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长寿新规律饭量减13,多活2

民间一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

自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以蠕虫、苍蝇、小鼠和猴子为对象的实验都表明,每天少吃30%,就能显著改善健康、延长寿命。这一效果可能同样适用于人类。

本文转载自   

肠道疾病

中国台湾科学家发现,脂肪堵塞在肠道里,会造成肠阻塞,大便黑色、带血。

  

疲劳

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

人们在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

  

癌症

日本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老年痴呆

日本有关专家还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骨质疏松

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肾病

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

  

急性胰腺炎

晚餐吃得过好过饱,加之饮酒过多,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神经衰弱

晚餐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3

七分饱是什么感觉

“七分饱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提醒人们吃饭不能过量。”付金如表示,想要吃到七分饱,只要有饱的感觉,就别吃了,但也不能饿着。

李惠明表示,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不是很好衡量。“应该是感觉吃得差不多了,却还不想离开饭桌,可要是再吃的话就会撑。总而言之,是一种似饱非饱的感觉。”

范志红的解释更为细致,“七分饱应当是这样一个感觉: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此外,范志红还具体指出其他几个级别的饱腹感,供大家参考。

“八分饱时,胃里感觉满了,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九分饱时,还能勉强吃几口,但每一口都是负担,觉得胃里已经胀满;

十分饱时,就是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三位专家都表示,人们摸索自己七分饱的饭量,需要一个不断感受和调整的过程。有一个标准需要牢记,那就是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

也就是说,如果提前饿了,就意味着没吃到七分饱,可以适当再增加一点饭量。

其实,有了七分饱的意识,就是好的开始。专家提醒,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

专心吃饭

对饱的感受,是人的本能,天生具备。不过,对不同级别饱的感受,一定要在专心致志进食的情况下才能感觉到。

如果边吃边聊,或边吃边看电视,就很难感受到饱感的变化,从而不知不觉地饮食过量。

细嚼慢咽

只有细嚼慢咽,才会感受到自己对食物热情的变化,饥饿感的消退,吃饭速度的减慢,胃里逐渐充实的感觉......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不同饱感程度的区别。

然后,找到七分饱的点,把它作为日常食量。

少精多粗

吃水分大的食物可以让胃提前感受到饱,有利于控制食量,比如喝八宝粥,吃汤面,都容易让七分饱的感觉提前到来。

吃需要多嚼几下才能咽下去的食物,比如粗粮,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有利于感受饱感,从而帮助人们控制食量。

相反,精白细软、油多纤维少的食物会让进食速度加快,不知不觉中吃下很多。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内容转载自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
白癜风早期能够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ms/2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