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倒拐
聚香园焖烧鸡
三倒拐
编辑锁定
位于
长寿
旧城区,在
长江
边上一带。有一片明清街市建筑群,它就是当地人俗称的三倒拐。4月25日,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评名单公布,三倒拐与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江苏省泰兴市黄桥老街等15条街道入选。据了解,三倒拐是本届评选我市唯一入围初评名单的建筑群。
磁器口
在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榜上有名,也是迄今为止重庆唯一一个被认定的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中文名称三倒拐别名三道拐所属地区中国重庆市长寿区地理位置长江边上一带方言重庆方言又名三道拐评选时间4月25日全长2.5km建筑时间明代中期名称来历因道上共有3个大拐,俗称三倒拐目录1
简介
2
老街描述
3
周边街铺
4
街名辩论
5
有关散文
三倒拐简介
编辑
4月25日,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评名单公布,三倒拐与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江苏省泰兴市黄桥老街等15条街道入选。据了解,三倒拐是本届评选我市唯一入围初评名单的建筑群。磁器口在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榜上有名,也是迄今为止重庆唯一一个被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三倒拐老街描述
编辑
三倒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街?“爬三道拐通身汗,下三道拐脚打颤。”这是当地人传诵的俗语。三倒拐(含和平街)全长2.5公里,高差米,石梯余级,整个街面全由青石砌就,宽约丈许,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曲曲弯弯向前延伸,透出数百年沧桑。据文献记载,长寿旧属巴郡枳县,元朝末年改置长寿县,县址在今凤城街道河街,此地濒临长江。河原街是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十分繁华。大约在明代中叶,开始建造后街和上后街,这就是现在三倒拐的下半部分。古老明清街市韵味悠长“三倒拐的建筑始于明代中期,也是迄今为止库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街市建筑。”长寿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张银轩介绍,三倒拐从河街蜿蜒而上,俨然一座小城。它始建于明朝,清代改扩建,至民国时期兴建上半部分,现存古建筑就有64栋超过平方米,基本都是清代至民国建筑,这里留下了长寿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长寿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它是长寿历史的缩影,反映了长寿数百年的兴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三倒拐所有建筑以穿斗结构为主,辅以抬梁结构,多为明清四合院的形式,小青瓦屋面,屋顶是悬山式和歇山式相结合,古朴典雅。到三倒拐旅游,最值得看的就是当地的明清至民国的建筑。沿着古老的青石板拾级而下,整
条老街显得特别静谧,坐在门口乘凉的老人,轻摇着蒲扇、坐在自己门口绣十字绣的姑娘,正赶着手中的活儿、不时从巷子里窜出的孩子举着吹泡泡的瓶子吹起一串串泡泡,在阳光下飞舞着……宁静、安逸,是老街给人的直观印象。也正因如此,有些老年人一直守着住了几代人的老房子不愿搬离。三倒拐街面铺青石,平整规范,各个建筑的镂空装饰、雕梁画栋,都很有艺术性。窗格几何纹、饕餮纹、兽形纹、花卉纹等生动夸张,极富情趣,可供喜欢艺术的市民前往参观。《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的签约作家张文龙租住在此。他说,以前老街每条巷子都可以走通,院子之间都是相通的。后来由于居民的部分改建,有些巷子变成了死胡同,不过曲径通幽的感觉,如今依稀还能找到。
三倒拐周边街铺
编辑
经店铺林立热闹异常三倒拐如今安静、闲适,以前却是长寿区最繁华的地段。张银轩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倒拐居住着数千人,这里是连接新城旧城的必经之
道,也是长江岸边通往县内和垫江、梁平、邻水、大竹、涪陵等地的必经之路。“从重庆或宜昌、汉口、南京、上海等地借水道运至长寿的盐、糖、花纱、百货,或经长寿船运外地的大米、粮食、土特产品,都要经三倒拐转运进出。”当时每日往返于三倒拐的行人客商,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三倒拐内茶馆酒肆、盐糖百货、手工作坊等各种店铺林立,尤其是商贸业十分发达,小摊小贩遍布。茶馆、酒馆、面馆、饭馆,什么都有。正是因为老街民族工业发达,当地面粉厂、盐、茶等店铺有余家,抗战时期,三倒拐为重庆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蔬菜、肉类等后勤保障物资。张银轩说,三倒拐中部原有一座武庙,抗战时期曾作为国医院,专门接受在前线负伤的军人,许多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治好伤后就在三倒拐定居,至今仍有人健在。
三倒拐(2张)
三倒拐街名辩论
编辑
是三道拐还是三倒拐?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三倒拐突然一下子走红起来,随着声名悄然鹊起,有的市民投书长寿区政府公开信箱,询问“到底是‘三道拐’还是‘三倒拐’”?张银轩介绍,在书写中,如今三倒拐确实存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他们在申报历史文化名街时,反复查阅了相关的相关县志等历史记载,认为应为三倒拐。张称,如今出现了三道拐的写法,应是“倒”与“道”谐音的缘故。
三倒拐有关散文
编辑
三倒拐沧桑五百年文/南山圆心三倒拐一直静卧于渝东长江边上,象位古稀老人,带着她的家族默默的生活着,在都市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起伏不定。在日月穿梭间,在忙忙碌碌的身影里,在长河终古不绝的奔流中,她淡定从容……象首古诗词,余韵悠长。据长寿县志载:“长寿区位于重庆市东部,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地方。长寿由新城和旧城两部分组成,连接新城和旧城的通道就是三倒拐、和平街,统称三倒拐。三倒拐和和平街共长2.5公里,石梯三千余级,依山而建,煞是壮观。”走在狭长狭长的古巷道里,足下是坑坑洼洼不平坦的石板路,就知道这长街曾磨破前人多少布鞋,又会猜想曾有多少古人在这里流连往返于茶肆酒楼,多少爱恨情仇人间喜剧在这里上演呢!“民国时期是手工业一条街,居住人口多,行人如织。”其繁华当可推想了。当时,河街是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十分繁华。大约在明代中叶,开始建造后街和上后街,这就是现在的和平街。到了清嘉庆四年(),县署即迁往凤山新署街。但河街仍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方便民众往来,修建了三倒拐,与上下后街相通。当时,河街与城内居住的人口大体相当,两地往来均由三倒拐和上下后街,直至年缆车站建成通车,三倒拐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些承载着古建筑文化的竹篾篱笆墙、青灰瓦房,那条细长瘦弱、曲径通幽的三倒拐,在人们的遗忘中,经年累月地积蓄着它特有的人文内蕴;而城市向北,又加速了它的边缘化,于江涛渔火声中越发苍老,古朴和宁静。随着三峡库区蓄水,水位升级,沿岸许多文物古迹永远深埋水底,当人们只能在典籍和记忆里凭吊那些历史和叙述先辈们生活往事之时,天佑三倒拐,它居然健在。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长寿撤县设区。之后,区政府对三倒拐作出旅游开发规划,对这条老街的道路和房屋进行了局部的修复改建,安装了路灯和垃圾箱等。三倒拐似乎该旧貌换新颜了。如今,三倒拐偶尔也会如往昔般热闹,除去没有江南丝竹和花边的灯笼,三倒拐在路灯的陪护下,也是彻夜不眠。深夜里,三三两两的打工族成为三倒拐的知心朋友,各自讲着工作与生活的事赶路,让三倒拐也听些新鲜事。倘若吱呀呀的清响于清净处传来,你定会看见半夜里出恭或者深夜班回家的男女。他们与三倒拐就那么和谐地相处,就那么原汁原味地生活着,不断翻过新的一页;等鸟儿在巨大的梧桐树叶上醒来,开始一天的歌唱时,三倒拐的一片片青灰瓦顶已经氤氲在朝霞里了。许多游客来长寿旅游,都会抓住这个难得的锻炼机会,爬一爬三倒拐三千级石梯,比吃成吨减肥药有效,自然环保,还可欣赏江南民居四合院,推豆花的缺角老石磨;可在石垒堡坎上寻找岁月流痕或者石夹缝里长出来的桑葚,在二级保护古树下歇口气,顺采一棵小黄角树回去种在花盆里。游三倒拐,从南城门进入,一直往河街方向下行,你会感到很轻松,虽然街道曲折,石板路不平坦,但是你会感到三倒拐的峻奇和幽静。老人们讲,“爬三倒拐通身汗,下三倒拐脚打颤。”那么游三倒拐当数由河街而上,才算真正体会了三倒拐的艰难。本地区有位作者在他的诗歌里这样写道:“不光壁隙里浓缩的人喧马啸/不光是滑杆终于折断的惊叹/不光是二级保护古树和树下纳凉的人/不光是龙门阵里垂倦的眼帘/连——轻盈的蝴蝶飞过/也喘着粗气……”真是写出了三倒拐的特点。从河街的已经破败不堪的老电影院入口拾级而上,一路观看两边风雨侵蚀的石垒堡坎和泥巴夹壁墙的穿逗房,一步一步数着石阶往上,许多古建由于被划为危房正在改建,有些尚可住人的房屋也在修复中。拐上和平街的那二十级石阶很陡,也很苍老,古今的脚印还在,仿佛有时间深处的足音与我们相接;随即过原县工商联和川剧团驻地,这段街上的房屋低矮,只有一层,均住上江南来的移民和打工族,三倒拐由此开“俏”了;惟有川剧团处是平地三层加地下两层的建筑,由此可见川剧的魅力,想当年,半夜里一句川剧高腔穿出窗户,很多雄鸡也会跟着报晓。和平街里四合院多,保持原来的风貌。至五香门。一石板路旁逸去著名的八角井;一支往武庙(原长寿一中)和三洞沟峡谷。在五香门还不能歇气,因为已经可以望见那棵二级保护古树了。此时已经微汗,到了古树下,才算爬上第一拐,可在古树下纳凉歇气,担重货的多在此打尖。该处的黄家院子极有名,是大户,据说黄氏后裔还住在这里,自然没有以前的阔卓了;这里还有麻糖铺和旅社,当然是以前的事了。歇气够了,就得一鼓作气爬完最后两道拐。最后两道拐的房屋结构与前一样,所不同的是多了些穿逗吊角楼,一眼望见那房子就吊在半空,粘贴在绝壁上。当你终于爬完三倒拐,带着一身大汗和喜悦,立于南城门回望,江南尽收眼底,白塔亭亭玉立于长江边上;而三倒拐则象一条乌龙,盘旋于山际,龙头伸入长江象蛟龙入海的定格。
经过文博专家实地察看,断定和平街的建筑早于三倒拐,大多是明清建筑,其中的四合院及穿逗结构的古建很有特色,保存了许多雕梁画柱、镂空装饰民间工艺范本。三倒拐则建于清晚期,多数是民国建筑。建国后又遭屡次毁坏和屡次修缮,致使长寿这明清古建筑一条街羼杂了些许现代的砖瓦和意韵,多了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联想。自然,如此多的古建筑群在长寿绝无仅有,就是在重庆市内也十分罕见。而在三倒拐周遭,左边文庙右边武庙,傍三洞沟森林公园,倚西岩观瀑布,顺连龙石梁、定慧寺及白塔等景观,与江南巴寡妇·清怀清台遥望,自成文物景观群,何其庞大,自是巴渝第一了。据说,《国家行动》剧组,曾选取三倒拐拍摄移民背景,一些拍电视剧和微电影的剧组以及区里的一些婚庆公司、艺术影楼更是将三倒拐这条街作为外景拍摄基地。只要你经常走走“之”字形的三倒拐古街,你就会在游客的眼中发现三倒拐的曾经;就会在新郎新娘的眼神里,探询三倒拐曾经的天空,是那么传神,那么蓝……
次浏览
[图片已被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