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有节庆村村有习俗家家打油茶恭城浓郁民

点击上方蓝字   恭城瑶族自治县每年都要举办花炮节、桃花节、油茶节、关公节、河灯节、婆王节、尝新节、月柿节等大小节庆12个之多。瑶族同胞通过各种节庆,增进民族团结,历代都有以节会友,以节联姻习惯。瑶族同胞民间办节历史悠久,节庆期间,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以节庆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农历正月十四,是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石口村一年一度的花炮节,这天,当地的瑶胞用古老的舞蹈、原生态的生活习俗,再现本民族发展的历史,展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吸引附近村寨群众及外地游客数千人前往参与和观看。

  据史料记载,居住在三江乡境内的瑶胞于元大德九年()从神秘的瑶族祖居地——千家峒,被官家驱散,长途跋涉,几经辗转而来。石口屯于明仁宗元年()建村立寨,抢花炮(旧称放炮)这一习俗就是从千家峒带来,一直延承至今。花炮节设花炮2枚,抢得花炮的“炮主”将花炮置于香火旁立坛供奉,当晚老炮主及亲属前来“贺炮”,邀请男女歌手举办夜歌堂,欢歌喜庆,直至天明。到当年腊月十二或十六日,炮主再请师父到家,制作新花炮,等待下一年花炮节的到来。花炮节当天,上午举行接炮、游炮仪式,敲锣打鼓,跳龙舞狮,到炮主家把花炮接出,然后周游全村各家各户。下午在村前的大田中举行抢花炮仪式,先以祭奠方式表演跑梅山、跳羊角舞和长鼓舞;而后点炮、抢炮。

  村中各家各户的亲戚朋友一般都等到花炮节这一天才来拜年,一来可观看瑶家这一古朴的习俗,二来集中在这一天到来,减少主家春节期间天天接待客人的麻烦。

石口花炮节于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连同此前已批准的瑶族羊角舞,该村已有两项民族文化活动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恭城关公文化节,原系恭城民众为纪念三国名将关公,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自发组织的纪念活动,活动内容有关公出游,戏曲展演,龙灯舞狮,山歌对唱等。年重修庙正殿后,改为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年,正式定为“公关文化节”。

  恭城人十分好客,无论认识与否,客人入村都会邀请进屋喝油茶,每个节庆都会吸引众多群众参加,一些外地客商就是被恭城这种风土人情所吸引,纷纷到恭城投资办企业。

  在恭城,个村,其习俗各不一样,从南面的三江乡,到北面的观音乡,习俗不同,其语言交流也不同。三江乡历史上对倒插门的女婿厚爱有加,他们希望的是优秀人才来带领本村发展。而观音乡瑶胞则喜欢唱山歌,喜欢哒鼓,女儿出嫁时的一首《离娘歌》,把母女之间感情再次拉近。在栗木镇的一些农村,农忙期间,相互帮忙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尊老爱幼在农村也是一种习俗,农村都喜欢用通俗易懂的山歌来教育后代。因此,恭城很多人会唱山歌。

  在恭城,每天早上家家户户都会架起铁锅,将茶叶、生姜、油放进锅里,捶打出一碗碗蛋黄色的浓汤,配上点心成为简单的一餐,配上各式菜肴成为待客盛宴,这就是广西有名的小吃——恭城油茶。在恭城,招待客人都喜欢用油茶,如果主人能拿出“谷雨”茶招待,那可是上宾了。年9月,恭城瑶族自治县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牌匾,以“打油茶”被大家熟知的恭城,又增加了“长寿”的新头衔。传说,古时候逃难人群来到恭城,饥寒交迫的难民全部晕倒在茶林里,恰逢当天下雨,雨水通过茶叶流入难民口中,不久他们全部苏醒,于是他们发现了茶叶的妙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恭城油茶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恭城人有点伤风感冒,医院吃药打针,据说只要用油茶锅打一点谷雨茶喝,病就自然会好起来。近年来,一些聪明的商家开始做起油茶文章,恭城油茶店不但桂林周边琳琅满目,南宁的大街小巷都有恭城油茶店,喝恭城油茶,品瑶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据了解,恭城油茶已经开始走出国门,深得日本、越南、韩国茶友喜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口不足30万,极不起眼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其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十分独特,素有月月有节庆,村村有习俗,家家打油茶美称。据官方统计,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43万人,比前年增长12.1%。目前,该县正围绕“一园一镇一带”规划,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步伐。

来源:广西民族报 记者:周品秋

赞赏

长按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迎专家
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hj/1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