徐霞客从思陇进入上林,提到“北面崇山并障”,想必说的就是狮子山,只可惜他不知山后还别有一番天地。
小贴士地 址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距离县城约27千米。路线参考从县城往南,依次走明澄大道、县道,可达巷贤镇长联村鼓鸣寨景区门口。
注:文章最终解释权由《山水上林》编委会所有。
我是一条分割线
往期回顾 书画进军营 共谱鱼水情我县组织收看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我县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编辑丨陈姗姗黄艳(实习)
值班主任丨覃志勇
审核丨韦东路监制丨吴桦景上林发布由中共上林县委宣传部主管,上林县融媒体中心出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报料-商务合作:-报料邮箱:sl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