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与临夏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通过“东乡手抓”这几个字认识了东乡的羊肉,其实在甘肃临夏,以“羊肉”为主的美食还有很多。
序东乡羊肉的来历
东乡羊肉不仅具有营养丰富,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功效,而且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
▲东乡羊因为生长在干旱的黄土高原,所以几乎没有羊膻味
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是帝王的贡品,到了明代还有“贡汤羊87只”的记载(明嘉靖《河州志》卷1),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就是枹县境(包括今东乡地区,当时尚无称为“东乡”的地名,“东乡”二字产生于清康熙末)的红骨骨髓的羯羊,朝廷指名要食赤髓的“枹地羊”。东乡羊也叫“枹地羊”由此而来。
东乡手抓
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气候环境中,生长出了著名的“枹地羊”,然后加上东乡族独有的烹饪技术处理,便诞生了闻名西北的“东乡手抓”。之所以叫“东乡手抓”,是因其煮熟后可直接用手抓食而得名。体格健壮、坦荡豪爽的东乡人历来好吃“手抓”羊肉。这种羊讲究由人家精心喂养、膘肥肉嫩的本地羊特别是山地羊最佳。
▲东乡手抓看起来简单,但是吃起来味道极佳
“手抓”羊肉的做法是将羊肉整只或分成六大块下锅,用旺火煮沸,加上适量的生姜、花椒、草果等调料,改用小火慢炖。煮熟后剁成小块装在盘子里就蒜蘸盐手抓而食。具有味道纯正、肉质鲜嫩、肥而不腻之优点,并且营养非常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听说经常吃这种羊肉有明显的补气益肾、健胃强脾和延缓衰老的神奇功效,难怪东乡族老人中不乏长寿者。
“东乡手抓”不仅是东乡族特色饮食中的“宝贝”之一,而且也是临夏清真饮食业的支柱之一。已经成为当地民族传统特色饮食的拳头和“品牌”,甚至风靡兰州、广州、深圳、北京等各大城市。
在临夏市区,除了高档餐厅提供东乡手抓外,还有很多正宗的“手抓馆”、“手抓美食城”,当然档次高一点的清真面馆(如河沿面片等),手抓也值得你一吃。
羊肉筏子
▲白色为灌制的面肠,黑色的为发子
制作羊肉筏子(亦称羊肉发子)是极讲究的。得用新鲜全羊,先取大肠,经过多道手工整治,清洗洁净待用;再将心、肝、腰子及精选肉剁细成肉馅,拌上细切葱白、生姜末、精盐、胡椒粉,调和好,仔细灌人肠内。将蒸熟的肉肠切段,成1寸许,待铁锅油热时,加葱花、鲜姜丝,入锅炒热至微黄,盛碗。浇上蒜泥、辣椒油、老醋,香气浓郁袭人。
在临夏市区,羊肉筏子主要在大西关一带居多,临夏县双城有家专门做羊肉筏子面肠的,你也可以去去品尝一下。
清汤羊肉
▲清汤羊肉讲究汤要“清”,不宜“浑浊”
清汤羊肉是河州人爱吃一种家常食品,做法是将熟羊肉切块放入碗中,舀上纯正的鲜羊肉汤汁,放少许香菜、葱花、蒜苗。如果和馍馍、锅盔、烙饼等一同泡入碗中,就成了不同于陕西的“羊肉泡馍”。比起陕西的大碗羊肉泡漠,河州的清汤羊肉加上“泡馍”,更有一种精致细腻、清香而诱人的独有滋味。
糊羊肉
相传张骞出使西域路经古城河州时,中外商贾就以食糊羊肉为快事。其做法是将熟羊脯肉或羊腿肉切成长薄片,装入碗里加上原汤,调以花椒、姜片、食盐、味精等调料后上笼蒸嫩,取出后反扣盘内,舀去原汤,再浇上用肉汤、木耳、黄花菜和酱油、淀粉汁子,打上菜头,淋少许香油而成。其特点是酥软浓香、独具风味。
“桶子肉”
桶子肉在县境内被认为是手抓羊肉中的上乘之选,它较之普通的手抓羊肉,在选料上更为讲究。多选用羊胸叉、肋条和后腿肉制作,将精肉剖开,嵌入肥肉,使其肥瘦适宜,然后用旺火煮沸,加入调料改用小火炖烂,装入特制的木桶,使肉中的水份不致蒸发,以保持软硬适度。早在清光绪年间,河州的“桶子肉”就已远近闻名,享誉四方。
桶子肉的肉源必须是小龄羯羊,其肉质软嫩可口,醇香无比。之所以称为"桶子肉",是因为旧时小贩把这种羊肉趁热装在特制的木桶里,用担子挑着走街串巷叫卖,用盖子密闭的木桶保温保鲜,不失原味,故有此名。
传说解放前曾任青海省政府代主席的马麒,有一次回临夏城时,被一绅士邀至家中做客,二人正在花厅赏花品茗的之际,忽闻从院外街巷中传来"桶-子-肉--"的叫卖声,马麒不解其意,便问主人:外面叫卖者何物?主人便差人将叫卖者引至家中。马麒一看,原来是卖熟羊肉的。绅士见马麒颇有新奇之神色,就让小贩切上一盘熟羊肉让其品尝。只见卖肉的拿出一把锐利的阿拉伯弯刀,三下五除二就端上了一盘薄薄的肉片。马麒用筷子夹起肉片细细观看,见肉片不仅鲜嫩而且剖面还有肥瘦肉搭配而成的图案,入口一嚼,顿觉鲜嫩爽口,肥而不腻,满口醇香,不禁喜上眉头,继而赞不绝口。绅士一见,大喜过望,重赏了小贩几块银元。从此,"桶子肉"之名不胫而走,誉满西北,成了城镇官民待客的上品。
不过令人遗憾的事,传统的桶子肉在市面上已经少见了。在前河沿和北大街只有一两家在卖,其他的只有东乡手抓了。
东乡平伙
吃“平伙”是临夏民间亲朋好友聚会用餐的一种习俗,在农闲或雨雪天,由脾气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平均出钱买羊,推选一个东家在他家里制做,一般东家不出羊钱,负责加工,但肉照样也有一份。
肉囫囵煮好后,由东家搬到所有参加会餐者的面前,按人头将整羊等分,在切割时必须每个部位都要切到,打成份子,人均一份,每份都有前件、后件、肋巴、胸岔、背子、脖子、尾巴七个部分,然后各吃各的份子,吃不完可以拿走。吃完肉后,在肉汤里揪面片,共同吃一顿会餐饭。从宰羊、制做、分肉、吃面都浓罩在一种热烈的气氛中,又说又笑、谈笑风声、互相打趣、热闹异常。
当然“刮碗子”、“嗑瓜子”、“吃发子”是免不了,最后头蹄、下水落东家。吃平伙,是东乡人平等互助、团结和睦集体精神的典型写照。平伙平伙,平起平坐。首先是平伙肉分为“股子”,无论贫富贵贱,一律平等,一人一份,份量相同;其次是平伙钱分摊后,可交现钱,也可放“八月帐”,即到了粮食大丰收时用粮食顶平伙肉钱。东乡人豪爽豁达的性格,在吃平伙的风俗习惯中充分体现。
▲人人有份的“平伙”是一种吃法,更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