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居民,对老城市的回忆愈发强烈,这并非倒退和怀旧,而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缕乡愁。巴中市民也一样,老巴城是家,是乐园,是难以抹去的记忆。今起,每周六、周日晚报君将推出系列报道《巴城记忆》,寻找那些经历时代发展、岁月变迁后的巴城记忆……
▲上世纪80年代的老巴城易航/摄
巴中历史悠久,古巴国三千年前助周灭纣,中国四大名著《封神榜》、《三国演义》,历史名剧《牡丹灯》、《太子贬巴州》,神话传说《蒲道官斩巴蛇》等故事与巴中历史有关的是家喻户晓。而说起“九井十八街”,这个名称在巴中几乎是人人皆知,但真正能完整的说出“九井十八街”具体名称的已找不出几人。
居住在巴城观音井博士院的9旬老人李华珍告诉晚报记者,她已经在巴城居住了四十几年,对“九井”略有所知。
李华珍
首先是城南街那一口井,名桂花井,过去井上有一棵桂花树,井中水清见底,桂花树倒映水中;大东街的观音井,传说是观音圣母净水瓶的水所生,饮此井水,可益寿延年;城西的白马井,传说有白马出入井中;书院街有一口井,名虎井,传说井内有雷鸣声,每响一次,巴州城必出科考及第的人才。现在,9口井有8口都随着城市发展变迁被填了,只剩下我们这边的观音井。
九井
桂花井、观音井、醒心井、白马井、虎井、土井子、归仁井、义泉、南龛泉
十八街
大东街、小东街、土星街、文庙街、小成街、城隍庙街、新街、鼓楼街、老、新南门街、内西街、外西街、严公庙街、新市街、书院街、罗祖庙街、狮子街、草坝街
关于“九井”晚报记者查询了诸多历史资料,问了许多老巴中人。从一些历史资料得知,关于“九井十八街”的记载也不尽相同:
↓↓↓
年10月出刊的《巴中县文化志》称,古巴州“九井十八街”的“九井”含化龙井(中共县委招待所)、虎井(巴中中学)、狮子井(巴师附小)、鸳鸯井(巴中电影公司)、鼓楼井(巴中钟表社)、土井(城关一小)、桂花井(县百货公司仓库)、南泉寺井(巴中旅馆)、长寿井(巴中新华书店旁)。
↓↓↓
《巴中历史考证系列:九井十八街》则称,古巴州闻名的“九井十八街”的名称为:桂花井,有老桂一株,故名。如今在巴州区大东内街;观音井,当年在巴州区政府背后,水源丰足,居民犹有汲用;醒心井,又名“醒心泉”,东城东北隅州署内,道光八年(年)知州陆成本所凿,今废。遗址在原县府一宿舍楼基底;白马井,在新城西门外,严公祠后,曾经在巴城北马井巷北门吊桥西侧;虎井,在新城外西南,遗址在今巴中中学操场西侧;土井子,在巴州镇土星街,今废;归仁井,遗址在今平昌县江口镇;义泉,约在今巴州镇草坝街西头;南龛泉,在南龛老君洞侧,下有一穴,泉已竭,井涸。
在李奶奶旁边的一位88岁老人说,如今剩下的观音井在一座庙子旁,很多市民经常舀里面的水来清洗衣服,有时候还会看见井口有白气冒出。晚报记者随后跟着老人来到观音井旁,见一市民正弯腰舀水。井上放了一个搪瓷容器,据说是供市民喝水用的。▲清末“九井十八街”分布图(图据网友“豌豆哥哥”)
十八街十
八
街
《巴中县文化志》记载,古巴州有十八街:大东街、小东街、土星街、文庙街、小成街、城隍庙街、新街、鼓楼街、老、新南门街、内西街、外西街、严公庙街、新市街、书院街、罗祖庙街、狮子街、草坝街。
近日,晚报记者来到巴城老城,保存比较完好的小街子、文星街、鼓楼街等老街就静静地坐落在这座城市高楼的中间。对于一直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来说,时光在这里变得悠长。这些老街两旁大多为木结构房屋,门为可拆卸的木板。门前种着梧桐树,不少老人坐着摇椅在巷子里喝茶。这些老街里面,最多的是茶馆。
75岁的罗述芳在小街子生活了不少年头。“我们这里面10户人就有8户人家是开茶馆的,大家闲来无事都喜欢在里面打打小牌,喝喝茶,聊聊天。”
“巴中城的老街虽小,但都是熟门熟路,我们邻里间互相帮衬,饱都饱,暖都暖,没有太多的繁琐,有的是极其淳朴的民情。”八旬老人刘大爷说。
▲小街子内的川陕总工会旧址
说起“十八街”的变迁,草坝街较为明显。巴中市社科联负责人李先国在《巴中文史》上刊文《老巴城记忆》写到:曾经草坝街将军宾馆至川剧团处有几家理发店,使用手工剃刀和剪子,用洗衣粉之类的洗头膏和皂角给客人洗头,理发的师傅有男性也有女性。记得有一个40岁左右的女师傅,理发技术很好,服务态度也很好,会吹费翔那种的大背头,巴中师范学校的很多学生为赶潮流,常常找她理发。
而如今改造后的草坝街成为了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
小街子、文星街、鼓楼街的一砖一瓦都在告诉后人,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编辑/晚报君
巴中晚报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