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远[1],
传说中国近代最长寿的人。《李氏族谱》记载他生于年,卒于年,寿享年。
本名
李庆远
别称
李清云,原名周亮[2]
所处时代
清末民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重庆[2]
出生时间
年(康熙十六年)
去世时间
年(民国二十二年)
主要成就
中国近代最长寿的人
人物事迹编辑李庆远[3],根据某些记录说他生于年,卒于年,卒年年,这是不真实的。又有人传说他是明末清初的中医药学者李清云,实际上不是同一个人。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传说在他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他自称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
据讹传年活了岁的李庆远与世长辞,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位后人。当时的纽约时报与《时代》杂志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康熙16年(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年,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之一。
至于其真实性,此人物生平为民间野史传说,并没有可靠资料记载。记者先后到开县、万州等地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地方史志编纂部门和民间走访,并查阅了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民国人物志等资料,试图找寻李庆远的蛛丝马迹,最终没有找到任何记载,可见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
*注:-是清朝前期到民国初年。
长寿秘诀编辑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荷叶、决明子、罗汉果、枸杞等煮水后泡花枝茶饮用。保持人体三通,血通、尿通、便通”这就是李庆远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他始终认为保持一个平静安宁的心态和“三通”是长寿所必须的。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这就是李庆远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他的饮食主要以米饭和少量的葡萄酒为主。
茶的养生及药用已载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而花枝茶具体出处不详,史料记载应出自湖北;《本草纲目》记载决明子具有降血脂、明目的功效;荷叶具有消炎、利尿的功效;罗汉果具有润肠通便、清咽润肺的功效。
野史传说编辑传说生于清康熙十六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传说享年岁。李庆远祖籍湖南邵阳,出生云南省,据说90多岁时到重庆市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膝下子孙满堂。据说由于他对中医中药,尤其对养身、健身都有不凡的造诣和成就,被人们誉为“神仙”。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在气功热时期,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依此传闻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
清代有位百岁寿星李庆远,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延年益寿。”李庆远一生遵此“妙诀”,称:“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李庆远认为: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所主宰的。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他形象地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若是把点燃的蜡烛置于罩笼内,则燃烧的时间长;若置风雨中,则时间必短或即熄灭。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他非常欣赏老子之言:“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萦萦(缠绕)。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他说,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养生之庸人所忽视。
他根据圃翁(古代一位善于养生的老人)的养生理论,特别强调善养生者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
所谓慈,即仁慈、慈爱,也就是心地善良,不害物不损人,一片慈祥之心。这种慈祥、仁爱的快乐心情,足以抵御各种灾害,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其天年。
所谓俭,即节省或节制之意。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其精神;俭于言语则养其气息,防止产生事非;俭于交游则可择友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可免除烦恼和困扰。凡事省得一分,则受一分之益。
所谓和,即和悦之意。君臣和则国家兴,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妻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互相维护。此为至祥之道也。
所谓静,就是清静、冷静、安泰之意。也就是说身不过劳,心不轻动(胡思乱想)。神伤甚于体伤,“神之不守,体之不康。”
李庆远在讲到自己的起居饮食时说:“食不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余生二百多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亦不作过久之酣眠。”
他还讲到生活细节的注意事项。提出,凡细小之事,人们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伤身。他告诫人们: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身,损伤之极,即可亡身。所以,按着先人的养生术,行不疾行,目不久视,耳不极听,坐不至疲,卧不至极;要先寒而衣,先热而解,要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要无喜怒哀乐之系其心,无富贵荣辱之动其念。此乃长寿之道也。
李庆远最后告诫说,饥寒痛痒,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爱自全之道,才是养生的准则和关键。[3]
其实相传还有一位寿星“菜篮公”原名陈俊,福建省永泰县梧桐镇汤埕村人士。唐僖宗中和辛丑()年生,元泰中元年甲子()年卒,历经唐、五代、宋、元诸代,享寿岁。是有史书中记载的世界上最长寿之人,也被人称作“小彭祖”。
陈俊(-),福建永泰人。《永泰县志》:晚年肌体萎缩形如小孩,装在竹篮中轮流供养,人称菜篮公。莆田地区建于年至年,当时辖区莆田、仙游、福清、闽候、闽清、长乐、平潭、永泰八县.据有关部门从永泰县志查证得知:清代乾隆十三年《永泰县志》12卷记载,陈俊,字克明,福建永嘉山区汤泉村(今永泰县梧桐乡汤埕村)人,生于唐朝僖宗中和辛丑年(公元年),死于元朝泰定甲子年(公元年),终年岁。陈俊为人正直,乐为乡里做好事,受到乡人敬重。到了晚年,他无法自食其力,“子孙无有存者,乡人轮流供养”。后来,老人年岁不断增高,肌体逐渐萎缩,身躯变得愈来愈小,“形如小孩”,行动十分不便。于是众乡邻就用麻竹编制了一个特大的菜篮子装着老人,由供养人轮流抬着进出家门,因此乡邻们都称他为“菜篮公”。陈俊去世后,乡邻们将他的遗骨塑像安放在汤泉庙作为纪念,并誉称为“小彭祖”(传说彭祖活多岁)。陈俊生平事迹被刻在一块木牌上,从元朝一直保留到清代。人活百岁,亦属罕见,被称为人瑞,而被民间誉为“小彭祖”的陈俊竟活到岁,岂非是近代人间奇迹。有关陈俊的故事:“菜篮公”的名字和传说至今仍在永泰县一带广为流传。当然,陈俊活到岁,只是县志中的记载,至于科学性如何,现在就不得而知了。但陈俊的奇特高寿,不管属实与否,至少给我们今天探讨的长寿问题留下了一片美好的憧憬。
最让人惊叹的是彭祖岁
彭祖,先秦道家先驱之一。姓籛名铿.一作彭铿,陆终第三子[1]。彭祖者彭城是也[2],《庄子》成玄英疏:「尧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3]《楚辞·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彭铿,彭祖也。”洪兴祖补注引《神仙传》:“彭祖姓籛名铿……尧封於彭城。”[4]旧题汉刘向撰《列仙传》将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之为“硕仙”。彭祖是大彭氏国(今江苏徐州铜山)人[5],《通志·氏族略》记载:“彭祖建国于彭,子孙以国为氏。又彭亦为姓。”[6]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彭城县”条引《彭门记》云:殷之贤臣彭祖,颛顼之玄孙,至殷末,寿七百六十七岁,今墓犹存,故邑号大彭焉。
大彭国第一代始祖彭祖篯铿本为尧舜时人,由于经常和神农时神巫巫咸、黄帝时神医巫彭、夏彭伯寿、商彭伯考、商贤大夫彭咸、周柱下史老子混为一谈,遂有“长年八百,绵寿永世”、“非寿终也、非死明矣”等传说,清人孔广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之句时说:“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大彭历事虞夏,于商为伯,武丁之世灭之,故曰彭祖八百岁,谓彭国八百年而亡,非实篯不死也。”汉代史学家韦昭在《国语·郑语》注中说:“彭祖,大彭也。”可见彭祖寿八百指的是大彭氏这个国家存在了八百余年,《竹书纪年》:“(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1]如今徐州市境内仍保存有彭祖庙、彭祖祠、彭祖楼、彭祖井、彭祖墓等历史遗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