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精索静脉曲张再手术指征探讨新 http://www.akjmm.com/jbwh/11232.html
深秋时节,来到喀什的长寿村,在花海中悠闲漫步,在景区里观看表演,可感受到胡杨林最美的季节。
受乡村特色旅游的带动,位于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的长寿村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年,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的长寿村受益匪浅。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昔日不足元,跃至年的1.4万元。而且该村也成为全县的富裕村,及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今年8月26日,该村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长寿村的蜕变,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实现华丽转身的背后,不仅有赖于当地政府和人民抓住时代机遇、顺势而为,更离不开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下,来自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全力支持。
谁都不想到林场讨生活
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座落于泽普县西南40公里处的亚斯墩林场境内,镶嵌在叶尔羌河冲击扇上缘,三面环水,景色宜人。之所以秋季是金湖杨景区最美的季节,在于入秋后,胡杨树叶子开始逐渐变色,放眼望去满目金黄灿烂,与湖水相映成趣,故称金湖杨。当地胡杨、水、绿洲、戈壁四位一体的独特自然风貌,堪称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不可多得的一处旅游圣地。
确切地说,长寿村并非自然村或行政村,而是泽普县国营林场依托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重点打造的核心景点之一,村民即国营林场员工。该景点之所以享誉长寿,在于整个林场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将近20位。为弘扬泽普县的长寿文化、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长寿村又特地补充为长寿民俗文化村。景区内甚至有一位93岁的老人,名叫阿吾孜阿迪力,身体硬朗,喜欢驾着马车接送游客。
金湖杨景区管委会接待部总负责人地力木拉提吐肉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金湖杨景区与泽普国营林场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该林场于年建场,由于管辖范围内,均为受国家保护的胡杨树种,多年来,只投入并无林木产出,宜农荒地不多,林场员工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据他描述,过去林场员工所住的村庄非常破旧,大部分家庭只能依靠仅有的几亩耕地勉强维持温饱。每次到泽普县城,骑自行车都要四五个小时。要是过河,就得把羊皮筏子绑在身上。
阿吾孜阿迪力老人退休在该国有林场。由于林场条件特别差,他当初结婚的时候,家里只有一个普通毛毯。沙娜古丽赫依提是嫁入国有林场的媳妇。据她回忆,刚嫁进来的时候,生活特别困难。房子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季节,屋内就到处漏雨。而且林场很多盐碱地,无法种植农作物。谁都不想到林场讨生活。
然而,转变始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年11月,该林场被原国家林业部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年6月,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被自治区旅游局命名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成为喀什乃至南疆地区的重要旅游胜地。与此同时,自年以来,泽普县抓住喀什地区旅游产业迅速做大做强的机遇,本着维护自然风貌、返璞归真的原则,顺势提出大力发展景区乡村游、生态农业观光游、胡杨游以及维吾尔族风情游,全力打造乡村游的重点项目长寿村。
如今,原先的贫困林场员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过上了坐在家门口做生意、不出村子把钱挣的美好生活。
贫困村华丽转身的背后
年3月,第一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一轮援疆工作就此拉开序幕。同年5月,中央举行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根据中央要求,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从阿克苏地区移驻喀什地区的莎车、叶城、泽普和巴楚四县。
回到金湖杨景区,于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借助上海援疆资金,年,泽普县准备以旅游产业作为产业援疆的突破口,从打造旅游强县和金湖杨南疆首个5A级景区入手,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于是,泽普县启动了长寿村改造项目,助推景区升创。年,金湖杨景区得偿所愿。随后,该林场充分利用上海援疆资金、安居富民项目资金、林场建设资金及村民自筹资金,对原住民的房屋进行升级改造,然后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据了解,长寿村是泽普县富民安居工程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试点村,所有房屋都是在保持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乌镇、周庄等成功村镇开发模式进行规划建设。
泽普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疆泽普分指副指挥长李金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项目建设时,专门邀请专业的规划院和设计院现场查看、调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县委县政府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修改设计方案。在资金使用方面,结合林场危旧房改造一并实施,改造民居围墙、廊檐、葡萄架、大门,原来达不到抗震标准的房屋全部进行重建,同时改造了厨房、厕所。考虑到便民与整体协调,又对电网、水管进行改造,全部电线采取地埋入户。为突出旅游富民的功能,林场还对15户愿意从事旅游活动的农户家里的房屋进行规划布局,修建门面房、凉亭、馕坑、二层凉亭。浓郁的维吾尔风情、错落有致的庭院布局、清澈蜿蜒的水系、古朴整洁的街道、特色的手工制品与小吃,让游客流连忘返。
漫步在长寿村,这里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状态,石板街沿线的房子风格一致,砖红色外墙,外墙装饰富有民族特色,门前摆放的格桑花,衬着阳光,格外惹眼。居民院里院外的架子上缠绕着的葡萄藤,已经结满果实,也有居民家门口挂着成串的玉米、辣椒,一派丰收的景象。
地力木拉提称,在建设过程中,林场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结合村民个人意愿和特长,对每家每户进行设计,力求户户有特色、人人搞经营,做到一户至少有一人参与或从事旅游经营和服务,推动农民的增收致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