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秘诀仁者寿上

仁者寿人的寿命究竟几何?孔夫子在《论语》中,说到“七十而从心所欲”,后世人便俗化为一句话:人活七十古来稀。然而《内经》则说:“人之寿,百岁而死”(灵枢.天年),后来儒学大师程颢、程颐,在《二程遗书》中则说人的寿命可以活过岁。而现代医学科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受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老衰要到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林乾良著《养亲寿老集》)。古今看法一致。那么怎样才能获得长寿呢?孔子在《论语.雍也》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后来《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又从政治、伦理、医学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了这种仁寿观。汉儒董仲舒继承孔子这一思想,也说得更加明白:“仁人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已,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什么叫仁呢?程颢说:“义、礼、智,皆仁也。”(《识仁篇》)仁,本应是一个道德概念,却引入医学领域,而且获得全人类的认同。西方蓬勃兴起的身心医学,从精神层面,仍然是“仁”;从物质层面,则是中国气功和印度瑜珈。西方身心医学认为,心理平衡是生理平衡的重要条件。精神的宁静愉悦,可以提升人的免疫功能,可以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更为现代医学证实。这和中国古人的认知不谋而和,《二程遗书》卷十八论及“上古人多寿,后世不及”时便说,“尧舜之民,何故仁寿?桀纣之民,何故鄙夭?才仁便寿,才鄙便夭。寿夭乃是善恶之气所致。仁则是善气也,所感者亦善。善气所生,安得不寿?鄙则恶气也,所感者亦恶。恶气所生,安得不夭?”另一位儒学大师张载更进一步说:“仁者寿,安静而久长,寿之象也。”(《张子语录》)这是把“仁”看作流露于外的神态,安静而且久长,方是长寿的征兆。如何“安静”呢?他又说:“敦厚虚静者仁之本。不轻妄则是敦厚也,无所系阂昏塞则是虚静也……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拾遗.近思录拾遗》)这是说,作为仁的根本,敦厚是不轻言妄语,虚静则是内心不要有任何阻塞障蔽,并且持之以恒的去体验,才能懂得仁,自然也能得到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shouzx.com/csxhj/12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