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651571.html
运动不等于长寿
“运动不等于长寿”,因为心率和寿命成反比,运动导致心率加快,新陈代谢就加快,细胞的分裂和老化也必然加快。归根结底,人的一辈子,心跳次数是有限度的,达到了一定次数的心跳,生命也就到头了。
生命在于静养
所以记住——生命在于静养。当然静养不排斥适当的锻炼,比如太极、瑜伽等,快走也可以,但千万别奔、别跑、别跳,也别被自己练出来的一块块“发达的肌肉”给迷惑,那其实是提前挥霍了的一年年的寿命。
每天清晨,在各个公园都可以看到,有着为数较多的人群,正在做各种运动健生。尤以老人为最!其实,早晨的空气质量指数,是一天当中最差的。是不太适合体育运动及锻炼身体的(下午或黄昏较好)。比如:二氧化碳含量就是最高的时候。那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去锻炼呢?缘于“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误导了大众。
“生命在于运动”,若从这句话的语境,其本身而言,也是不对的。至少这句话太武断,太偏激了!“生命在于运动”表明,如果不运动,就没有生命,也就是会短命。果真如此吗?是否人人都要运动?是否人人都适合运动?从辨证的角度看,很显然,是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
有些人,是不适合运动的
比如:体质虚弱者,就不适合运动。因为人的元气是有限的,对于体质虚弱者,若参与运动,必将耗损更多的元气,使身体虚上加虚,雪上加霜,得不偿失!这种体质虚弱者,其实只需要静养就够了。
再比如:肝病、肾病患者,若参与运动,必将加重病情,使之恶化。这类病人也只适合静养的。
作为体育运动,它只能够加强身体肌肉、骨胳、关节等方面的强壮(对胖子好些)。一个人,会不会生病,会生什么病?是由身体内因决定的。好比,同样的天气,有人感冒,有人健康。气候这外因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免疫功能等内因不同,而出现明显的不同结局。
一个人的长寿与否,是先天基因和后天调养来决定,并不是运动可以决定的
西方国家的医学专家作过统计,人类社会的疾病,70%与情绪有关。这个情绪就是内因。也就是我国中医讲到的“七情致病”(喜、怒、忧、思、惊、恐、悲)。
也有人说,通过体育运动,能够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不知大家想过没有?紧张、焦虑等七情,犹如幽灵附身一般,在天,每天24小时,随时随刻,都可能即时而发,难道你能坚持天,24小时不间断锻炼吗?
或你在上班,商场购物时,突然出现了紧张、焦虑等情绪,你也能马上跑去锻炼?消除这不良情绪吗?何况这作用究竟有多大,也不得而知。作为自主神经所支配的七情,是不受意识所控制的,何况运动乎?
民间有句俗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实这说法也不对。因为在饭后,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作用下,把全身大部分的血液,都调到胃部帮助消化了。人体其它器官都是处于低度的缺血状态。
若饭后百步走,因大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昏、眼花、四肢疲软,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再则,也会加重器官的缺血状态,于健康反而不利。
众所周知,全世界的体育运动员,平均寿命才55岁,属短命。全世界的武术家,也罕有长寿的。练太极拳除外,因太极拳属气功中的动功,讲究“三调”。即:调身、调意、调息,这是动静结合。
同为哺乳动物的老虎、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勇猛无比,但都短寿。而乌龟与蛇,少动的,却又长寿。
长寿的职业人群,常见的有:画家、书法家、学者、普通的农民等,他们都是相对好静的、安逸的或动静结合的
每个人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每人的身体都是独立个体,存在个体差异,包括兄弟姐妹亦如此。不能一味的强调,干什么对身体好,吃什么对身体好。对别人好的,未必就是对你好的,反之亦然!
来源:博客中国
阳光国旅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