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历史沿革和命名来历

隰县历史悠久,建置最早,不要说在山西,就是在全国来说,也是古老的县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策源地,也是中国文化开发最早的地区,山西是黄河流域,隰县在山西西南,既近临黄河,又凭依吕梁山脉南段,正好是黄河支流的昕水上游,所以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说,隰县是建置最早,被化最先的古老地区。我们的旧《隰州志》里,曾有这样一段记载:“......隰古为唐、虞、夏之畿内地......,故其被化最先,亦最深且久......“,所谓畿内地,就是京城的内地,被化就是被开化的意思。总起来说,就是说隰县在尧王和舜王的时候,就是京城邦畿的内地。大家知道,尧王在平阳建都,平阳就是现在的临汾,舜王在蒲坂建都,蒲坂就是现在的永济。尧、舜都在山西晋南地区建都,隰县离临汾、永济都不算远,当然是京城的畿内地。尧和舜都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所以完全可以说明隰县是被化最先、最深,也是最久远,最古老的地区。

古时候,百里方圆的地方,就是一个诸侯国。百里的地方并不大,过去我们隰县的疆域,从南到北,就是从午城到大麦郊,差不多二百多里长,从东到西,也有一百多里,全县总面积是一万四千七百多平方里,相当于古时候的一个大诸侯国的地方。

就建县的历史沿革来说,我们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汤时期,也就是夏、商、周时代。《禹贡》上记载:“隰为冀州之域,唐、虞、夏之畿内地......”。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即九州之二,域即地区,隰县在冀州地区,相传:尧时隰县东北七十里有座山叫蒲子山,山里住一位贤人,姓尹名畴、号蒲伊子,因为他曾衣蒲,所以也叫蒲衣子。这位贤人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尧王听说他有真才实学,曾亲自去见他,和他谈道,并拜他为师。后来尧王想把皇帝的位让他,他不肯,便一直隐居在山里,他隐居的地方,还筑有一座讲道台,人们经常在这里听他讲道,所以人们称颂他,爱戴他。据说蒲县也有个村叫蒲伊,那里也有讲道台,可以说那时蒲县也是隰县的地方。蒲伊山脉横亘数百里,山下有个大村叫“蒲子”。蒲在隰县县城东北,距石口(原属隰县,现划归交口县)二十多里,这里春秋时叫“蒲邑”,也叫“蒲城”,是当年晋文公重耳的封地。《史记》上曾有:“晋献公以蒲边秦,屈边狄,使重耳居蒲,夷吾居屈......”这几句话是说: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因为蒲邑靠近秦地(秦即现在的陕西)屈靠近狄族(屈即现在的大宁),重耳和夷吾都是晋献公的儿子,便把重耳封到蒲邑,夷吾封到屈地。后来晋国内乱,重耳逃奔回到蒲邑,就在隰县留下许多历史遗迹。

《左传》有:“......重耳奔蒲,,五年,献公使寺人披伐之,逾垣而走,斩其祛......”就是说:重耳逃回蒲邑后,献公派寺人叫披的去追杀。重耳跳墙逃出,寺人披追杀中曾用剑砍下重耳的衣襟,事后便把砍衣襟的地方,叫做“斩祛垣”,以后又叫成“祛祛垣”。这个地方便是现在隰县东北的“绌绌垣”(绌是祛的转音)。按;蒲邑即现在的“蒲子里”,这个村原属隰县;觋在划归交口县。

《史记·魏世家》:“......秦降我蒲阳......”。正义曰:“蒲阳在隰州,隰川县故城是也......”,说明隰县在战国时叫“蒲阳”。又《史记·赵世家》:“成侯十一年,秦拔魏,赵救之石阿”。正义注曰:“石阿盖在石、隰等界也”。阿古地理志《方舆纪要》上说:“石阿城在隰州城北百里”。《山西通志》:“石口,亦名乌门关,即古石阿城”,说明石阿城即今石口。石口原属隰县,现划归交口县。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完会可以说明隰县的古老和隰县历史的悠久。

说到隰县的建置沿革,春秋战国以前的已如上述,就是春秋时为蒲,战国后为蒲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全国三十六个郡,蒲邑属“河东郡”,汉朝刘邦建国后改称蒲邑为“蒲子县”,仍属河东郡。晋朝时,刘渊潜号称帝,曾在隰县建都二年,刘渊建都隰县时,他的母亲曾随刘居隰,后来在隰病死,葬在城东堆金山巅,同时在山上修建“娘娘庙”,享受人间香火,后来年深日久,庙宇失修圮毁,只剩下三孔窑,后人曾改叫“三眼窑”,遗址就在堆金山的顶上,现在电视台信号台处。

刘渊迁都临汾后,曾改隰县为大昌郡。北周时,又改为长寿县,县治就在现在的下李乡长寿村。后周大象元年,又改置龙泉郡。隋朝初年,曾改为隰州总管府,后来又改为隰川县。大业三年,隋炀帝又改隰川县为龙泉郡。唐朝武德元年,改为隰州。天宝元年复改为大宁郡,到乾元元年仍改为隰州,属河东道,领管隰川、蒲县、大宁、石楼、永和、温泉等六县。宋朝时仍旧;后又改设团练使。金朝时曾改称南隰州,后仍改为隰州。元朝时隰州隶属晋宁路。明朝洪武二年,并隰川于隰州,仍属平阳府,改领大宁、蒲县、永和三县。明朝仍旧。清朝雍正时,改隰州为直隶州,直属省,仍领大、蒲、永三县,直至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才改州为县,仍属河东道。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隰县一度和大宁合并、改称隰宁县,后又和大宁、石楼、永和、蒲县等合并,改称吕梁县。六一年吕梁县撤消,才又恢复了隰县的名称。后来交口县成立后,曾把原属隰县的石口、交口、川口、康城、水头划归交口县,其他部分村镇划归孝义和灵石县,缩小了隰县的疆域,仍属临汾地区,这就是隰县的建置沿革。

至于隰县的命名来历,那就要从“隰”字上说起。“隰”是低湿的意思,《地理志》上说:“地势高平日原,低湿曰隰。”隰县四面都是高原,中为大川,隰城地处低湿,所以就以隰名县。从隰的字意上看,就可以领会到隰县韵地形和地貌。

隰县僻处山区,民性质直,县城四周环山,民俗、古风蔚然。老早以前,县城曾流传着一首歌谣,据说是清初一位知州有感而作的“隰州谣”,原句是:

四门三临水,(四道城门,三道城外临水)

十山九断头。(十座山就有九座为沟隔断)

富贵无三世,(富贵人家,富贵不了三辈子)

清官不久留。(清正廉明的官任期长不了)

这首歌谣虽然有些迁强附会,存在极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也可反映出当时古城的落后风貌。

县城的中心,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鼓楼,这座鼓楼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原名“大观楼”,后改为“三官楼”。楼高三级,顶级四面各有四块木匾,北面题“三晋雄邦”,南面题“河东重镇”,东面题“龙泉古郡”,西面题“长寿遗封”,这十六个字,是说隰县的历史沿革。“三晋雄邦”是说隰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山西的大邦,大邦就是大诸侯国,春秋时山西是晋国,战国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后来称山西为三晋。“河东重镇”是说隰昙是黄河以东的重要城镇,也可以说是河东道的重要县城。“龙泉古郡”是说隰县在北周时曾是龙泉郡。“长寿遗封”是说隰县在北周大象元年曾改置长寿县。

古楼底级大涵洞的顶额四面,也各有石刻题字。北面题字是“北拱晋阳”,是说隰县北面和太原城对峙。南面题字是“南临古慈”,是说隰县南面和吉县相邻,吉县古称慈州,古慈就是说古老的慈州。东面题字是“东屏姑射”,是说隰县东面以姑射山为屏障,姑射山在隰县东一百里,是隰县的屏障。西面题字是“西带黄河”,是说隰县西面濒临黄河地带。这十六个字,着重说明亍隰县的地理形势。

从以上的情况看,说明隰县不但是历史悠久,被化最先的古城,而且也是形势险要、名人辈出的名城。抗日战争时期,隰县又是晋西南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抗日武装决死队的策源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作为一个隰县人,或在隰县工作的干部,一定会感到隰县的可爱,从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政策的指引下,将会继往开来,意气奋发,沿着一号文件指出的十个方向,遵循胡耀邦总书记对山区工作的指示,把隰县霹设得更好,以全面革新的精神,开创新的局面。

(本文作于上世纪80年代)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白癜丸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hj/1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