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在《活着》里写道:“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道理通俗易懂,但许多人缺乏行动,总把生命当儿戏。
还有人认为,珍惜生命很难,生老病死的烦恼难免,验证了“万般皆是命”的古训。
现在,就和大家探讨一种最简单的惜命方式——闭嘴。
管好嘴巴,虽不能保证长命百岁,但可以减少戾气,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消耗。
01
张口就来,后患无穷。在南北朝时期,天下很乱。
高澄作为东魏权臣高欢的儿子,自然是可以耀武扬威的。
十岁带兵打仗,十一岁出使洛阳,拜见孝武帝元修。
他聪慧过人,对朝廷大事说得头头是道,备受欣赏。
多年努力后,他成为东魏实际掌权人,皇帝对他也忌惮三分。
每天上朝,他都带兵器,耀武扬威,言语狂妄。
武定七年,高澄准备夺取东魏皇权,禅让皇位的诏书已拟定。
在饭局上,高澄对厨子兰京说:“我曾梦见你拿刀追我,怕梦想成真,明天就用你的头祭旗。”
兰京出生在梁朝将军家,武艺高强。他听了高澄的话,决定先下手为强。
兰京拉拢平日受压迫的厨子、士兵,借机杀死高澄。
虽然后来高澄被追谥为文襄皇帝,但他未能实现梦想,反成笑话。
古人云:“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
张口就来的话,无疑是拿斧头伤人,别人自然会反抗。
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说出来后,别人可能会较真。
话多的人,在人群中很快会成为焦点,一旦风停了,必然摔下来。
说笑话刺伤别人的自尊,揭人短处直接暴露痛苦,骂人的话激起怒气,打断别人的话显得不礼貌,争吵火上浇油,嫉妒显露心穷。
在人多的地方夸夸其谈,可能招来矛盾;喝酒胡说也是责任;揭露家丑别人只会笑话。
张口就来的祸害,只会带来更多麻烦,消耗自己的生命。
02
开口是银,闭口是金。
隋朝初年,官员梁毗被任命为西宁州刺史。
当时西宁很乱,地方势力冲突不断,酋长是各股势力的带头人。
梁毗上任后,酋长送来很多金子。
送金子代表两种意思:讨好梁毗,让他别管酋长们的事;让梁毗也贪腐,和酋长们同流合污。
梁毗选择了维护地方平安。
他组织饭局,酋长们聚在一起吃喝。
忽然,梁毗哭着说:“朝廷派我来做官,我却拿着金子纸醉金迷,让酋长争夺金子,我苦啊,百姓也苦。”
哭完后,他把金子分给穷苦百姓。
酋长们听了面面相觑,从此悔悟,地方也变得安宁。
一顿饭本是一个“局”,梁毗在开口前做足功课,他的话戳中了酋长们的良知。
作家朱自清在文章里写道:“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
少说话,但每句话都有价值,带来和谐,促进工作,或给人温暖,这才是对的。
在任何场合,选择对的时候闭嘴,养成习惯,命运不会被消耗。
其一,开口前多听。
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了解情况的过程。
听懂后再开口,不会“无的放矢”。
听别人说完,内心怨气消散,不接话也会给人好印象。
其二,养成慢说的习惯。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
语速太快,人听不清;开口太快,自己很乱。
忍一忍,等一等,思考时间有了,开口就轻松多了。
即使说错了,语速慢还能话锋一转,减少损失。
其三,学会说软话。
不管怎样说,总会有错。嘴上认怂,没关系,这是止损的智慧。
03
医学家石成金说:“开口讥诮人,是轻薄第一件,不惟丧德,亦足丧身。”
诗人杜牧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中年人与外人打交道是必然的,说话也不可避免。但要选择性闭嘴,不要什么都说。
嘴巴除了说话,还可以吃饭,喊“兄弟、妈妈”,呼吸等。
说出去的话,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生命中。
常闭嘴,懂美言,生命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